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群 顧云帆 高 越 教授
(1、山東理工大學經濟學院 山東淄博 255000;2、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江蘇蘇州 215123)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形成了產業區域特色明顯、政府政策主導、電商企業發力及行業協會推動的多種發展模式。石全勝等(2018)從農村電子商務參與主體入手,根據農村電子商務特征,總結出可持續發展模式為:形成階段領頭羊示范模式、成長階段平臺主導型模式、成熟階段全生態發展模式。金勇和王柯(2019)基于復雜科學管理的視角,通過梳理相關文獻資料,總結出我國農村電商三種具有代表性的發展模式:遂昌模式、沙集模式、清河模式。張俊城和范林榜(2019)從 “淘寶村” 的發展因素、形成機理和相關理論等方面,對 “淘寶村” 模式進行評述,為進一步研究農村電子商務 “淘寶村” 模式奠定基礎。聶園英等(2019)從農產品電商服務體系構建出發,初步提出了以“生產者+ 網商+ 互聯網”、“生產者+ 村級服務站+ 縣級運營中心+ 互聯網” 兩大基本農村電商模式。周江(2019)從電子商務應用角度,將農村電商分為淘寶村(網絡賣貨)、農家樂(電商O2O應用)兩種模式,并在淘寶村和農家樂模式的基礎上,提出“農產品信息共享平臺+ 農產品就地流通加工平臺” 的雙平臺模式。
文獻綜述顯示,關于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的研究較多,然而已有文獻大多從實際出發,研究的是具體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本文將同樣基于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實踐經驗,提出了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的理論模式,即 “一體兩翼” 生態系統發展模式,并對該理論模式的演變進行了分析。
隨著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與發展,農村電商已不再是一個新興的事物。我國農村電商的發展,對農民增收、產業融合、帶動就業和精準扶貧都發揮重要作用。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演化目前歷經涉農電子商務階段(1994-2004 年)、農產品電子商務階段(2005-2012 年)和農村電子商務階段(2013 年至今)共三個階段。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實踐,經歷了如下動態演化過程:農村電商的作用從信息服務、交易服務演化到社會服務;參與主體從農戶和小企業擴展到政府和平臺等多方共同合作;建設的重點從電商基礎設施(包括農村信息化建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電商設施(包括電商平臺和農村電商物流體系)演變到農村電商生態系統的構建。
農村電子商務在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返鄉創業、促進農業興旺等方面凸顯出重要的經濟價值,還在消除農村貧困、減少留守老人和兒童等方面凸顯出重要的社會價值,因此發展農村電商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我國城鄉差距使大批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導致留守老人和兒童問題嚴重。農村電子商務增加農民收入和帶動農民返鄉創業就業,能有效緩解農村留守老人和兒童問題。由于具有正的外部性,因此完全依靠市場力量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所達到的均衡水平會低于社會最優水平,這就需要政府出臺實施專門化政策和有針對性地機制,給予農村電商一定的鼓勵和支持。另外,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土壤在農村,發展的主體是農民。農村落后的信息基礎設施和農民較低的知識技術水平,決定了農村電子商務對農民來說門檻較高,完全依靠農民自發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幾乎不可能實現。農村地區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對接了全國統一大市場,能產生巨大的核聚變效應。為了有效降低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門檻,需要電子商務平臺給農民賦能。電子商務平臺可以為農民提供低成本的網絡創業途徑,從交易、物流、金融等方面為創業者賦能,釋放農民的創造能力。
農村電子商務的出現與發展,是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對鄉村地區物質空間和社會系統全面重構的過程,與城市電子商務不同的是,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主體是農民創業者。富有開拓精神的鄉村創業者們,依托當地農業產業基礎與農村資源稟賦,借助電商平臺的鏈接能力,輔以政府的政策支持與幫扶,推動了鄉村特色產品的發掘和產業的發展,使普通鄉村逐步成長為農村電商的發祥地。多年來眾多農村電商的蓬勃發展,沉淀下了寶貴的發展經驗,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電子商務“一體兩翼”發展模式,即以“農民創業就業”為主體,以“電商平臺賦能” 和 “政府支持幫扶” 為兩翼的發展模式。
農村電子商務 “一體兩翼” 發展模式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理論發展模式,該理論模式來自于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經驗,但具有 “普世” 價值并可被其他地區和國家借鑒。圖1 展示了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 “一體兩翼” 理論模式:農民作為該模式的主體,借助電商平臺的賦能和政府的支持幫扶,圍繞農村種植、養殖、手工、商貿等特色資源開展創業就業活動,最終推動農業產業興旺,產業興旺讓農村治理更有實效、鄉風村風更文明、農民生活更富裕、鄉村生態更宜居。
我國農村電子商務 “一體兩翼” 理論模式,也是隨著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早期的 “一體兩翼” 模式相對比較簡單,可稱之為農村電子商務1.0 發展模式,如圖2 所示。在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早期,農村電商多是家庭式的小作坊,推動者主要是創業農民,創業方向主要以發掘產品為主,還未形成產業化發展。此階段由于農村電商規模較小,產生的社會效應有限,很難引起上級政府的關注,主要是基層政府的引導和鼓勵,在渠道推廣和技術培訓上給予幫扶。電商平臺方面也未給予農村電商獨立的和專業化的賦能支持,農村電商主要內嵌于城市電商平臺之中。
總之,早期農村電子商務的 “一體兩翼” 發展模式結構簡單,作為發展模式主體的 “創業農民” 體量相對比較弱小,在市場上的影響力不夠明顯,“政府支持” 和 “平臺賦能” 這兩翼也不夠豐滿,所提供的支持和幫扶有限。但在早期農村電商的 “一體兩翼” 發展模式中,基層政府和電商平臺通過許多 “機智” 的甚至是 “擦邊” 的策略,一定程度上包容和扶持了鄉村的創業行為,促進了農村電商產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顯著的績效。
隨著農村電商的發展壯大,其影響力也逐漸提升,并引起了社會各界和政府高層的關注,“一體兩翼” 模式也開始變得健壯起來,可稱之為農村電子商務2.0 發展模式,如圖3 所示。經過早期的快速發展,農村電商的主體由 “創業農民” 成長為電商精英或普通商戶,“體格” 開始日漸健壯。農村電商的運作方式也從早期的 “家庭式小作坊+ 產品” 形式升級擴張為 “電商精英和商戶+ 產業” 形式,農村電商的組織形式更加高級,抗風險能力更強。
農村電商發展模式中“一體”的健壯也引起了“兩翼” 的豐滿:首先,“政府支持” 這一翼開始獲得了高層政府的關注,高層政府開始為農村電商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國家對于電商扶貧、電商振興鄉村開始認可,各級政府積極介入農村電商的發展與培育;其次,“平臺賦能” 這一翼開始為農村電商提供獨立的和專業化的賦能支持,如 “村淘” 和 “拼農貨” 等專業化的農村電子商務平臺誕生。“兩翼” 的加持,讓各類公共服務產品開始持續進入鄉村,土地供應、道路交通、通訊設施等基本公共產品的供給日趨完善,為農村電子商務規范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圖1 農村電商發展 “一體兩翼” 模式

圖2 農村電商1.0 發展模式

圖3 農村電商2.0 發展模式

圖4 農村電商3.0 發展模式
經過早期的快速發展和中期的規范發展,當前我國農村電子商務已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 “一體兩翼” 發展模式,并呈現出生態系統的特點,可稱之為農村電子商務3.0 發展模式,如圖4 所示。當前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主體開始出現多樣性,一部分早期的電商精英和普通商戶通過持續發展形成了規范的電商企業,同時隨著農村電商財富效用的擴散,又不斷吸引新的農民加入到農村電商中,發展成為電商精英和商戶,農村電商主體開始出現精英、商戶和企業三層結構。農村電商主體的壯大使其與鄉村人居環境開始產生互動,電商精英和商戶積極參與建設人居環境,電商企業與人居環境相互促進。
在當前階段,農村電商 “一體兩翼” 發展模式中的兩翼更加豐滿,兩翼的角色也更加多元。“政府” 這一翼的角色,從原來的以支持幫扶為主開始轉變為支持幫扶、公共產品供給和市場監管并舉,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在農村電商中的功能開始日趨完善。“平臺” 這一翼的含義逐漸外延,由過去的單一的電商平臺擴展到了市場平臺和社會平臺,外部市場開始主動發掘和獲取農村電商入駐,社會力量在農村電商發展上積極開展輿論引導和理念輸入。
經過長期的發展,農村電商已從社會的邊緣地帶逐漸邁向主流。一方面,農村電子商務從農民創業、集群發展逐漸轉變為企業化、生態化、社區化發展;另一方面,農村電子商務在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返鄉創業、減貧脫貧、鄉村振興方面的社會經濟價值越來越顯著。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規律是:自發式涌現——集群化發展——生態體系出現。該規律具有普遍性,可為其他地區和國家借鑒,越來越多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開始關注農村電商發展中國經驗和模式。回顧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實踐經驗,本文歸納總結出了具有普適性的 “一體兩翼” 理論模式,并對該模式的演變過程進行了分析。
為了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的普及,加快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根據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規律和模式的演變,提出發展建議為:首先,“創業農民” 這一主體,應圍繞電子商務發掘特色產業,開展創業就業活動,努力消除農村貧困、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其次,“政府支持” 這一翼,應把農村電子商務作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推手,為發展農村數字經濟和網絡經濟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產品。最后,“平臺賦能” 這一翼,應努力探索新的技術發明和已有技術的應用,發揮平臺的鏈接功能,為農村電商高效集約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和市場支持。展望未來,在我國農村電子商務 “一體兩翼” 發展模式中,“一體” 將更加健壯,“兩翼” 將更加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