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柴 王凱 徐志豪 李佳丹
摘? ?要? ?闡述農田景觀需要表達的五大基本特征(生產性、和諧性、文化性、體驗性、動態性),以符合寧波“整潔田園、美麗農業”專項行動要求和鄉村旅游市場需求為切入點,提出田園彩化、美化、潔化、生態化、融合化等農田景觀設計方法,并根據實際案例的建設情況,總結出寧波市農田景觀發展存在的共性問題,提出“強化基礎設施完善更新、創新農業景觀表達方式、健全長效管護機制”等農田景觀發展建議。
關鍵詞? ?組成要素;基本特征;設計方法;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志碼:C? ?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8.002
農田是鄉村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農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演變載體。李琳等認為農田景觀是利用健康、無污染的不同類型土地形成的優美的、能夠重溫鄉村記憶,給人以獨特、唯一性感知體驗的一片地景[1]。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大田景觀營造可以成為鄉村休閑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聶紫瑾等認為農田景觀是利用多彩多姿的農作物設計與搭配,在較大的空間上形成美麗景觀,成為城市人群接觸自然、享受自然的集合體,促進鄉村振興的實現[2]。結合學者們的研究,筆者提出農田景觀由土壤、地形、地貌、水體、植被等自然元素形成景觀底色,由橋梁、道路、景觀小品等人工元素形成臆想留白,由周邊風俗文化、村居古跡、手工藝品、特色美食等非物質要素形成景觀圖框,將農事生產、自然環境、旅游觀光、休閑養生、體驗教育、攝影展示等有機融合于一體的景觀空間,實現農田從單一生產向生產生活的多功能拓展。
“十三五”以來,寧波市積極響應省政府提出的打造“整潔田園、美麗農業”專項行動,把多彩農業美麗田園建設作為推進美麗寧波建設的重要陣地和推動綠色都市農業強市建設的關鍵舉措[3]。自2017年提出“十三五”期間在全市建設100個多彩農業美麗田園示范基地以來,各區市縣積極選擇基礎設施條件好、人文氣息濃厚、交通通達便利的農業種養基地組織建設,通過“潔化、美化、彩化”工程的打造,為全市增添了許多貼近鄉野風貌的優美風景線,成為鄉村旅游融合、鄉村產業融合的重要載體平臺。本文通過對已規劃建成的且社會反響較好的10多個農田景觀的規劃設計經驗進行總結,以期為加快寧波鄉村景觀挖掘、旅游元素升級、農村產業融合提供參考。
1 設計元素及基本特征
根據要素形態與產業空間,田園景觀的要素構成分為物質要素和非物質要素,其中物質要素又分自然形成和人工形成兩類[4]。農田內各要素通過自然協調、技術改造構建形成獨具特色的和諧景觀,是農村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融合的集中體現。
1.1 設計元素
1.1.1 物質要素
自然要素是農田景觀設計的基礎,包含土壤、地形、地貌、水體、氣候、動植物資源等。自然要素的表現方法主要有地形微處理,水體內種植水生花卉、養殖魚蝦,利用鄉土農作物的自然色彩搭配等。人工要素是人們基于自然要素進行改造、利用得到的成果,便于自然要素更好地被人們收獲、感知、觸摸、觀賞,包含道路、橋梁、水利、景觀小品、農耕器具等。
1.1.2 非物質要素
非物質要素指人們在農田內從事的各種活動及對收獲的農產品進行加工改造并賦予一定文化內涵,從而形成一系列代表當地鄉村文化的元素集合,包含耕作場景、技術示范、民俗文化、手工藝品和特色美食制品展示等。
1.2 基本特征
與人文景觀、自然風景相比,田園景觀是以農田為載體,以農業生產活動為基礎;與普通農田相比,田園景觀是融入藝術手段對田園的自然環境、基礎設施進行微改造,同時考慮耕讀文化的傳播,在農田內繪制出極具藝術美感的產品。
1.2.1 生產性
農田最基本的功能是生產農產品,因此農田景觀應緊扣農業生產活動來營造,如人們在不同季節種植不同農作物,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和種植技術,收獲到不同種類的農產品,在農田范圍內展現出多樣景觀效果。
1.2.2 和諧性
農田內包含的要素有很多,農田景觀展現的最佳狀態是各種農作物、花草樹木、設施設備、自然環境能實現和諧統一,因此景觀設計要重視自然選擇的成果,不能為了景觀效果而重肥重藥、破壞土地耕作層、打破原有生態微平衡。
1.2.3 動態性
農田景觀以露天為主,需要根據四季氣候變化來設計不同主題,如在四季種植不同的農作物,減少農田荒廢時間;設計不同類型的活動項目,如春賞花卉攝農耕,夏聞稻香捉魚蝦,秋收成果品美食,冬曬陽光觀銀裝。
1.2.4 體驗性
農田景觀設計特別強調人與自然交互體驗感覺的表達,召喚人們參與其中去感受,是一個老少皆宜的場地,具體表現在通過豐富多彩的農事體驗活動(如體驗農村生活、學習農業耕讀文化、收獲地道農產品),將游樂性、趣味性和知識性等融為一體[5],獲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滿足感。
1.2.5 文化性
農田景觀與周邊農村人文歷史、耕讀習慣、氣候水文息息相關,是當地特色文化傳承弘揚的重要場所。正是由于這些文化元素的滲透影響,各地農產品的產量、口感及加工品形態表現出較大的差異,而這些差異也賦予了農田景觀各具特色的文化內涵。
2 基本設計方法
寧波市建設多彩農業美麗田園示范基地時提出了“潔化、美化、彩化”要求,同時結合鄉村旅游景觀發展需要,總結田園景觀的主要設計方法。
2.1 田園彩化
田園彩化是以基地成片農作物的自然色彩為基底,在田間地頭、溝渠路兩側、荒地荒攤等零碎地塊補種彩色花卉樹木描邊,擺放色彩多元、形態各異的農耕雕塑、草編織品加以點綴,與周邊村莊、民居和其他山水風景結合,形成更豐富的內涵。植物配置上也比較簡單,除了常見的油菜花、紫云英、水稻等大田作物以外,向日葵、二月蘭等也越來越多出現在田園景觀的造景植物行列中。方美清提出可采用油菜+紫云英、油菜+小麥、油菜+二月蘭、普通水稻+彩色水稻、常規農作物+其他觀賞植物等方式進行搭配彩化田園[4]。
2.2 田園美化
田園美化指完善基地生產觀光設施,在硬件方面提升基地的整體環境。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基地硬化溝渠路的新建和維護,完善基地內宣傳牌、導向牌、指引牌等設施建設,對內部和周邊的生產管理用房外立面進行統一修繕等。
2.3 田園潔化
田園潔化是指對基地整體來一次“大掃除”,即改變傳統農業種養區域臟亂差的固有形象,建立長效管護制度,對農業生產中產生的農資廢棄包裝物、農膜、枯枝秸稈、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進行分類收集處理,重點關注易產生污染、不易降解的垃圾的統一回收處理。
2.4 田園生態化
遵循綠色生產理念,嚴格按照“一控二減四基本”的要求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積極申報“三品一標”品牌,探索各類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方式,以綠色生態舉措提升消費者的信任感和幸福感,推動“美麗風景”“美麗生態”向“美麗經濟”轉變。
2.5 田園融合化
挖掘農田區域生產活動與村居區域生活場景的內在聯系,農田范圍視野寬闊,風景展現形式豁達奔放,而村居俊秀婉約,風景展現形式內斂綿長,兩者具有互補的融合基礎。農田區域可以成為現代農作技術和傳統耕作方式對比體驗的科普園地,村居區域可以成為特色地道農產品手工制作體驗、味道品嘗、農耕文化傳承的場所。
3 案例分析
3.1 規劃基礎
海曙區湖泊河美麗田園總面積約28.6 hm2,地形平坦,視野開闊,水系豐富,觀景效果極佳;周邊歷史文化遺跡較多,鄉村人文氣息濃厚,可挖掘的特色文化較多。
3.2 規劃思路
3.2.1 建設目標
堅持“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發展思路,推進垃圾分類、“七彩家園”“五水共治”“四邊三化”“三改一拆”“兩路兩側”等工作向農田種養區域延伸,通過改造提升農業生產設施,強化基礎設施配套,引入先進的生態循環理念和技術,將項目區營造成“點上出彩、線上美麗、面上潔凈”的多彩美麗新田園。
3.2.2 規劃布局
項目點按照打造區域特色項目的目標,設計成“一帶五區”的空間布局。“一帶”指濱河休閑游憩帶,是湖泊河沿河兩岸的休閑景觀帶,由步行道、廊亭木橋、景觀駁岸、高低有序的綠化帶等組合而成,種植著郁郁蔥蔥、層次豐富的綠化苗木,與寬闊潔凈的湖泊河一起構造江南水鄉風景畫卷。
水生花卉展示區內,色彩多樣、形狀各異的水生花卉共同塑造出一處集科普教育和觀光的特色鄉村景點;高效糧油輪作區內,重點推廣水稻和油菜、紫云英等輪作,特別是在春季油菜、紫云英開花時節,成片規模的花海可以吸引游客;彩色稻田區域,利用不同品種的水稻葉片和谷穗的自然色彩繪制大型圖案;美麗新村為示范基地提供了餐飲購物、停車休憩的場所,也便于游客更好地了解當地的文化習俗。
3.3 景觀設計
3.3.1 主要景觀
3.3.1.1彩虹稻田
將彩色水稻按照條形間隔種植,拼接成鋼琴鍵的樣式,塑造出色彩繽紛的田園效果。圖案設計以常規稻的大面積綠色為底色,適當搭配種植葉片為黃色和紫色的水稻品種。
3.3.1.2道路兩側彩化
在次干道兩邊有空余的地方散播醉蝶花、硫華菊、百日草、雞冠花、向日葵、波斯菊等蜜源植物種子,既豐富基地的色彩層次,又能成為水稻害蟲的天敵停駐覓食的棲息地。
3.3.1.3水生花卉景觀改造維護
對水生花卉基地內的觀光道路兩側進行修整,除去雜草,平整土地進行綠化;對水生花卉布局進行微調整,包括植物補種及部分區域的植物分布調整,進一步完善現場觀景效果。
3.3.2 配套景觀
3.3.2.1稻作文化窗和草編藝術長廊
在空余地塊布局稻草文化窗和草編藝術長廊,稻草文化窗內有大型水車和耕牛拉犁的模型、雕塑,以展示傳統農耕文化內涵;草編藝術長廊用于宣傳集士港鎮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草編藝術作品就地取材,用示范基地內收割的稻草編制而成,反映不同時代的耕作文化,例如展現耕作場景、農事器具、樸實農民形象等。兩個文化園地的設計,既可以突出集士港多彩農業美麗田園示范基地特色,又能因地制宜讓游覽者直觀感受了解集士港鎮悠久的稻作文化。
3.3.2.2道路指示牌、景觀宣傳牌、植物標識牌的安裝
在示范基地內安裝若干道路指示牌,便于引導游客參觀;在主干道上安裝景觀宣傳牌,向過往游客介紹水生花卉園內參觀重點;在水生花卉展示區內安裝植物標識牌,向游客介紹各類水生花卉的生長習性、蘊藏的文化內涵。各類標識牌健全是實現農業生產區向風景區轉變的重要前提。
4 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4.1 存在問題
通過對前期建設完成的多彩農業美麗田園基地的跟蹤調研,發現大多數項目的景觀效果不夠理想,吸引力逐年下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4.1.1 景觀趨同化現象嚴重
當前寧波的100個多彩農業美麗田園示范基地項目已進入創建尾聲階段,其中大多數農田景觀是在糧食生產功能區,農作物種植品種、景觀營造類型難有大的改變,從而出現“百景一面”“百景一色”的現象,很少有地區去挖掘周邊村莊文化進行融合打造。
4.1.2 生產與旅游功能難協調
田園景觀重點依托農作物的自然色彩來搭配布局觀賞效果,但農作物生產環節中產生的農資包裝、秸稈等廢棄物對田園景觀塑造的影響較大,需要對田間生產環境進行長效管理,時刻保持清潔狀態。
4.1.3 持續贏利點難挖掘
多地田園景觀以種植彩色水稻、撒播草花種子等方式為主,營造模式趨同,時間長了會給游客帶來審美疲勞,缺乏市場競爭力,而且周邊村莊的餐飲住宿、特色農產品銷售等業態沒有完善,難以持續發展。
4.2 對策建議
4.2.1 強化基礎設施完善更新
農田景觀最基礎的功能是生產高效優質的農產品,休閑農業觀光最基礎的保障是便捷的基礎服務設施,因此持續優化生產性和旅游性的基礎設施是農田景觀營造的重要工作。完善基礎設施,既有利于生產經營者提升機械化生產水平,落實生態種養模式,又能增強游客的觀光體驗舒適感,延長觀光時間,對農田景觀長久影響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4.2.2 創新農業景觀表達方式
在保障農業精品高效生產的基礎上,融合周邊村落文化、水鄉文化、林木風景、農業科技等多種元素,不斷推陳出新,設計與當地人文風貌、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相協調的農業觀光、休閑體驗等項目,例如在示范基地內逐步發展起稻田藝術圖案,油菜、紫云英花海,生態種養觀賞等景觀,培育稻田采風、農耕體驗等新型業態。
4.2.3 健全長效管護機制
以保障田園生產的清潔環境為重點,建立健全農田基礎設施管護和田園環境日常保潔機制,加強對經營戶的環保理念培訓,及時分類清理田間地頭的農資包裝廢棄物、秸稈及旅游垃圾,持續保護田園花海的美麗姿態。
參考文獻:
[1] 李琳,聶紫瑾,朱莉,等.北京市農田生態景觀建設實踐與探索[J].天津農業科學,2018,24(6):32-35.
[2] 聶紫瑾,李琳.基于農田景觀的北京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20,26(1):54-58.
[3] 詹柴,徐志豪,李佳丹.寧波市多彩農業美麗田園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J].南方農業,2018(31):65-68.
[4] 方美清.農田景觀設計構想研究[D].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13.
[5] 劉松楊,侯元凱,相延,等.藝術農田的景觀特征及規劃設計研究[J].北方園藝,2009(10):234-238.
(責任編輯: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