許玉萍
河南省商水縣希望初級中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版)》明確指出:“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 萬字以上。”分解到各初中學段,其中第四學段(7-9年級)要求“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 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在傳統的課堂閱讀教學活動中,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傳統的閱讀教學存在很多不足,如教學方式單一,教師“一言堂”“滿堂灌”,教學方法固化,“題海戰術”,忽視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被動學習,閱讀時間不夠等。多文本閱讀具有整合性、多樣性、互文性等特點,能夠體現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有興趣閱讀,有能力閱讀,有方法閱讀,很好彌補了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的不足,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實現了課內一篇帶多篇,由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的拓展和延伸。但是,因為多文本閱讀是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組文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試對當前多文本閱讀教學中組文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建議,以期更好地發揮這種新的教學方法的功能。
多文本閱讀資源少,且多為陳舊,缺少更新;所組文章之間缺乏關聯性。現有多文本資源所選文章內容、屬性等方面缺乏關聯性,好多是幾篇文章生硬的組合在一起,很難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很難讓多文本閱讀這一新形式的閱讀教學方式發揮應有的作用。
組文超出學生接受能力。多文本閱讀的選文是服務于學生的閱讀,部分選文忽略了學段,忽略了閱讀對象,在組文數字的長度、內容的深度、形式的展現上出現了不符合閱讀對象的年齡特征。
組文體裁過于單一。組文未兼顧各種體裁的表現形式,各種問題未曾交叉關聯性組合,未能使學生們通過各種文章開闊視野,思維的張力未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得到滋養。
組文無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敷衍而過。很多中學生習慣于閱讀那些玄幻、懸疑、言情等粗糙小說,對所選文章沒有仔細地品味,對其表達的內涵沒有真正理解,沒有領會精髓,缺乏對文本及相關、相似文本的思考與見解。
1.以“人”組文。同一作家具有相應穩定的寫作風格。從教材文章作者著手,精心篩選其代表性的作品,編組成多文本閱讀,使學生體會寫作手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持續性思想,幫助學生形成閱讀連貫性思維,進一步促進對整系列文章的深入理解。
2.以“標”組文。這里的“標”,就是語文課程標準中閱讀教學的目標。初中閱讀教學不同學段有不同目標,但共同的目標都是“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多文本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娛樂、游戲,也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多文本閱讀組文必須圍繞這個目標進行,否則,就會導致教學的“有趣”但“無效”。
3.以“體”組文。文章可能同“題”不同“體”,不同體裁的文章有著不同的開展方式。組文時可以以“體”組文,選擇將同一主題的不同體裁的幾篇文章放到一起編組成多文本閱讀,更有利于學生在同一主題下理解掌握不同體裁寫作形式,習得運用不同體裁形式對同一主題進行展現。如有關戰爭體裁的組文,學生通過閱讀這些文章,就會形成“反對戰爭,呼吁和平”議題,并圍繞議題交流不同的閱讀收獲。
4.優化組文。在日常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積極探討多文本閱讀組文策略,不斷嘗試多文本閱讀組文方式,在實踐中優化組文策略,使多文本閱讀組文策略更加合理化。
5.關聯組文。多文本閱讀資源以閱讀對象的學段等為依據,在組文數字長度、內容深度、形式的展現上貼合閱讀對象的年齡特征,更好的服務于學生的閱讀。而且,兼顧各種體裁的表現形式,交叉關聯性組合,使學生開闊視野,激發其閱讀興趣,真正理解了文本表達的內涵,領會了文本精髓,對文本及相關、相似文本產生了獨到的思考與見解,提高了多文本閱讀課堂教學效率,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6.以“法”組文。在多文本閱讀組文策略上,以“法”組文,就是把根據寫作手法相同的文章來進行組文。如把運用托物言志手法、或借景抒情手法、或欲揚先抑手法的文章進行組文,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分析或者表格分析,同時進行以讀帶寫訓練。既提高了閱讀興趣,又掌握了這些寫作手法,很好地實現了課內、外閱讀的結合。
多文本閱讀是教學方法的一種創新,其要義是以學生為主導,教師引導的閱讀教學方法。因此,多文本閱讀組文無論選擇何種組文策略,都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組織多文本閱讀文本,實現課內外閱讀文本的精準銜接。這樣,才能科學合理組文,實現語文課程標準中“整體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推動語文教學改革,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