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青/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當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事,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一門以中國優秀文化為載體,兼有基礎性、工具性、人文性等多種教育功能的課程。該課程傳遞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思想和智慧結晶,擁有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家國情懷、人文底蘊、價值觀引領、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優勢功能,是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所無法企及的。高職的“00”后學生受到多元化社會思潮的沖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理解、重視不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有待加強。大一的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判斷能力不成熟,對現代職業素養的概念較為陌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輕人文重技能,缺乏匠心筑國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在高職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中,系統融入價值塑造的德育元素,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是有必要的。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重要程度不可小覷。然而在高職院校中,受功利思想以及職業教育特點的影響,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對該類課程的重視都不夠,如體現在開課的隨意性大,課程的定位不準確,師資的薄弱等等,加之教師理念陳舊,思政素質良莠不齊,教學拘泥于單純知識傳授,教學手段單一等,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課程的實效性不強。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教育在課程中雖有所體現,但未得到充分發揮。從“大思政”視域出發,結合課程特點,探討高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等方面入手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對課程育人實效性的提升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教師是課程的主要實施者,尋求“大思政”視閾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與思政元素融合的有效途徑,首先需要提高優秀傳統文化任課教師的思政素質,使教師充分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才能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并探究實施的途徑,因此,高職學校要加強除思政專業教師外,其他教師的思政素質培訓力度,提高教師對思政素養的重視度,并有指導性的組織開展課程思政相關研究工作,鼓勵任課教師在大思政背景下,深入研究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徑和方法,提高課程育人的實效性。
中國民族的優秀文化中蘊藏了豐厚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和文化底蘊,如何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在課程講授中既培育學生豐厚的文化素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樂觀的生活態度,又把愛國主義精神、民族情懷等思政內容貫穿、滲透到課程教學全過程,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追求,實現課程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雙重功能是需重點思考的問題。
課堂是課程教育實施的主戰場,要從課程內容、課程標準、教學方法等方面改革,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構建課程體系,提升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首先,在授課內容的選擇上,發揮課程的特色,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提煉出忠誠愛國、仁愛孝悌、敬業廉潔、誠信禮讓、文明和諧等元素,形成專題模塊,重新構建課程的體例,將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讓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其次,改變傳統課堂逐篇精講的模式,充分融入思政元素,將普通的人文知識傳授轉化成核心價值觀教育最具體、最生動的載體;從微觀落腳發揮育德功能,并注重課堂教學途徑的有效性。例如在品讀優秀傳統文化之禮章節,教師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的禮儀及實施的場景,深入分析古典詩詞《關雎》中男子稱之為君子的原因,《鴻門宴》中賓客的座次安排,使學生在了解中國禮儀文化的同時,深入理解禮是對他人尊重,習得日常生活中如何正取處理婚戀關系,人際關系,樹立文明有禮的職業形象。
課程思政的主體離不開學生,應以學生為中心探索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程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教學中應以問題為導向,課堂教學設計以學生問題意識培養、提出問題能力訓練為導向,進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變革當前教與學的傳統模式,圍繞真實社會情境中的問題,師生共同展開探索性學習,滿足學生差異化學習需要。
課堂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通過問題設置、典型案例、現實體驗等教學設計運用,將價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將教書育人落實在課堂教學主渠道,讓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如在優秀傳統文化課程中教師注重發掘學生內心的體驗,在課程中圍繞仁、孝、禮等專題教學內容設置給父母寫家書,尋找身邊的仁者仁行、拍攝禮儀視頻等活動,使學生深入思考,我為什么學,我學什么,學習的用處,使思政教育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如在《賞傳統技藝之妙,習工匠精神之心》專題皮影戲的教學中,以小組為單位設置皮影戲的實操環節,通過親身體驗皮影戲使學生感悟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民間匠人的精湛技藝,并以析品質、尋匠心、探價值層層深入的環節,使學生在鑒賞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感知民間技藝,明晰工匠精神,尋找學習榜樣,探析工匠精神的多層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增強價值判斷力和社會責任感。
立德樹人離不開文化知識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各育人環節,高職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思政教育也應將課內外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如在教學中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更多開展互動、實踐教學,并通過借力企業、學校社團活動等實踐平臺,推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進行社會服務實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最終將人文知識和思政相融合,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深度理解,有效激勵學生積極學習的內動力。如在賞傳統服飾之美章節中,以漢服社團為平臺,將課內外活動有機結合,在賞析中感受中國服飾的美,體悟其中蘊含的嚴謹規整、和諧統一的精神;如在中國民間技藝的講授中不僅課堂設置學生剪紙實操的實踐活動,而且以學校技能競賽之剪紙賽項為載體,讓學生在剪刻中體悟中國民間技藝傳承人精雕細琢與精益求精的精神;通過拍攝圖片、視頻尋找身邊的匠人,使學生找到學習的榜樣;在工匠精神的課堂教育中邀請企業技師、優秀員工進課堂,通過現身說法,使學生體悟工匠精神在個人成長、企業運轉和國家發展中的意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提升其職業素養。
高職的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在提高大學生思政素質方面較其他課程具有獨到的優勢,能將思政理論轉變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大學生在受到人文熏陶的同時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禮。在課程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優勢,挖掘課程自身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把價值觀培育和塑造,通過“基因式”融入課程,將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讓立德樹人“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