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揚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盤古鎮泥田小學
課程改革給課程教學帶來了挑戰,也給課程教學帶來了機遇。越來越多的教師,就如何提高教學方法,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在積極的思考。在眾多的研究中,針對農村小學教學的特點開展,語文教學策略的轉變對于其而言,降低了語文學習的枯燥性,實現了學生的長期堅持。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針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進行教學策略的轉變研究就顯得十分有意義。本文首先分析了傳統語文課堂教學的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探討了教學策略轉變的一些具體方法。
首先,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師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只能被動的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不到提高,主體作用也得不到有效的發揮,甚至部分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語文學習,阻礙了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
其次,部分教師教的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無法通過良好的提問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與實際學情,進而無法使學生獲得有效的學習體驗,降低了學習效果,影響了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1.注重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具有足夠的學習興趣時,就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相應的語文學習中去,繼而有效增加學生學習的原始動力于自覺性,從而喚醒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針對農村學生的特點精心的進行教學設計,運用故事、游戲、多媒體等方法進行良好的導入,進而形成“拋磚引玉”的作用,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進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向學生講授“珍珠鳥”這篇文章時,在課堂的一開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生活中常見的鳥類,闡述這些鳥類的特點,并提出問題:“當我們在野外接觸鳥時,鳥兒會警惕地飛走,為什么我們沒有和鳥兒成為朋友呢?”通過這樣的生活實例,起到力良好的導入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能力,使學生真正進入到學習狀態。
2.通過提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具有足夠的學習興趣與能力時,學生就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相應的學習中去,而對于語文學習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能力,因此離不開持續有效的不間斷學習。因此,作為教師在進行提問時,一方面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同時還應該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給予足夠的指導與幫助,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效果和質量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草船借箭》的素材,然后將學生進行分組,要求學生在以分配的角色為基礎進行課文的預習,在具體講授時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如“如果諸葛亮沒有借到箭會有什么樣的結果?”“現在諸葛亮借到了箭又需要怎么理解?”通過這樣的逆向提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同時有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了學生主體作用的良好發揮。其次,通過這樣的方式,從不同理解角度對學生進行了逆向思維的訓練,實現了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注重引導于探究,激發學生的思維。 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還應該注重問題的引導與發揮,通過良好問題的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問題是良好的啟發點和導入點,也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起點。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克服傳統灌輸式教學的方法,通過問題的導入使學生自主有效的進入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問題實現文章重難點知識、新舊知識之間的有效銜接,實現學生的自主思考,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動力和活力,使學生能夠在探討中完成總結和感知,進而推進課堂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
例如,向學生講授《窮人》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大家是否了解,課文以‘窮人’作為文章標題的原因。”學生回答:“因為桑娜是一個窮人,所以文章的題目為‘窮人’。”很顯然,學生在回答這一問題時會有疑問。接著,教師可以提問:“這篇文章重點寫了桑娜,為什么不用‘桑娜’為題,而用了‘窮人’呢?請大家仔細想一想,找到答案?。面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提問探究,在探究中學生通過翻閱各種資料與提問交流,就可以快速理解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對針農村小學教學進行教學策略的有效轉變,既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也是新課程改革下的重要要求,通過有效的策略改變,進一步推動了課堂改革,同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良好的教學策略,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其次,通過教學策略的改變使教師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促進了學生的學習,促進實現了教師對自身教學手段和內容的完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