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上海民辦行知二中實驗學校
Gardner 認為,學習動機是語言學習最根本的情感因素,是生成學習目標的內驅力和產生語言學習的愉悅態度的聯合體。學習動機的分類可以是工具型的,也可以是融合型的(Integrative),后者指的是學習者為了融入目的語社會而學習目的語;這種心理需要會使其產生與學習結成一體的融合型動機。然而,現實的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習者的工具型動機遠大于融合型動機。很多人眼中,學習英語就是為了應付考試。這種工具型的動機具有短暫性、階段性的特點,而融合型動機則具有持久性,它會使學習者始終保持積極的態度去學習一門語言,并去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從而真正地掌握該門語言。而在融合型動機影響下,學習者能時常體驗到學習的需要與快樂,因而能長期保持學習的愿望。作為英語教師,我們要充分挖掘手頭資源,盡最大可能地拓展途徑,培養學生融合型動機。
英語語言本身富有節奏,抑揚頓挫的語音、語調具有相當的韻律美感和吸引力,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領略這種美。要讓學生在用耳接觸英語的過程中感到不是在聽英語,而是在欣賞英語。學生從聽覺得到的感受會比視覺更直接。如何做到?首先,學生的語音輸入大多來自于教師,教師言傳身教對學生的興趣培養有直接影響。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讓自己的語音更準確、更地道。讓學生聽到真實的英語,從而產生模仿、學習的欲望。正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其次,教師還要盡可能地提供學生接觸原聲英語的機會。這樣,學生會從自己的聲音中去發現英語的樂趣。
初中英語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但英語的使用場合就不應該只是在課堂上,而應該融入在生活當中。如果學生能明白這一點,他們就不會僅僅將英語當作一門學科,面對英語,想到的外延更寬,而不僅僅是考試。當前英語教材的編排都是圍繞非常貼近生活的話題展開教學內容,如談論動物、電影電視節目、職業等等。通過一系列的課堂活動,很容易實現語言與生活實際的聯接。如圍繞“生日”這一話題,可以談及生日日期、生日禮物、生日愿望等,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很自然地設置下列問題與學生交流:
Do you like to celebrate your birthdays? Why or why not?
What presents have you ever received for your birthday?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Would you mind talking about one of your favorite presents?
由于這些問題既貼近生活又切中他們的興趣點和興奮點,學生有話可說,也愿意說,所以在這一活動過程中他們會表現得相當活躍。因為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他們沒有感到太大的學習壓力,而是真正地在將英語融合到生活中。教師為之觸動的也不是學生的語言,而是學生的生活,學生的思想。
“語言與文化唇齒相依”,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結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文化就沒有語言。不了解某種語言的文化,就無法準確地理解和運用這門語言?!队⒄Z課程標準》在這方面作出新的要求:“要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發展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背踔杏⒄Z教材中有大量反映語言文化的背景知識和社會風俗習慣的典型實例,如稱呼與介紹、問候與道別、道歉與答謝、稱贊與答謝等。復活節、感恩節、圣誕節等盛大節日是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學生了解異域文化的窗口。例如,在學習與圣誕節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利用圖片、視頻、文字等為學生展現了與圣誕節相關的習俗,教學生唱一些經典的圣誕歌曲,讓學生了解節日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自我實現的需要處于需要層次的頂部,是最高級的需要。如何合理地激發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初中英語教學中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學習教材中談論收藏品這一話題時,很多學生都談到了自己引以為自豪的收藏品。因此,我專門安排了一節課,讓學生們把自己的收藏品帶來,一邊展示一邊用英語介紹與之相關的趣聞軼事。一位酷愛籃球的同學帶來了八十多張NBA 籃球巨星的精美海報帶來與大家分享,那上百塊的五顏六色、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橡皮著實吸人眼球。之后,我將每個人的收藏品都拍成照片,附上學生自己寫的英語簡介,利用教室墻面辦了一個Our Collections 的展覽。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們無論成績優劣,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而積極投入,融入學習的過程,他們沒有成績的束縛,感受到的是英語學習的快樂。
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的未來。以發展的思想來引導學生,采取多樣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融合型動機,培養他們熱愛英語學習,并發揮溝通世界的橋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