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李富昌 教授 通訊作者 馬 戀
(1、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2、西南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重慶 400715)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倉儲、信息等產業的復合型服務業,與人們的經濟、生活息息相關,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在經濟全球化和電子商務的雙重推動下,物流業正在快速發展并逐漸向現代物流迅速轉型。而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僅是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核心,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還是一個國家的民族產業市場競爭力的基礎,決定國家民族產業國際市場競爭地位的高低。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受制于企業生產成本、營銷方式、市場份額等方面的影響,反映了企業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表現出的相對優勢。物流業發展水平往往直接影響到企業生產成本、營銷方式等,所以研究物流業發展水平與我國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深入分析區域差異下物流業發展與我國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之間的關系,不僅能夠全面客觀認識物流業發展對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影響,提高我國企業市場競爭力,加快企業產品 “走出去”,而且能豐富相關研究領域,為促進我國物流業發展以及提高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提供理論依據。
目前,很多學者從產業發展和對外貿易的角度研究了物流業發展帶來的經濟效應影響。在物流業對產業發展的影響上,高普梅和湛軍(2019)運用灰色關聯模型研究長三角城市群26 個城市物流業集聚與產業結構變遷的關系,發現物流業集聚與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高級化顯著相關,物流業的發展可有效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變遷;王思靜(2019)以1978-2018 年山東省物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數據為樣本,實證研究了物流業與高新技術產業之間的關系,發現山東省物流業與高新技術產業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且公路通車里程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促進效果最為明顯;代承霞(2017)采用實證分析對物流業發展與商貿流通業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物流業發展和商貿流通業增長之間存在一種長期互相促進作用,并估計出物流業發展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提升效果。在物流業對外貿的影響上,陳曄(2017)在分析了寧波港口物流和外貿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實證檢驗了寧波港口物流發展對外貿的影響,發現物流業會顯著促進外貿發展;何艷等(2018)研究了長江經濟帶物流產業集群對出口的影響,認為物流產業集群對出口的影響較為明顯,并且成熟期物流集群對于出口的促進作用比成長期集群的作用更明顯。此外,還有學者如趙立欣(2013)認為物流是隨著商品生產的出現而出現,越成熟的物流業才能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務,將產品準確的、及時的、安全的、保質保量的從供應地向接收地運輸,因此物流與產品質量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大多數學者主要從物流業發展對產業升級、外貿等經濟效應方面進行研究,而物流業發展對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影響卻鮮有學者研究,所以研究區域差異下物流業發展對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影響,不僅可以深化區域差異、物流業與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為促進物流業發展、提高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提供理論支撐。
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是指企業產品參與市場競爭過程中相對于競爭對手產品表現出的綜合優勢,其中成本和營銷渠道是影響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對于企業而言,物流運輸成本是產品成本的重要部分,直接關系到企業產品適應競爭的能力。物流業發展水平越高,意味著物流企業規模大,發展較為成熟,且城市物流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一方面物流企業規模越大越能實現規模經濟,降低物流運輸成本,另一方面物流基礎設施完善也會降低企業物流運輸成本,所以物流業發展水平越高,給物流企業帶來規模經濟等好處,從而降低物流運輸成本,通過產業鏈將成本節約的益處傳導給其他企業,從而提高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對于企業而言,營銷因素早已滲透到產品之中,營銷渠道的暢通程度直接影響到客戶滿意度以及黏性,從而對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物流業發展水平越高,越能提供有效、通暢和及時的物流服務,高效的物流服務能增加交易中的價值,比如現代化的物流或倉儲管理,不僅使產品服務的可信賴性得以提高,而且也使交易能夠迅速開展,縮短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使生產經營行為能夠真正建立在顧客實際需求之上,加快商品價值的及時實現。所以,隨著物流業發展水平的提高,會促進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升。據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設1:
H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物流業發展水平的提高會提升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
由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進程的不同,導致區域之間物流業發展程度和物流業基礎設施差異較大。一方面,東部地區由于對外開放較早,市場活躍度較高,物流業發展水平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也強于中西部地區,交通港口區位優勢明顯;另一方面,東部地區企業發展規模較大,生產技術較強,尤其是物流企業發展已形成規模,現代物流技術也最先應用。所以,物流業發展水平越高,給物流企業帶來規模經濟、提高營銷渠道的暢通程度等好處更容易受益于東部地區企業,提高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而中西部地區由于市場化程度較低,市場活躍度較低,產業鏈還不完善,物流業發展效益傳導到其他企業經營上的影響較低。所以,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對物流業發展水平較高,具有較強的交通區位優勢的東部地區影響更顯著。據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設2:
H2: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相較于中西部地區,物流業發展對東部地區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促進作用更大。
本文選取2010-2018 年我國滬深A 股主板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剔除了ST 類、金融類以及財務指標缺失的部分上市公司后得到了9875 個研究數據。此外,為了降低樣本極端值對本研究回歸估計的影響,對所有連續變量進行了上下1% 的winsorize 縮尾處理。數據主要來自wind和casmar 數據庫和中國統計年鑒,并經過加工整理得到。
檢驗模型:

被解釋變量。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參考多數學者的研究,選用企業相對于其所在行業的銷售收入增長率度量企業的產品市場競爭力,即用企業年營業收入增長率減去該企業所屬行業營業收入增長率的平均值。
解釋變量。本文的解釋變量為物流業發展水平。根據大多數學者的研究選用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的GDP 來計算,并且為增強各地區的可比性將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的GDP 除以地區生產總值轉化為相對指標。
控制變量。本文參考最近關于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研究,選取了企業資產規模、資產負債率以及總資產凈利潤率三個財務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盈利和償債能力;選取企業高管薪酬和董事長與總經理兼任情況,來衡量企業的內部治理情況。本文所有的變量定義如表1 所示。
地區分組。考慮到東中西部地區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物流業發展規模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為了檢驗地區差異下物流業發展對我國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影響,本文將全樣本組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三個樣本組。
表2 提供了我國2010-2018 年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物流業發展和上市公司經營情況等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從物流業發展水平來看,東部地區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的GDP 均值為1705.05 億元,遠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而西部地區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的GDP 均值僅為655.98 億元,遠低于東部和中部地區,說明我國東部地區物流業發展水平整體偏高,且較中西部地區發展較好。從上市公司經營情況來看,東部地區上市公司資產規模均值為254.82 億元,中部地區上市公司資產規模均值為134.52 億元,西部地區上市公司資產規模均值為122.05億元,說明我國東部地區上市公司經營規模較大,遠高于中西部地區上市公司的規模;東部地區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為0.51,而中西部地區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均為0.52,東中西部地區上市公司總資產凈利潤率均為0.03,說明我國上市公司杠桿率和盈利能力地區差異不大。
物流業發展對我國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影響。為了驗證假設1,本文以上市公司產品市場競爭力(Sale)作為被解釋變量,物流業發展水平(WL)作為解釋變量,采用回歸模型(1)進行回歸檢驗。根據F 檢驗和Hausman 檢驗,決定采用固定效應的估計方法,具體檢驗如表3 所示。首先,在控制公司個體層面固定效應下物流業發展水平(WL)和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Sale)的回歸系數均在1% 的顯著性水平下為正(P<0.01),說明隨著地區物流業的發展,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有所提高,控制公司層面和時間層面的固定效應后結論同樣成立,假設1 得到了驗證。其他控制變量,如企業資產規模(Size)和總資產凈利潤率(Roa)均在5% 的顯著性水平下為正(P<0.05),資產負債率(Lev)和企業高管薪酬(Income)均在5% 的顯著性水平下為負(P<0.05),說明地區物流業發展會提高企業的資產規模和總資產凈利潤率,會抑制企業資產負債率和高管薪酬的提高,基本符合實際情況。
地區差異下物流業發展對我國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影響。為了進一步驗證假設2,探究地區差異下物流業發展對我國公司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影響,本文將全樣本組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三個樣本組,同樣采用回歸模型(1)進行了控制公司個體效應和時間效應的固定效應回歸檢驗,具體結果如表4 所示。在東部地區,地區物流業發展水平(WL)與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Sale)的回歸系數在5% 的顯著性水平下為正(P<0.05);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地區物流業發展水平(WL)與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Sale)的回歸系數均不顯著。說明相比于中西部地區,物流業發展對東部地區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假設2得到了驗證。
為了增強上述結論的可靠性,本文將衡量物流業發展水平的解釋變量地區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的GDP與地區生產總值比值換為地區貨物周轉量的對數,重新代入回歸模型(1)進行檢驗,回歸結果如表5 所示。在全樣本組,物流業發展水平(FKT)和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Sale)的回歸系數均在1% 的顯著性水平下為正(P<0.01);在分樣本組,東部地區物流業發展水平(FKT)與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Sale)的回歸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為正(P<0.01);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地區物流業發展水平(FKT)與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Sale)的回歸系數均不顯著,檢驗結果與上述結論基本一致,說明本文研究結論具有較強的穩健性。

表1 變量定義及描述

表2 東中部和西部樣本組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3 物流業發展對我國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影響

表4 地區差異下物流業發展對我國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影響

表5 穩健性檢驗結果
本文以2010-2018 年我國滬深A 股主板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實證研究了物流業發展水平與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關系,并進一步分析了區域差異下物流業發展對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影響。研究認為:
物流業發展水平的提高會提升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一方面,物流業發展水平越高,物流企業規模越大,物流基礎設施越完善,更容易給物流企業帶來規模經濟等好處,從而降低物流運輸成本,并通過產業鏈將成本節約的益處傳導給其他企業,從而提高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物流業發展水平越高,越能提供有效、通暢和及時的物流服務,并通過高效的物流服務增加交易中的價值,提高客戶滿意度,促進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區域差異影響下物流業發展對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影響有所不同,相較于中西部地區,物流業發展對東部地區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促進作用更大。一方面,東部地區由于對外開放較早,市場活躍度較高,物流業發展水平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也強于中西部地區,交通港口區位優勢明顯;另一方面,東部地區企業發展規模較大,生產技術較強,尤其是物流企業發展已形成規模,也最先應用現代物流技術。所以,物流業發展水平越高,給物流企業帶來規模經濟、提高營銷渠道的暢通程度等好處,更容易受益東部地區企業,提高企業產品市場競爭力。
加快培育物流市場主體。加大培育力度,扶持企業做大做強,著力培育一批市場占有率高、主營業務大、服務水平高、信息化裝備優、競爭力強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助推現代物流業發展。一是積極培育本土龍頭企業。鼓勵本土骨干物流企業、優秀物流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合資合作等兼并重組方式進一步做大做強,打造國內外知名品牌。二是加快引進第三方物流企業。加大招商引資,鼓勵通過參股、控股、兼并、合資、租賃合作等多種形式引進全球優秀物流企業入駐。三是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服務業態。大力發展集原材料集中采購、供應鏈金融、綜合物流服務等為一體的現代物流服務業態,為制造企業提供專業的一體化供應鏈服務,支持較大業務規模企業,以投資、合作、聯盟等形式對外拓展業務,提升產業高端資源聚集能力。
構建現代物流服務體系。運用系統的思想和理念,加強重要基礎設施以及物流節點建設,對物流功能系統進行完善和優化,提高組織化程度,構建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一是優化物流節點空間布局。加強鐵路、機場、港口、碼頭、貨運場站等重要基礎設施以及物流樞紐、配送中心、公共倉庫等節點建設,做好與產業布局、交通布局、城市規劃的配套銜接,下好物流業發展的 “先手棋”。二是促進物流標準化建設。以 “標準化、規范化” 促進企業轉型升級,著力解決標準體系不健全、不完善造成的 “斷鏈” 現象,重點推進冷鏈、快遞、電子商務、航空等行業物流應用標準體系,鼓勵龍頭企業積極主導并參與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訂和修訂工作,提升物流標準化水平。三是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完善樞紐場站設施、標準規范和協同機制,依托公路、鐵路、機場專業化園區等基礎設施,實現公路、鐵路聯運 “無縫銜接”,鼓勵大型物流企業積極發展聯合運輸等多式聯運配送模式,推行貨物運輸 “一票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