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為阻斷病毒傳播、保障人民健康出臺了許多措施。與此同時,受疫情的影響,滯留海外的國人也經歷了一場來自心理和生理的變化。筆者通過調查問卷和與他人的談話了解到,每一名漢語教師志愿者都經受著來自不同方面的壓力。該文將對在尼漢語教師志愿者做一個簡單的介紹,然后梳理尼泊爾政府頒發的防控政策,最后從壓力的來源,壓力對志愿者教師生理、思想、行為等方面的影響及相應的應對措施來介紹他們在疫情之下的種種際遇,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新冠疫情;壓力變化;來源;表現;應對措施;建議
作者簡介:雷龍輝(1993-)女,漢族,河南許昌人,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2020年初,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大敵當前,中國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各行各業也攜手聚力,國內的疫情很快得到了遏制。然而,國內的形勢剛剛穩定,國外的情況卻嚴重起來,一月份部分國家還是零星的偶發病例,2月3月開始,病例數呈幾何倍數不斷增長,新冠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相較于中國政府抗疫的積極主動,其他的國家大都比較被動,沒有及時隔離病原,阻斷病毒傳播,采取的措施也大都比較消極,這給海外的華人群體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一方面他們抗疫防疫很積極,另一方面卻要為各國政府消極的政策買單。這其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漢語教師志愿者,他們大多比較年輕,疫情的到來對他們的直接影響就是所在的學校停課,自己也被封禁在家,教學被迫中止或者轉到線上。作為一名亟需回國返校上課的在讀研究生,筆者以尼泊爾漢語教師志愿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在尼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調查并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試圖分析疫情期間在尼志愿者教師的壓力變化,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以期對漢語教師志愿者這個群體應對疫情有所幫助。
為適應世界漢語教學發展的新形勢,緩解各國漢語教師的緊缺狀況,國家漢辦從2004年開始組織實施漢語教師志愿者項目,從國內招募志愿者到國外從事漢語教學,漢語教師志愿者這一群體應運而生。在尼國任教的漢語教師志愿者的年齡大致在22到?? 30歲之間,按在尼教學時長劃分,有一年兩年和三年的,其中任教一年的最多,任教三年的最少;按性別比來看,男女比例大致為1:5;按學歷可以分為本科和研究生;其中的剛畢業的本科生需要回國找工作、準備研究生考試或參加今年的研究生面試;在讀研究生一部分需要在3月份回國復學、上課、修學分,一部分需要在今年參加畢業答辯,為畢業找工作做各種準備。筆者于2019年?? 5月作為一名漢語教師志愿者來到尼泊爾教授漢語,任期本應于2020年??? 3月結束,但受疫情影響,從3月? ?24號封鎖至今,已滯留尼泊爾兩個月有余。隨著尼國疫情的加劇,大大小小真假難辨的消息使得滯留人員在希望與絕望中更迭往復。
2.1尼泊爾新冠確診人數變化情況
尼泊爾衛生與人口部公布的數據顯示:
1月24日出現首個病例,到1月底,共出現4例疑似病例。
2月初到3月5日,共報告了7名疑似病例。
3月22日報告了第二例確診病例。3月份共報告52例新增確診病例。截止四月底共確診57人。
4月份共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344例,4名死亡病例。累計確診1401例,治愈219例,死亡4例。
5月1日到6月13日新增確診病例3934例;新增死亡病例10例。累計確診5335例,其中警察32人,累計死亡14例,累計治愈446例。
從第1例到1344例,歷經129天,但是從1344例到5335例卻只用了13天。這樣的數據讓滯留的華人心生疑惑與恐懼。
2.2 尼泊爾防控疫情的政策變化
為了應對疫情,尼國采取了措施,但是卻加重了滯留人員的心理壓力。
從1月24日確診第一例到3月20日前,尼國并未采取強有力的措施。
3月份。尼國政府在20日突然宣布將實行為期兩周的部分“封國”,禁止人們在公共場所聚集和遷移(特殊情況除外);23日晚間,決定從24日上午開始實施全國性封鎖,暫定為期一周;29日,將全國性“封鎖”延期至4月8日,國際航班禁令延長至4月15日。
4月份。6日,將“全國性封鎖”再次延期一周到4月15日;7日,決定4月30日前禁止所有國際航班進入尼泊爾;14日,將“全國性封鎖”延長至4月27日;25日,將所有國內及國際航班禁令延長至5月15日;26日,將“全國性封鎖”繼續延長至5月7日。
5月份。2日,考慮將國際航班暫停至8月中旬;6日,將全國性封鎖延長至5月18日,將國際航班入境禁令延長至5月31日;17日下午,將“全國性封鎖”延長至6月2日;20日,將國際航班禁令延長到6月14日;22日,計劃先從海外撤回2.5萬尼泊爾人;30日晚,將全國性封鎖延長至6月14日,將國際航班禁令及邊界禁令延長至6月30日。
6月份。3日,尼泊爾衛生與人口部部長表示,尼泊爾已經有2000多名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因此在未來,只有那些需要吸氧或者呼吸機支持的病人才能住院;4日,累計確診2634例,內閣卻要求高級委員會準備放松封鎖方案。5日下午,鑒于從印度回來的人太多,尼政府決定,不會對每個從印度回來的正在接受隔離的人員進行核酸檢測;8日下午,尼泊爾封鎖77天,超過了當時的武漢。
尼國不但分7次延長了封鎖時長,還做出了讓人難以理解的決定,例如先從海外撤回2.5萬尼泊爾人,而國際航班禁令卻一再延長。每一次決定都牽動著滯留人員的心,一次又一次的訂票、改簽與退票把大家的耐心消磨得所剩無幾。
3.壓力的來源、影響及應對措施與建議
3.1 壓力的來源
在尼漢語教師志愿者們有著共同的壓力來源:一、越來越嚴重的疫情和尼泊爾政府令人琢磨不定的政策。尼國采取了封鎖政策,但疫情還是不受控地爆發了,讓服從防控政策自我隔離在家的人難免焦躁不安;分七次延長封鎖時間,讓大家在希望和失望中循環往復,最終出現絕望情緒。二、歸國后的計劃被打亂。原計劃3月份結束任期回國的老師,本可以參加國內上半年的招聘,但突如其來的封鎖導致教師一直滯留在尼,所有的計劃不得不被全部打亂。三、生活上的不便。大部分志愿者老師是一個人在一個教學點,封鎖之初,商店關門,公共交通停運,出現的囤貨的行為,引起了大家的恐慌;學校為老師租的住房也即將到期;大家手中的尼幣有限,不知道可以支撐多久,沒有任何交通工具,也就無法換取尼幣來維持正常的生活;買不到有效的防護用品,只能減少出門的頻率。
不同的志愿者老師又有不同的壓力:對于當初簽了留任協議的教師而言,處境十分尷尬,新一任能否開始沒有一個確切的答復;對于剛剛本科畢業的老師有部分需要參加國內的研究生面試,沒有參加研究生考試的,也有今年回國參加研究生考試的打算;對于已經畢業兩三年的老師,他們在尼泊爾工作了兩三年之久,需要早點回國,多些時間適應國內環境,找新工作;對于今年應屆畢業的研究生而言,他們亟需要回國參加畢業答辯并辦理畢業手續,以應屆生的身份參加國內的校園招聘,但是目前遲遲不能回國,有些老師已經錯過了理想的工作崗位;對于休學一年的在讀研究生,亟需回國辦理各種復學手續,把剩余的研究生課程修完,但受封鎖政策的影響,打印店不營業,因此只能在網上買一些電子教材,學習起來十分不方便,雖然有的學校在網上上課,但是尼泊爾當地已進入雨季,幾乎每天會出現間歇性的停電,網絡十分不穩定。
尤其需要提到的是:5月3日下午,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加德滿都營業部公布了如下消息:5月4日上午北京時間10點起(尼泊爾時間7點45起),南航客服將分別外呼旅客登記的國內和尼泊爾手機號碼,以確認購買5月7日加德滿都-廣州臨時航班CZ3002機票事宜。但是,不知出于何種原因,志愿者教師對這樣的消息并不知情。5 月7日,300多名滯留尼泊爾的中國公民搭乘兩架臨時航班客機回中國。媒體稱近一兩個月內都不會再有政府間協調的臨時航班到尼泊爾來。這個消息無疑直接讓一些志愿者教師情緒瀕臨崩潰。5月 8日下午,一些滯留在當地的華人去尼泊爾中央政府大院門口請愿,被尼泊爾警署抓走了四十多人,一時間各種媒體的報道鋪天蓋地,在當地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造成了許多不良影響。這無疑也讓很多華人感到無助與惶恐。
尼國的抗疫政策,不夠透明公開的政策,再加上每個人各種各樣的壓力嚴重影響志愿者教師的身心健康。
3.2 壓力帶來的影響
壓力帶來的影響既有身體上的,也有心理上的。身體方面,部分志愿者老師開始出現失眠、恐懼等現象,身體素質急速下降;飲食作息不規律,體重忽升忽降;還有個別老師皮膚出現問題;也有老師會莫名地崩潰大哭,這些身體上出現的現象無疑又引起了心理上的焦慮。心理方面,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與失望使部分老師心情極度沮喪,抑郁,尤其5月7號前信息的不公開化和不透明化,加之7號事后也沒有人給出任何解釋,這使很多老師對身邊的很多事情都失去了信任感。日漸嚴重的疫情,讓很多人都產生了恐懼和無助感,與此同時,也未能得到來自組織上的心理支持。
3.3 應對壓力的措施
應對壓力的措施可以分為行動和心理調節兩個方面。在行動上,受封鎖政策的影響,也為了避免感染,大家只能本著能不出門就不出門的原則,在有限的活動范圍內做一些行動上的改變:在出門購買生活必需品的時候,做好自我防護;強迫自己保證正常的飲食和作息;自己在房間做瑜伽,或在院子里跳繩;出現皮膚問題的盡量不去醫院,避免感染,而是選擇去藥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比如畫畫寫毛筆字聽音樂等;跟家人朋友聊天等。在心理上,看一些心理方面的書籍,自我暗示,接受現實,告訴自己一切都會好起來;提醒自己少接受負面信息;唱歌來宣泄情緒;暗示自己不要鉆牛角尖等。
3.4 其他建議
針對出現的壓力和大家采取的措施,筆者還有一些小小的建議。
對于志愿者教師個體,首要原則是理解變動,接受壓力,不要抗拒,配合當地新規。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接受壓力承認壓力正視壓力時,壓力對人的傷害是微乎其微的,甚至還會催人奮進;其次可以采取緩慢的腹式呼吸方式,讓呼吸變 “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壓力反應,讓我們從緊繃的狀態中放松下來,從而調節生理癥狀;再次,堅持運動或做一些掃地、拖地等體力型家務,運動可以促進大腦中“快樂水”內啡肽和多巴胺的分泌,讓人們感到心情愉快;還可以降低體內的壓力激素皮質醇,讓我們感覺更輕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在采取很多措施后仍感覺需要支持與幫助的時候,一定要大聲說出來,不要覺得別人會覺得你不好,尋求幫助并不意味著你比其他人脆弱,恰恰相反,這是你愿意讓自己變得更好而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與鼓勵。對于管理層,首先需要做到信息的公開透明化,嚴禁一個人做決定,把大家蒙在鼓里,這樣只會消耗大家的信任感,當隱瞞的信息被大家知曉的時候,只會增加大家的壓力和恐慌感;其次,管理層需如實上報每個志愿者教師真實的生活心理狀態,以防后續事態發展走向一個不可控的狀態;再次,在發布通知的時候保持理性,避免在言語上流露出煩躁與不滿;最后,關注大家的心理狀態,落實到個人。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從發現之初到現今在全球蔓延,已經超過半年的時間,它在全球范圍內帶來的傷害是災難性的。每個國家和個人都在為之努力著。對于滯留海外的國人來講,由于語言溝通和文化差異上的問題,都不得不經歷一場來自身心的巨大變化。對于在海外志愿服務一年的年輕的志愿者教師們而言,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太多的社會歷練,但當他們在經受著這些壓力和煎熬時,還是在無數個黑夜中努力地尋找活著的希望與動力,并積極地采取措施來應對壓力,保護自己。通過這次疫情,我們會發現從漢語教師志愿者個人到管理層都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抗疫成功則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藺秀云,殷錦繡,徐敏.疫情發生后學生心理應激反應的自助方法[J].教育家.2020(08):34-36.
[2]蘇欣,張北辰.淺析心理壓力的應對策略[J].才智.2020(06):241.
[3]王子元.淺析壓力與應對策略[J].心理與健康.2019(10):78-79.
[4]蔣迪,謝青松,侯振來.大學生壓力應對策略的探索與思考[J].中外交流.2018(47):40.
[5]趙偉.突發災難事故的應激反應及心理干預策略[J].中國電力教育.2011(02):142-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