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 朱漢陽 周有娣
摘要:吉安紅色資源承載了吉安兒女波瀾壯闊的革命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為新時代本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寶貴素材。高校有必要依托地方紅色優勢資源,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全過程。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實效,必須明確紅色資源的深刻內涵,領會地方性紅色資源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價值,著力探索吉安紅色資源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徑,實現紅色資源進教材、進課堂、進網絡、進實踐。
關鍵詞:地方性;紅色資源; 理想信念
紅色資源是指在革命斗爭中所形成的一切歷史遺跡和精神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充分利用紅色資源,開展理想信念教育。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陸軍步兵學院視察,在聽取紅色資源研究中心有關情況介紹后,他強調,“要把紅色資源運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培養一茬茬、一代代合格的紅軍傳人”。吉安紅色資源星羅棋布,是本地高校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最貼近的素材。充分挖掘、開發可利用的紅色資源,注入本地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探索有效融合途徑十分有必要。
一、吉安紅色資源概況
在吉安這片紅土地上,紅色資源十分豐富。這里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它也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紅色遺跡可謂遍布全市,具有數量多、種類繁、保存全的特點。從形態上看,吉安紅色資源主要包括物質紅色資源和非物質紅色資源兩類。物質紅色資源表現為:革命舊址、領導人故居、革命紀念館、革命紀念碑、烈士陵園、歷史文物等;非物質紅色資源包括紅色書信、文獻、紅色影像、紅色歌曲、紅色故事、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
2020年江西省官方普查顯示,?吉安已有革命紀念館和革命博物館24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現存紅色文化遺產有9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處;由中宣部命名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3個,它們共同構成了吉安獨特的紅色資源,體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在本地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凸顯巨大價值。
二、地方性紅色資源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
吉安的紅色資源猶如一幅幅歷史畫卷,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吉安兒女英勇奮戰的鮮活事跡,映射了吉安人民對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深切愿望和為國奉獻的崇高精神。利用地方性紅色文化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增添新的內容,使大學生在了解吉安紅色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從中汲取精神能量,牢牢站穩政治立場,牢記初心使命,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而奮勇前進。
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方向,堅定政治立場。青年是民族的未來,是推動國家發展的中流砥柱。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關系到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更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與否。在社會思潮日益復雜的今天,特別受到網絡媒體上多種意識形態的紛擾,大學生難以逃脫思想動搖的負面影響,理想信念的樹立面臨著極大挑戰。紅色資源最突出的特點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是革命先輩對國家和民族最深沉的愛,利用紅色資源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為廣大學生指明了理想信念的方向,牢牢把握住政治立場不動搖,增強愛國熱情,激發愛國行動。
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增添內容,突出地域特色。紅色資源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獨特課堂。在吉安這塊浸染著無數革命先烈鮮血的紅土地,為我們留下了歷久彌新的井岡山精神和一大批紅色革命遺跡,其中井岡山革命舊址群和東固革命舊址群規模較大、影響較深遠。這些紅色遺跡給本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寶貴、獨特的資源庫,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紅色研學線路。吉安豐富的革命史料,如革命斗爭期間產生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跡,都根植于吉安波瀾壯闊的革命史,深深印刻在吉安學子的腦海中,被人所熟知、銘記,深感理想信念并不是虛無縹緲的,而就在身邊,潛移默化中加深了紅色資源對大學生的精神感染力,增強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影響力、滲透力。
三、地方性紅色資源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路徑
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吉安高校應牢牢以本地紅色資源為抓手,注重紅色文化的傳承,實現紅色文化走進教材、走進課堂、走進網絡、走進校內外實踐活動。
編著校本紅色教材,引領紅色文化進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在校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最主要的
形式。傳統的課堂教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學生對紅色資源的認識還處于表面層次,難以領悟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要將吉安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課程內容緊密結合,以井岡山斗爭、東固革命、毛澤東等偉人發生在吉安的故事、吉安英豪、井岡山紅色詩詞歌謠等為基礎,編寫系列思政專門校本教材,牢牢把握各思政課的滲透作用,將吉安革命故事、事跡和井岡山精神融人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課程實際教學中,用吉安獨特的紅色資源作為最鮮活的教學素材,拉近學生與紅色文化的距離,增強教學影響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化于心。
搭建師生、生生互動網絡平臺,提升教育感染力。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創新和延伸了知識獲得的渠道,思政工作者可以“多管齊下”,擴大紅色資源與理想信念教育融合途徑:一是日常引導學生瀏覽吉安紅色旅游網、東固紅色旅游網、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數字展館等本省、市紅色網站,學校也可搭建、使用自己的紅色教育網站,這些網站通常圖文并茂、活潑生動,能提高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學習興趣;二是利用新媒體傳播紅色文化資源,如開設紅色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定時推送吉安革命遺址、紀念館等以及發生在吉安的紅色革命故事、紅色書信、紅色圖片、紅色歌曲、紅色記錄片,并開放評論區,鼓勵學生積極留言,展開討論;三是利用網絡課程平臺,整合紅色資源學習素材,投放至MOOC、SPOC等在線課程,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感興趣的知識點并完成相應任務點,完成情況納入思政課程總成績。
打造“講+賽+研”特色紅色實踐教育活動。學校可開辟紅色文化“第二課堂”,以“講+賽+研”形式開展系列紅色實踐活動。每月開展1至2期“紅色講堂”,學生可通過自愿報名方式參與進來,面對一定人數的學生觀眾講述紅色故事;在重大事件紀念日和節假日,學校組織學生現場參觀市區及周邊紅色景點,如東固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堂、渼陂“二七”陂頭會議舊址、毛澤東故居等,教師還可讓學生把見聞撰寫成心得體會,加深理解和感受;開展紅色詩歌朗誦、紅歌演唱、紅色歌舞、紅色戲劇、紅色征文等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激勵學生更好地繼承和發揚紅色傳統;利用寒暑期開展大學生骨干培訓班、紅色勵志班,帶領學生組織和社團走上井岡山,加入到紅色研學,重走紅軍路,體驗紅軍練兵、急行軍、為烈士敬獻花圈等項目,緬懷先烈,學習革命先輩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偉大品德,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
紅色文化是薪火相傳、永不熄滅的精神財富,新時代,高校要把紅色文化貫穿立德育人全過程,依托地方性紅色資源,融合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政工作者要引導大學生在紅色思政課堂、紅色網絡平臺、紅色教育實踐活動的熏陶中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將個人夢想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緊結合起來,切實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職責與使命。
參考文獻
[1]王易,宋友文.新形勢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04):54-60.
[2]劉泰來.習近平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探析[J].黑龍江高校研究,2015(05):124-128.
[3]王欣,王志偉.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J].繼續教育研究,2012(08):153-154.
[4]葉大偉.地方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改革與開放,2020(15):86-8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