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良
河北省正定縣北早現鄉東房頭小學
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傳統的閱讀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為主,處于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尚未形成完整的價值體系和認知體系。因此對于他們而言,閱讀意味著一種對于價值觀念的養成,而這種養成更多是對外界知識的吸收,對于閱讀內容的質疑是相對缺乏的。盡管小學生尚處于價值觀念逐漸完善和理解能力逐步提升的過程,但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相應的策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必要的。
學科教學中的批判性思維是敢于質疑的創造性思維,是在主動思維中對已知或結論等積極辨析判斷,并能有根據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質疑的斷定,在評判中形成主觀結論較為全面的思維。在小學教育中除了對學生進行基本的知識教學以外,還要注重培養他們具有質疑的意識和能力,一種長久獲得知識而必備的、終身受用的思維方式。
我國當代著名語文教育家朱紹禹先生說過:“語文科是語言學科,也是思維學科。”小學是學生系統學習語文課程的基礎階段,也是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夠通過運用多角度看待問題并解決問題、個性表達發現和觀點等方式有效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還能運用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進行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提高思辨過程中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從而養成善于思考、善于質疑的好習慣,這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
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潛力,調動學生求知欲,而培育學生的質疑能力首先要為學生營造平等交流、和諧友善的氛圍,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具體而言,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智力和能力差異,平等對待學生,為其營造良好的質疑氛圍,使學生能積極思考、敢于提問。教師尤其要注重啟發式、點撥式、導學式等教學方法的使用,讓學生在放松、愉悅的環境中,跟隨教師的思路,思索問題、表達觀點。其次,教師要創設生動有趣的質疑情境,通過動畫、圖片、故事等形式吸引學生的目光,帶領學生融入教學情境,一邊聆聽教師的講解,一邊主動思索其中存在的問題,樹立質疑精神。例如,在教學《大象的耳朵》一課時,課前,教師可播放各類動物圖片,然后詢問學生:“大家動用自己的智慧,找找動物之間有哪些不同?”一些觀察力敏銳的學生發覺:大象的耳朵是耷拉著的,松鼠、老虎、獅子的耳朵是豎起來的。教師表揚了學生的發言,然后,教師又播放了一段與課本一致的動畫視頻,學生迅速沉浸在畫面中,了解到了本課的基本內容。
由于小學生思維活躍,在課堂上注意力難以長期集中,所以教師必須把握好質疑的時機,讓學生在有疑處質疑,在不同節點質疑,以充分發揮質疑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首先,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自主預習的過程中將自己不懂地方勾畫出來,在內心產生疑問的同時嘗試自己動腦解決問題,可以查字典、推理猜想等;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根據教師的啟發質疑,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在學生感到困惑時順勢引導,讓學生形成明確的問題,發出疑問,從而深入把握課本知識;最后,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在課后復習時質疑,學生在自我復習中很有可能會產生新的疑問,這是對課堂內容的反思回顧,有利于其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和深化認識。比如,在學習《難忘的潑水節》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預習的過程中將自己的問題標注出來,有的學生的疑問是遇到了眾多生詞,如凰、恩、敲、襟、褂、咖、啡、踩、端、蘸、壽,不明白這些字的含義是什么?有的學生好奇:“為什么傣族人民這么歡迎周總理?”有的學生質疑道:“作者為什么說這是個難忘的潑水節?”學生的問題各種各樣,教師讓學生嘗試借助字典、反復閱讀、了解寫作背景等方式自問自答,形成對課本知識深刻的理解。
小學的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不應當僅僅停留在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層面,閱讀之后能夠做對題目也不是最為重要的,最重要的東西在于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并且在培養這種能力的同時能夠加強學生的思考能力,并有效促進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由此可見,質疑能力不僅關系到小學生對于語文閱讀的學習,實際上這種能力的培養將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