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禮孝



建筑賦能
貴州省黔西南州義龍新區樓納村
扶貧亮點:
高校建造大賽為鄉村振興帶來可行設計
知名規劃師、建筑師、景觀設計師、建筑院校牽頭調研,發掘和提升當地產業特色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田園夢想。伴隨著中國近些年的鄉建熱潮,許多設計師、投資人、企業家等都紛紛投身于鄉村。這種快速的介入,使得許多原本無人問津的鄉村一時間備受矚目,鄉村的命運在發生著轉變。從封閉到融入,這種轉變或許是蛻變,也可能是巨變,鄉村開始直面大資金、新技術……蘊含文化寶藏、精神血脈的中國鄉村將走向何方,許多鄉村駐足在發展的十字路口。
我國的“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為中國鄉村發展指明了道路,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樓納的鄉村實踐便是在這種大背景下產生的。它倡導以設計引領鄉村,用設計、文化、藝術與媒體的力量,實現鄉村建設的轉型,留下田野,守住鄉愁,用建筑師的集體力量,探究中國未來鄉村的發展之路。
樓納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州義龍新區,是一個布依族、苗族特色村寨。這里有原生態的自然山水、傳統鄉村的宗祠文化,同時也面臨空心村、留守兒童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樓納國際建筑師公社位于樓納村大沖組,作為樓納村整體發展的一個觸點,聚集著國內外知名建筑師、藝術家、文化學者、文化品牌等,輸出著他們共同的智慧。
面對逐漸“蘇醒”中的廣大鄉村,樓納國際建筑公社提出了設計、文化、藝術引領下的“未來鄉村”這一課題,期待參與到樓納國際建筑師公社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建筑師、藝術家、文化學者等回應這一主題。作為樓納村的發展引擎,公社服務于整個樓納的16個村寨。并且“一村一大師—— 樓納鄉村振興計劃”以知名規劃師、建筑師、景觀設計師、建筑院校牽頭調研、策劃,為樓納16個村寨研究鄉村環境整治的設計導則,發掘和提升當地產業特色,為當地注入新的社會文化資源,帶動村民生活品質和經濟收入的提升。這對整個樓納或者黔西南來說,是一個觸媒,而設計也只是其中一個引發一系列連鎖式變革的點。
普利茲克獎得主西澤立衛、韓國建筑大師承孝相、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李興鋼等在內的諸多國內外知名建筑師、藝術家、教育家及社會人文工作者等不同領域的前沿人士,在樓納共同探索適宜鄉村、面向未來的設計、建造技術和生活方式,探討設計引領下的鄉村美學意圖、鄉村聚落的形態產生和生長邏輯,定義未來鄉村的人居環境和生活品質,并希望將更多實用型成果面向中國其他地區的鄉村進行推廣。公社通過發起樓納國際山地建筑藝術節、系列展覽、鄉村活動等,探索文化大事件激活未來鄉村的方式,為中國的鄉村振興貢獻“樓納智慧”。
教育引領下的鄉村未來
2018年4月中旬,位于黔西南的小山村迎來了首堂落地樓納的國際高校建造課程。這群來自10個不同國家的師生,經過1個多月的建造實踐,最終完成了設計方案的落地呈現。5月15日,樓納國際建造課程閉營儀式成功舉辦,樓納建筑師書店也同時宣布正式落成。
奧斯陸建筑與設計學院有著豐富的木結構設計與建造經驗,樓納當地也有木材料使用的傳統,兩者有機結合,對課程主題“傳統木構節點的數字化演繹”進行了深入闡釋。建造內容分為木結構、磚墻、屋頂、地面、內部裝飾、室外景觀等部分,師生們以小組為單位,輪換參與不同的環節,學習和掌握了不同的材料屬性和建造技能。
建造課程期間,崔愷院士、丁沃沃教授、王維仁教授、呂品晶教授、劉克成教授等建筑大師、高校學者都來到現場探班,與學員們分享設計經驗。建筑的本質是建造或營造,如果不親身參與、不親手觸摸材料,那么對設計和材料的理解都是膚淺的。因而,建造課程有其必要性。學員們來到這里,與知名建筑師以及傳統工匠們共同建造,得以促進自己建筑思想的成熟。樓納建筑教育作為一種催化劑,在傳統教育體系之外,對建筑學習進行補充和促進。
樓納建筑教育全新啟航,并且取得的第一個成果——樓納建筑師書店。而樓納建筑教育的腳步卻不止于此,它正以開放的姿態,接納、吸收一切有意義的、有趣的東西。它強調建筑教育的在地性、體驗性、營建性和創新性,承繼傳統營造文化和民間技藝。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國際建造課程在樓納開設,還會有新穎的教育模式被探索,希冀為建筑教育的發展注入不一樣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