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霞/中共大同市委黨校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由青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作的一部經典著作,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之作。《形態》通過對德國哲學意識形態的批判,徹底清算了他們之前的哲學信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闡釋了科學共產主義運動,把人的自由和解放放到了物的關系之中,從而建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當今意識形態斗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距離《形態》的寫作也已經過去了165年,但我們追根溯源,《形態》中的基本原理和觀點仍然是我們不斷需要遵循的。
在歷史唯物主義出現之前,人們主要從意識、自然的視角去解釋人類歷史和自然現象,人類歷史要么是由上帝決定的,成為統治階級操縱世人的工具,要么封閉于精神世界,成為一種遠離現實生活的存在。青年時期的馬克思也深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是一名青年黑格爾派,在他畢業后,到了《萊茵報》工作,在這里他需要對當時的事情發生評論,最著名的就是“林木盜伐案”,現實與他之前所認同的理論發生了沖突,而在這個時期,他走訪了大量的底層勞動人民群眾,看到了底層勞動人民群眾生活的艱辛,并閱讀了大量的經濟學書籍。可以說,馬克思是從問題出發來思考當前的現實,他找到了問題所在,從此,他開始突破了黑格爾哲學體系的束縛,開始從經濟利益的角度探尋人類社會歷史的真諦。在《形態》中,他從“現實的個人”出發,通過分析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確立了分工是私有制產生的前提,把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動態形成了歷史發展的進程,從而構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現實域,完成了唯物主義與歷史觀的統一。
首先,現實的個人是人類歷史的必要前提。從現實的個人出發,即打破了黑格爾哲學中的理性的人,也粉碎了費爾巴哈的自然的人,科學回答了困解人類的“斯芬達克斯”之謎。馬克思在《形態》中提到,個人是什么樣的,取決于“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因而,個人是什么樣,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
其次,《形態》中指出,人之所以與動物區別開來,是因為人是有目的的生產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即物質資料的生產。馬克思在分析現實的人的過程當中,緊緊抓住了物質生產這一范疇,但馬克思沒有止步于此,他進一步分析,人類社會歷史的起點是物質資料的生產以及在此過程當中形成的生產方式和各種各樣的交往形式,包括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文化關系等,其中,經濟關系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正是這些具體的各種關系,建構起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物質實體。
最后,《形態》中指出,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結成的各種關系必然伴隨著人們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斷發展而發生變化,從而形成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最終實現了唯物主義與歷史發展的統一,實現了哲學上的革命。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但怎樣實現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區別于以往哲學家的重要特征。在馬克思之前兩千多年的西方哲學發展當中,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把意識、理念等作為思維范式,而馬克思則從物的視角出發,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對剩余價值的發現,最終構建了科學共產主義的大廈。
首先,共產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畢生思考和實踐的主題,但在如何實現共產主義的道路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實現了哲學上的革命,開啟了歷史唯物主義之路。因此,對共產主義的理解,有的學者認為在《1848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是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理解的真實寫照,也有學者認為對共產主義的研究,要從《形態》開始。因為在《手稿》中,馬克思仍然是從異化勞動這個角度來理解共產主義的,“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級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里的人性,還帶有理想的成分,即先把理想中的目標確定下來,然后尋找實現這個目標的社會實踐途徑,這種思維方式還留有早期費爾巴哈乃至黑格爾思維方式的印跡。而《形態》從現實的人及其實踐活動出發,確立起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原則,“共產主義對我們說來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與之應當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共產主義不是那種樹立在前方有待我們日益實現的目標,而是在批判現存狀況中展開的現實活動。
其次,我們對共產主義的理解要避免經驗式的理解,避免共產主義庸俗化的現象。如蘇聯曾提出的“土豆加牛肉”式的共產主義,中國在上個世紀出現過的“電燈電話樓上樓下”式的共產主義,這種對共產主義的理解,容易使共產主義庸俗化,在實踐中會使人們動搖對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削弱共產主義的理論聲譽。因此,在社會實踐中,我們要警惕對共產主義這種經驗式的理解,從而確立科學的共產主義觀,即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
最后,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豎切的社會,因此,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是以貨幣為中介的自由,這種自由把個體抬高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實質便是資本的自由,并不是科學共產主義觀里的真正的自由,而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是建立在全人類解放基礎上的真正的自由,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自由。我們中國,我們的自由觀是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是總體的人的自由,也切合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因此,才有我們的脫貧攻堅戰,使幾億人擺脫貧困,可以說,這是前無古人的壯舉,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
在《手稿》中,馬克思用了異化勞動這個概念,分析了人的不自由、不自在的狀態的原因,在《形態》中,馬克思用歷史唯物主義觀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即共產主義社會形成的人的自由聯合體。《形態》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展開歷史過程的論述,到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認為只有消滅私有制,實現對生產力總和的占有,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實現以人為中心的社會。以人的發展為中心,是《形態》的一條內在線索。
首先,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現實的個人。第一,人是人類歷史活動的主體;第二,人類歷史是人自己創造的;第三,歷史的未來是人類社會客觀規律發展的結果,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不斷發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而不是什么上帝和自我意識等唯心主義者的心靈慰藉。《形態》所論述的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歷史客觀過程,這里的“人”是一個集體的概念,即人民,因此,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那么發展要依靠人民。
其次,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個充滿矛盾斗爭的過程,馬克思在其展開過程中,發現了分工所導致的人的異化,從而造成階級差別、城鄉差別、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矛盾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為廣大人民謀利益,也就是發展的成果要由廣大人民共享。
最后,《形態》中提出的未來社會是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即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以人的自由發展為中心的社會,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建構的靈魂和核心,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以人為本在社會主義實踐的過程中,在不同的國家會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以及每個階段的表現也不盡相同。雖然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創造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奇跡,但城鄉差距、區域差別、貧富分化等決定了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貫穿其中心的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成果也要由全體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