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鵬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廣東廣州 510970)
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社會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時代,但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供應鏈極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面對這種狀況,供應鏈彈性逐漸成為企業經濟研究領域的熱點。魯棒性、敏捷性和彈性是供應鏈的主要特征,通過對這些變量進行定義并分析,將有助于深入探索供應鏈的彈性影響因素。從現有文獻來看,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企業績效和供應鏈彈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企業的經營績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供應鏈彈性狀況。隨著供應鏈彈性的增強,企業的經濟績效會出現顯著提高,不論是從供應鏈彈性的哪一個維度來進行分析,其與企業經營績效都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供應鏈彈性的各個維度不僅對企業績效具有較大的影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消費者的認可度。
通過大量的文獻調研發現,供應鏈問題在學術領域已經受到了較大程度的重視,學術研究人員認為供應鏈彈性在實際情況下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供應鏈的復雜網絡結構導致其具有高度不穩定性。供應鏈彈性結構主要受到運行成本、平臺搭建、合作人員之間的溝通、分享信息的程度、企業的庫存水平以及供應鏈應變能力等因素的影響。除此之外,供應鏈彈性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商業環境因素的影響。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應該采取措施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適當地增加供應鏈彈性,積極主動地加入到全球化供應鏈隊伍中,最大程度減少自然災害以及金融危機等因素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影響。從動態能力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財務管理能力、分散能力、信息發散分享能力、關系處理能力以及洞察力、適應能力等都會對供應鏈彈性帶來重要影響。同時,動態能力理論的提出也為后期研究工作的展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如果想提高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提高供應鏈彈性將是必然選擇。
一般來說,供應鏈所具有的能力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分散、調控以及對未來發生事件的預測等。一定程度的風險控制能力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十分必要,這樣可以幫助企業規避供應鏈異常中斷的風險,適度的干預到事件中來,對公司未來的發展做出切實可行的決策。如果商貿流通企業能夠擁有較強的風控能力,就能夠對供應鏈中斷等情況及時做出有利決策,并且對這種突發狀況應對自如。因此,本文做出以下假設:供應鏈風控能力越強,供應鏈彈性越強(假設1)。
敏捷性、恢復力以及適應能力等都屬于供應鏈反應能力的范疇。在企業的運營過程中如果發生了一些難以預測的突發狀況,這個時候就需要企業具有較強的供應鏈反應能力,借助于公司的信息系統和管理模式及時地應對突發狀況。在供應鏈風險出現時商貿流通企業要快速做出反應,供應鏈反應能力較強的商貿流通企業具有較好的恢復能力和柔性,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化解危機。因此,本文做出以下假設:供應鏈反應能力越強,供應鏈彈性越強(假設2)。
企業在供應鏈環節中會對未來的狀況做出預測,以期降低風險或者適當延遲風險發生時間,這要求和其他企業之間建立長期友好的合作關系,企業所具備的這種能力一般叫做供應鏈協作能力。供應鏈協作能力的加強將有助于商貿流通企業獲取信息,減少突發事件發生的概率,提升商貿流通企業對市場經營狀況的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貿流通企業的經營風險。除此之外,供應鏈協作能力有助于加強合作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在風險來臨時提高商貿流通企業的恢復力,降低經營損失。因此,本文做出以下假設:供應鏈協作能力越強,供應鏈彈性越強(假設3)。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商貿流通企業應當提高自身對于外界變化的適應能力,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備的優勢和資源,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所具備的這種能力叫做重構能力。企業的運營狀況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供應鏈的組成結構以及所擁有的資源狀況等。供應鏈的重構能力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結合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發展。因此,本文做出以下假設:供應鏈重構能力越強,供應鏈彈性越強(假設4)。
供應鏈的彈性強弱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以上文中所提到的風控能力、反應能力等為主。本文通過大量的文獻調研發現,商貿流通企業的經營績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應鏈的彈性強弱。如果一家商貿流通企業擁有較強的供應鏈彈性,則能夠預測到即將發生的經營風險,在對風險做出預防的同時,也會借助于商貿流通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對事件做出反應,確保企業的平穩運行,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因此,本文做出以下假設:供應鏈能力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是通過供應鏈彈性進行的,即供應鏈彈性具有中介作用(假設5)。
本文在選取供應鏈彈性觀測變量時,借鑒已有的理論研究,分別將恢復成本、時間以及供應鏈的中斷頻次作為供應鏈彈性觀測變量;本文在對供應鏈的各項能力進行測量時,選取了22 個題項進行分析;在選取企業績效觀測變量時,結合財務和客戶績效數據來設計具體的題項;本文充分考慮市場經營過程中的各種風險,設計了針對商貿流通企業客戶、生產技術以及產業鏈發展三個方面的題項。
本文選取我國東部地區20 家商貿流通企業作為調研對象,通過供應鏈主管的介紹來加深對供應鏈網絡的了解。問卷包括商貿流通企業基本信息、影響商貿流通企業供應鏈彈性的因素、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環境、商貿流通企業的經營收益情況等幾個部分。問卷總數為400 份,去除不完整問卷還剩余367 份,在研究的過程中作者選取Amos和SPSS 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具體分析。
調查對象的基本特征。調查對象大部分集中在企業人數大于300 人的大規模商貿流通企業,大多數員工具有10至20 年的工作經驗,企業類型多以民營企業為主。
問卷信效度檢驗。在進行實證分析時,首先要對數據樣本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從而確定數據具有較高的可靠度。分析結果表明企業績效、環境不確定性和供應鏈彈性所對應的信度值都大于0.6,證明數據具有較高的信度,數據是可靠的。在對樣本進行效度分析時,區別效度矩陣中最大值的平方小于最小均值,說明所建立的模型區分效度較好。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在本研究過程中,利用均值法對觀測變量和潛在變量進行計算,重點的對企業績效、供應鏈彈性等方面進行分析,具體分析如表1 所示。
一般認為峰度小于10,偏度小于3 時,數據的正態分布狀況處于較好水平。由表1 可知,在對各觀測變量的峰度和偏度進行描述性分析后發現,各觀測變量所對應的峰度和偏度值分別小于10 和3,均滿足要求,呈現出較好的正態分布。
結構方程模型檢驗。第一,模型整體適配度。在本研究過程中,作者在建立研究模型時選取了模型適配度的概念,這種模型適配度主要是利用CMIN(樣本差異最小值)和DF(自由度)兩者的比值來表示的,PMSEA 表示近似均方根殘差,這個數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擬合后和理論模型之間的差異,NFI(正規擬合指數)用來衡量模型改良度,IFI、CFI、TLI、PNFI 分別代表增值適配指數、比較適配指數、非歸準適配指數和規范適配指數。本文對各涉及到的參數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具體的結構方程模型擬合指數如表2所示。
由表2 可知,通過分析借助最大似然法所估計得出的數據,本文發現CMIN/DF 的值為1.478,數值小于3,RMSEA 的取值為0.041,小于0.08,均符合標準。除此之外,NFI、IFI、CFI 和TLI 的值分別為0.976、0.921、0.921、0.947,均大于0.9,也基本符合標準。從分析結果來看,各參數的數值都基本上符合標準,也就是說數據的擬合效果較好,可以直接進行下一步的分析。
第二,檢驗路徑分析。本文對路徑分析進行了顯著性檢驗,具體的檢驗結果如表3 所示。

表1 正態性分布

表2 結構方程擬合指數摘要

表3 檢驗路徑分析

表4 標準化估計值和標準誤
通過對表3 進行分析發現,供應鏈協作能力、供應鏈反應能力、供應鏈風控能力和供應鏈重構能力對彈性的標準路徑系數分別為0.668、0.612、0.677、0.694;供應鏈協作能力、供應鏈反應能力、供應鏈風控能力和供應鏈重構能力對績效的標準路徑系數分別為0.133、0.142、0.255、0.305,并且P 的取值都小于0.05,證明了各個路徑之間具有顯著的相互作用關系。
中介調節作用檢驗。中介效應分析。在研究過程中,本文利用AMOS 對企業績效和供應鏈重構能力之間的中介效應進行了分析。發現直接效應顯著,間接效應也顯著。接著本文又借助于bootstrap方法計算標準估計值和標準誤差,具體的分析結果如表4 所示。
通過對表4 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a=0.379、b=0.122、c=0.154對應的標準誤分別為0.077、0.052和0.057,a 和b 都具有明顯的中介作用,c 呈現出不完全中介作用,也就是說在企業績效和這些能力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供應鏈彈性發揮著不完全中介效應。除此之外,環境的不確定性越高,供應鏈彈性和企業績效之間的正相關性越顯著。
通過以上的實證分析可知,供應鏈彈性在供應鏈協作能力、供應鏈反應能力、供應鏈風控能力、供應鏈重構能力影響商貿流通企業績效的過程中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應。此外,環境的不確定性對供應鏈彈性和商貿流通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具有較大的影響,同時環境的不確定性越高,供應鏈彈性和商貿流通企業績效之間的正相關性則越顯著。
在設計供應鏈結構的過程中應當適當注入彈性功能。商貿流通企業管理層在經營過程中普遍缺乏彈性優化意識,然而隨著市場上各種產業的優化升級,傳統的經營理念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的生產要求。面對這種情況,商貿流通企業就要重視企業供應鏈結構設計工作中的頂層設計,站在戰略高度平衡企業的風險、績效以及生產的成本。
嚴格把關供應鏈各環節,增強規避風險能力。商貿流通企業需要不斷完善供應鏈的管理模式,加強各企業以及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提高企業員工道德法律意識;鼓勵員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供應鏈安全管理工作中,不斷優化升級供應鏈結構,提高企業員工的風險防范意識;建立起完善的風險應急管理體系,確保當風險來臨時能夠及時將企業生產經營損失降到最低。
提高組織的自我革新和應急反應能力,幫助組織保持高度的靈敏性。如果商貿流通企業在應急過程中對于風險的反應過于遲緩,將會給企業經營帶來潛在的風險。對風險的反應時間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企業的應急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商貿流通企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來縮短反應時間:一是減少物資運轉的環節,盡量實現單一送貨環節,提高運貨效率的同時降低運輸風險;二是從客戶角度出發,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損耗;三是改善執行任務的途徑,盡量同時進行而不是按時間先后順序處理任務,盡可能規避形式主義。
加強與其他企業的交流和合作,建立起高度信任的合作伙伴關系。商貿流通企業需要制定有效的供應鏈合作政策,與供應鏈中各企業之間建立起堅實的合作關系,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合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