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妍
每每來到江蘇,都會覺得它是個內涵豐富而充滿新鮮感的地方,每座城市都有它與眾不同的風情,是不能被取代的。南京的民國風有著唯美浪漫的時代烙印;蘇州溫婉,悠悠評彈與吳依軟語,輕輕入耳動心扉;揚州是淮揚菜發源地,精湛的烹飪工藝令人叫絕。這些城市地域相近,風情又明顯不同。常州亦是如此,既有濃郁的江南韻致,又有獨有的本土風貌。
春秋末期,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常州便開始了有準確紀年和確切地名的歷史。漫漫歷史演進中,常州亦繁盛熱鬧,亦有文化沉淀,只有親自走在這座古城之中,才能體會到那不一樣的人文。老飯店“聽松樓”里喝一碗茶,嘗嘗老常州的本土菜;古運河畔篦箕巷中走走,想象著古時篦梁燈火的勝景;逛逛青果巷,感受“江南名士第一巷”的風貌。從飲食生活到人文氛圍,無一不讓人覺得,這就是常州。
平凡食材的不凡味道
美味往往不見得都是山珍海味式的大菜,而往往是能將本土食材發揮到極致。長江、長蕩湖、太湖、竺山湖、天目湖,這“一江四湖”帶來豐富的水產資源,常州亦有山有田,故本土食材豐富。在常州廚師們看來,理想的常州菜就是要保留食材的原味,講究十二字要義:一菜一味,原汁原味,突出本味。
在常州邂逅“禧宴”餐廳,新中式的風格在傳統中透著現代時尚。了解這家餐廳的人往往繞遠道也愿意來用餐,因為餐廳創始人及行政總廚宋小康對常州菜烹飪很有想法。
2014年,江蘇省技能狀元大賽首次將中式烹飪的項目納入比賽中,當時宋小康以一道“上湯如意菜”,用魚蓉做成黃豆芽的形態,拿了第一名。在他看來,不管多么普通的食材都有它的特色,用心挖掘食材的精華,都能有不一樣的呈現,這考驗的是廚師的想法和功底。
長蕩湖的河蝦,加入常州焦溪鎮翠冠梨,水果的果香將蝦仁的鮮甜烘托得更突出。百葉大多時候被人們做成百葉結,而宋小康卻用它做百葉絲,像煮干絲那樣和當季的蟹粉搭配,軟嫩鮮滑。
常州人愛吃鵝,多以煨制的手法來做?!办纭边x取常州寨橋鎮養在湖邊的老鵝,只放鹽、糖和料酒,干蒸2小時,肉香而湯美。菜式是很簡單,然而對每一種用料多少、放入時間和火候的拿捏則非常影響味道的呈現。
螺獅全國很多地方都有,而常州芙蓉鎮的螺獅有些不同。芙蓉鎮有人養魚以豆漿喂魚苗,結果與魚苗同生于一片水域的螺獅就也跟著喝了豆漿,長出的肉更為鮮嫩。一道“芙蓉螺獅”也讓人覺得很有滋味。新閘鎮的蘿卜很有名,相傳朱元璋經過此鎮,發現這里的蘿卜十分水潤脆口,就讓當地人專門好好種蘿卜,將蘿卜進貢給朝廷?!办纭辈蛷d以羊肚菌釀入蝦膠來搭配新閘蘿卜,軟嫩而不乏質感,再以黑松露烘托,更覺鮮香。
經典常州味的傳承
常州的早晨是悠閑又豐富的時光。紅梅公園里,總能看到有人帶上一支巨大的毛筆,提上水桶,在地上練字,或是提著鳥籠來遛鳥,又或是打太極、散步、觀魚。在這座常州最大的綜合性公園里,常州人懂得如何享受他們的慢時光。
紅梅公園被稱作“常州第一園林”,因園中始建于唐代的“紅梅閣”而得名。公園里花繁柳綠,亭臺樓閣皆是風景,尤其是到冬日,紅梅盛開最令人歡喜。約上三五好友在紅梅公園談談天、散散步,在公園一邊的“聽松樓”飲茶吃飯,是常州人經典而有品位的生活的一個縮影。
“聽松樓”出品部技術總監孫華做廚師已有40年,他小時候就住附近,那時便知道這赫赫有名-的“聽松樓”。十幾年前,這間老飯店在原址之上重建,呈現出如今的風貌,餐廳外即是湖景,湖水一邊是天寧禪寺,高聳的天寧寶塔是“世界第一高佛塔”。在自然與人文結合的園林景致中用餐,安靜又有禪意。
“聽松樓”傳承著常州本土經典菜,并加以改良,道道都是功夫菜。“常州頭道菜”就很隆重,源自清末官員盛宣懷家宴,是其宴請賓朋的第一道大菜。甲魚、母雞、竹筍、豬腳、火腿,燉上四五個小時,始成。用豐盛的食材開場,以取吉祥之意,是常州人愛講的“好兆頭”。
江南菜中獅子頭常見,而“聽松樓”的四季獅子頭卻很特別,融合了四季食材,春日的河蚌、夏季的鲴魚、秋天的蟹粉、冬季的冬筍,一道菜嘗盡四季鮮。由于4只獅子頭食材不同,烹飪時間也就各不同,需要用4只鍋分別來做。尤為講究的是,要用到白菜葉,既用其蓋住獅子頭,也用來封住鍋邊,以小火用雞湯燜煮4-5個小時。白菜葉的清香氣也在烹制的過程中,浸入了獅子頭的肉香中。
秋天大閘蟹正當季,一砂鍋的蟹粉撈飯尤其令人滿足。500克螃蟹最多只能出150克蟹粉,拌在飯里,尤為顯得珍貴。米香與蟹香融匯在一起更覺回味悠長。還有那常州人愛吃的小麻糕配豆腐湯,麻糕層層起酥,鮮美的豆腐湯一泡,酥皮就軟化在口中,更覺香氣溢滿唇齒間。豆腐湯也頗為講究,豬血、蛋花、百葉絲、豆齋餅,一樣不能少,再根據自己的口味搭配上蝦皮、榨菜末、香菜末或辣醬。
蘇東坡在常州生活時,曾想:“若內藏以豆泥,外裹以‘雪衣,如糕團之炮制,改蒸煮之方為炸熘之法,豈非佳肴乎?”后經常州名廚反復揣摩,演變成了如今的常州名點——網油卷。在“聽松樓”嘗到正宗的網油卷,實覺難得,因為這種小吃對廚師的技術和經驗的要求很高。豬網油卷起豆沙和棗泥,裹在打發的蛋白里,蛋白打發的力道要剛剛好,才能既不黏手,又不散漏出餡料??此剖怯驼ǖ那颍詾楹苣伩?,吃起來卻蓬松至極,絲毫不膩。蛋白與網油已經完全融為一體,軟嫩中透著一絲筋道,豆沙棗泥則散發著甜香。古運河畔的老常州
京杭大運河在常州穿城而過,是老常州千百年來,經濟文化發展的一條重要脈絡。沿著古運河走,相當于閱覽了老常州的半部歷史。
常州古時便以制作梳篦聞名,“宮梳名篦,情同伉儷;延陵特產,花開并蒂”。民謠中唱的延陵即是常州,延陵梳篦是中國古代婦女八大發飾之一。古運河畔的篦箕巷就因制作和售賣梳篦而得名,“篦梁燈火”描述的便是古時篦箕巷家家掛著宮燈通宵達旦的繁盛之景。如今的篦箕巷不再是曾經的風貌,但依舊有老匠人手工制作梳篦,傳統鋪子里的各式梳篦每一把都有其特色,令人喜愛。
篦箕巷西口的大碼頭是古運河邊的重要坐標,據說乾隆皇帝南巡時曾三次從這里登岸入常州城。大碼頭附近設有毗陵驛,在江南,它與金陵驛齊名。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的文亨橋依舊有“文亨穿月”的景致。西瀛里的古城墻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歷代多次修葺,如今依舊保留,見證了常州數百年來的歷史。
一路向東即是南大街,明清時便云集了眾多商鋪。老常州人小時候大都愛逛南大街。如今的南大街少了分昔日的熱鬧,但依舊是重要的商業區。有著“江南名士第一巷”美譽的青果巷與南大街商業區相連。明朝時,這里船舶云集,為南北果品集散地,沿岸有許多果品店鋪,舊時稱“干果巷”。《常州賦》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陳?!鼻昂蟊卑稓v史文化街區也在不遠處,白墻黛瓦間依舊是古韻的風情。巷子里人不多,尋一間茶舍飲盞茶,也是一番悠閑的時光。
此時的常州,滿城桂花香,秋風起,清香撲鼻。常州友人說,待冬日再來,紅梅公園里的梅花也是一番好景致。桂花江南處處有,賞梅是要來常州呢!想來,在有歷史文化的古城里,定是四季都值得一游,至少,常州四季皆有好食材,為常州菜也是值得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