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斐
尼伯山的教堂
尼伯山位于約旦馬德巴附近,是猶太教、基督教的神圣之地,據說還是先知摩西升天和埋葬之地,每年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們到此朝拜。
我對摩西的了解源于一部電影《出埃及記》。電影中埃及法老下令扼殺所有希伯來男嬰,摩西幸運地逃過一劫;之后他接受上帝旨意,領受著神圣的使命:率領希伯來人逃離古埃及。當摩西分開紅海,當他用自身的血肉之軀將法老抵擋在紅海的那一邊,他一人力挽狂瀾、拯救眾生的景象令人不由得血脈賁張。
傳說摩西歷經苦難,最終帶領著族人們到達迦南之地邊緣,但根據神的啟示,如果他踏入迦南境地,希伯來人就會遭受血光之災。他以一己之力去挽救猶太蒼生,所以到最后,摩西只能孤零零站在尼伯山山頂,遠遠眺望著迦南美地,直至在此升天。
在尼伯山山頂上矗立著一塊摩西升天紀念碑,被標注為“基督教圣地”,羅馬教皇保羅二世曾于2000年3月20日來此朝圣。紀念碑的正面以拉丁語雕刻了碑文,內容來自于《圣經》的《以弗所書》:“一神,就是眾人的父。”在側面,則層層疊疊地雕刻了摩西、約書亞、大衛王等各位圣人的頭像。這塊紀念碑同時也奠定了尼泊山圣地的身份,它就像圣人摩西,接受著神的照拂。
摩西升天時的遺跡現在已經蕩然無存。公元2世紀以后,許多基督教信徒來到了尼伯山,建起了基督教堂,在此進行自我修練,并且傳教和行醫。整個早上,我們在尼伯山狠狠享受了日光浴,旋即來到這座教堂里休憩片刻。清風送爽,心定神閑,一片寧靜祥和。
現今我們在山頭上看到的教堂建筑是公元4世紀初期所建,教堂的地板是典型的拜占庭風格的馬賽克畫,其中鑲嵌著狩獵、畜牧耕種和各種鳥獸的圖案。在主教堂旁邊,有幾個馬賽克鑲嵌而制的墓穴,建于公元531年。主教堂旁邊還有一個建于拜占庭時代的小教堂,后來逐漸擴建成龐大的建筑群。教堂里那些保存完好的馬賽克壁畫,有著淺淺的凹凸感,幾何圖案的設計更加凸顯立體效果,淺色調的色彩搭配清新淡雅,這些壁畫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古人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世界上盛產馬賽克最負盛名的兩個國家:是北非的摩洛哥和中東的約旦。約旦的“馬賽克之都”就在馬德巴,而馬德巴最有特點的馬賽克鑲嵌畫就是“巴勒斯坦地圖”。這幅“巴勒斯坦地圖”鋪陳在馬德巴圣喬治東正教教堂的地面上,畫的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中東地圖。
這幅地圖由200萬塊彩石拼成,大約長25米、寬5米。地圖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向外逐漸輻射,覆蓋了從埃及到黎巴嫩的廣大地區,準確無誤地標注了公元6世紀的耶路撒冷、亞歷山大、古巴勒斯坦和古埃及;對于城市、田園、河流、海洋的位置與各種地形特征,都有明確的標注;地圖大約標出了150多處地點,甚至還清楚地描繪了魚兒們游入死海的情景。
這幅由馬賽克拼制而成的地圖,制作精良細致,栩栩如生,完美還原了當年馬德巴地區人類的生活場景,將不同的生活時代通過神話故事進行詮釋;從人類最初生活在狩獵時代,到后來開始豢養家畜,延續到后來農耕放牧時期、橄欖樹的分布、約旦當地特有的物種,都進行了詳盡地刻畫。
“巴勒斯坦地圖”雖然有小部分缺損,但仍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價值。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將各類地標和宗教元素巧妙融合;用希臘文去作注釋、標明地點,保留了古希臘文明;對一些著名人物和相關的歷史事件都做了記錄和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