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在香港,每逢吃完正餐,人們總喜歡點上一份甜品。很多時候店家也會主動問你,要不要來點甜品。很多時候這類甜品還是免費贈送的,這也算是招徠客人、讓生意長長久久的一種方式吧!
最多見的甜品是番薯糖水,番薯被切成滾刀塊,番薯是糯的,糖水是清的,甜度適中。若是秋冬時分,這糖水還是姜汁的,食畢自有一股暖流從腳底升騰。常見的甜品少不了綠豆湯和紅豆湯,說是湯,因為煮的時間長了或是連續煮的緣故,已經變成糊或是羹了,湯里或是加了海帶條,或是加了陳皮,既甜又香。有時,店家也會端上一小碟乳白色的椰汁小方糕,呈半透明狀,排列齊整,還會晃動,很有點靈氣。小方糕小得幾乎可以一口一塊,不過也可以斯文些,慢慢嚼、細細咽,認真品味和欣賞那清甜的椰香。
餐后吃甜品,自然是為了清口,滿嘴油膩之后,清潔一下口腔,舒服得很;也是為了祛腥,讓舌尖飄逸著清香。簡簡單單一道甜品,卻為港式餐飲平添了幾分儀式感。
再擴展開去,其實甜品也不僅是餐后食用。在港式早茶或下午茶時,甜品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占有重要一席。香港還有專門的甜品店,供應著各種各樣的特色甜品,人們特地為那些誘人的甜品而頻頻光顧。
食用甜品的意義也遠不止清口與祛腥這般簡單。甜品的品類遠比人們想象的更為豐富。以我粗略觀察,港式甜品至少可以分為以下五大類:
點心類可以用來充饑解饞的,如擂沙湯丸、花生湯丸、芝麻湯丸、糖不甩、糯米糍等。湯丸的餡料以花生或芝麻最為常見,而江南一帶喜愛的豆沙卻甚少見到。有一種特別版糯米糍,外皮超薄,彈牙有韌性,用牛油打成的奶黃餡占了整個“球”的90%,異常香濃,分量十足。
休閑類這是一類用來過把嘴癮、敘談友情、休閑消遣的甜品。比較出名的有“紅白”,即紅豆沙與豆腐花的組合。紅豆煲得夠酥,經師傅妙手巧施,與豆腐花形成紅白對半、弧狀魚形的八卦圖,既美觀又美味。與之齊名的是“黑白”,即芝麻糊與豆腐花的配搭,構圖相似,卻是將香濃與爽滑混為一體,別具一格。“鳳凰奶糊”,是雞蛋與多種鮮奶的結合,蛋味濃郁,奶糊既香又滑。還有一款“芝麻蛋白燉鮮奶”,表層是蛋白,下層是芝麻糊,中間還有鮮奶,一次可以嘗到三種味道。先吃白色,再吃黑色,最后是攪勻了吃,頗有些趣味。休閑類的甜品還有西米露等大家熟悉的品類。
養生類可滋補養生,我們熟知的芝麻糊、花生糊、核桃露、杏仁茶、椰子糊等都屬于這一類。每當秋風起,就輪到香濃的栗子糊出場了。店家將栗子去殼去衣,然后用特制的電動攪拌機打碎,再調制成糊,其中還夾雜一些磨碎的栗子粒,吃過之后渾身上下都暖洋洋的,據說可暖胃健脾。
美顏類隨著美顏的概念席卷全港,燕窩和雪蛤這些據稱可使食用者由內靚到外的滋潤甜品大行其道。比較出名的有木瓜燉燕窩,以65克左右的燕窩配以俗稱“萬壽果”的木瓜,清清甜甜,常食可滋潤皮膚至細白溜滑;椰汁燉雪蛤,也對養顏有益;椰王雪蛤,是將雪蛤、蛋白與椰水連殼帶肉原盅燉,既滋補又嫩滑,還滿口椰香,令人不舍。賀年類將甜品當禮品,講究造型、口彩、包裝,既喜慶又可愛。例如金銀滿屋、發財元寶酥、荔蓉煸蟹酥、豆沙章魚酥、兔仔棉花糖、奶黃金魚餃、湘蓮出奇鴨酥等,名目繁多。這已經不是甜品,而是一種祝福和寄托了。
至于那些甜品專賣店的名稱也取得好特別,有“糖朝”,也有“甜蜜蜜”,還有“晶晶甜品”“合成糖水”,甚至還有“口甜舌滑”“小甜甜”“泛后甜品”等,總之,逗得人直淌口水。
食用港式甜品需要有好心情,否則心靜不下來,無法細細品味;而食用甜品又會實實在在地令人心情愉悅。這真是相得益彰:甜在舌尖喉頭,卻是喜在眉尖心頭,平添幾分勁道,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