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語“萬紫千紅”拆開來看,有兩個數詞“萬”、“千”和兩個顏色詞“紫”、“紅”。在漢語中,這四個字在長期的使用當中,沉淀了豐富的有別于異域文化的漢民族文化色彩,分別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內涵遠非兩個數字的字面意義和兩種色彩的物理意義所能概括了的。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來說,這四個字所引起的聯想有著天壤之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是一項趣味性極強而且很有意義的工作。
關鍵詞:萬;千;紫;紅;文化內涵
作者簡介:高春紅(1985-),女,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方面。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30--03
在日常交流過程當中,中國人經常會用一些數詞和顏色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比如說,①萬萬不可以這么做。②考試的時候你可千萬別馬虎。③就因為這首歌,他火得大紅大紫。④這個明星也拍了不少戲,但戲紅人不紅。了解這些數字和顏色詞的文化內涵,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理解一些語言現象。
1.說“萬”
“萬”字本義是蝎子,屬象形字。但我們今天很難把“萬”字和蝎子聯系在一起了。后來該字被借用為數詞,十百為千,十千為萬,極言數目之多、之大。現在跟“萬”字相關的詞語,基本上代表數目極大極多這個引申義。譬如:
眾萬:也指萬物,統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
萬象: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或現象。
萬斛:極言容量之多。古代以十斗為一斛,南宋末年改為五斗。
億萬:極言其數之多,指無數的事物。
萬世:很多世代。形容時代久遠。
億萬斯年:斯:語助詞,無義。億萬年。形容長遠的年代。舊時多用于祝國運綿長。
下面是一些成語的例子:
盈千累萬:盈:滿;累:積。成千上萬。形容數量非常多。
萬壑千巖:數不盡的山溝和山峰。語出《世說新語·言語篇》,顧長康贊美會稽(今浙江紹興)山川之美曰“千巖競秀,萬壑爭流”。
閑愁萬種:莫名的煩惱極多。形容思想空虛,多愁善感。也形容愁情滿懷。
萬馬齊喑:龔自珍《己亥雜詩》云:“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指駿馬嘶鳴時,其他的馬都寂然無聲。比喻一種沉悶的局面。
一擲百萬:指用錢滿不在乎,一花就是一大筆。
逾千越萬:指數字超過千或萬。極言其多。
源泉萬斛:比喻文思涌溢。
一日萬機:一天要處理成千上萬件公務。形容公務繁忙,每天要處理很多事情。又“日理萬機”
萬商云集:喻指很多或各路商家進駐商場設攤或談生意,有興隆景象。
萬民便利:意為商家給百姓帶來諸多便利。
萬壽無疆:萬年長壽,永遠生存。用于祝人長壽。舊時常用以祝頌帝王。
萬還有極其、非常、絕對等引申義,譬如:萬全、萬無一失、萬不得已,億辛萬苦:極言辛苦之甚。
2.說“千”
千是個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從十,從人。在《說文·十部》中記:“千,十百也,從十,從人。”在此雖未加解釋,但人壽百年視為極點,從人,表示百數。一人為百,十人當然為千。所以千字的本義應該為“十百”。試看下列詞語:
千千:比喻數目很多。
千般:多種花樣。
千鐘:豐厚的俸祿。指富貴。
千夫:指很多的人。
千古:指久遠的年代。
千斤:非常重的;重要的;重大的——指責任或負擔。
千金:一千斤金子,指很多錢,形容富貴。多用于稱他人的女兒,有尊貴之意。
千里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青少年。
千里眼:舊時稱“望遠鏡”。比喻能分辨遙遠物體的能力,現多指眼力非凡的人。
千金犍:原指千金之犍牛,喻指十分難得的人才。
千秋:千年,歲月久遠;敬辭,指人的壽辰。
古有千金一笑的典故。以上詞語中的“千”往往不是確數,而表示極多。在成語中也是同樣:
千變萬化:形容變化無窮。語出《列子·周穆王》:“千變萬化,不可窮極。”
千差萬別:形容種類繁多,差別甚大。語出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僧問:“如何是無異底事?”師曰:“千差萬別。”
千瘡百孔:也作“百孔千瘡”,比喻毛病很多或破壞嚴重。
千錘百煉:比喻經受多次的艱苦斗爭的鍛煉、考驗;也比喻對作品反復推敲,精心修改。清·趙翼《甌北詩話》有云:詩家好作奇句警語,必千錘百煉而后能成。
千方百計:想盡一切辦法,用盡各種計謀。
千回百轉:形容非常曲折。亦比喻思緒紛繁。
千金一諾:又作“一諾千金”。一句諾言有千金價值。形容說話算數,極守信用。
千金一擲:也說“一擲千金”,形容恣意揮霍錢物。
千鈞一發:千鈞之物吊在一根發絲上。比喻極其危急。
千奇百怪:指各式各樣奇怪的事物和現象。現在則常用來指荒謬絕倫的事情。
千秋萬代:指世世代代。亦指無法計算或無限長的時期。
千式百樣:各種各樣。
彪炳千古:喻指其光輝的業績,將在長遠的歷史中占據重要地位。也作“彪炳千秋”。
千里鵝毛:意為禮物雖小,但從迢迢千里之外寄來,寄托著友人珍重的情意。
由于千萬有這樣夸張的作用,所以自古以來常常受到詩人們的“重用”。尤其是千或千的倍數,入詩、詞的機會非常之多。翻開任意一本詩詞讀本,帶“萬”和“千”的詩句真可謂俯拾即是。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韓非子·喻老》)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唐·李白《將進酒〉)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飛流直下三千尺。”(李白《望廬山瀑布》)
“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白居易《長恨歌》)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人間俯仰三千秋,騎鶴歸來與子游。”(宋·蘇軾《送騫道士歸廬山》)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宋·柳永《雨霖鈴》)
“度萬壑千巖,越溪深處。”(柳永《夜半樂》)
“千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王安石《桂枝香》)
“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柳永《望海潮》)
“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朱敦儒《鷓鴣天·西都作》)
“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朱敦儒《相見歡》)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鄭板橋《竹石》)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毛澤東《七律·長征》)
有意思的是,當萬、千充當實數時,兩者在計數功能方面,相互之間相差十倍。可當它們都用做虛數時,其間的差距卻又大大地縮小,甚至沒有多大的差別。譬如:“萬古、千古、萬歲、千歲、萬年、千秋”等都表示時間之長,并無實質性的區別。“千般、萬般”也是如此。一些專有名詞如地名和建筑名稱中的數詞,如:“萬泉河”、“萬壽山”、“萬壽齋”、“萬壽寨”、“千島湖”、“百寶箱”、“百福圖”等并非實指,它們的意義也沒有多大的區別。
3.說“紫”——祥瑞之色
紫是個形聲字。在篆文中從糸,此聲。在《說文·糸部》中記:“紫,帛青赤色,從糸,此聲。”其本義為紅色和藍色所合成的顏色。如:“有一人披紫裳”。
紫色是間色,本來地位不高。孔子在《論語·陽貨》有云:“惡紫之奪朱也”。 何晏集解:“朱,正色;紫,間色之好者。惡其邪好而亂正色。”后因以“紫朱”或“朱紫”比喻正邪或真偽。但是后來,紫色日益流行,春秋戰國時國君服用紫。南北朝以后,紫衣為貴官公服,故有朱紫、金紫之稱。《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有云:“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五素不得一紫”,指五匹白布的價錢都及不上一匹紫布的價錢。可見當時紫色的衣服不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能穿得起的。唐宋兩代更規定,三品以上高官服紫,唐代三品以下五品以上服朱,宋代五品、六品服朱色。唐·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之《歌舞》中有云:“雪中退朝者,朱紫盡諸侯”。最終,“紫”與“朱紅”同列為權貴服色,而且“紫”大有凌駕于“朱”之上的趨勢,俗語說“大紅大紫”、“紅得發紫”都是用紅紫來形容人的走遠,指某個人在某個領域或方面的地位達到了巔峰,好得不能再好。“紫”更在“紅”之上。
可以說,古代君主的穿、住、用和行都跟紫色有關系。試看下列例子:
(1)服飾穿戴:
紫衣:古代公服。借指貴官。春秋戰國時國君服用紫。南北朝以后,紫衣為貴官公服,故有朱紫、金紫之稱。
紫袍:紫色朝服。高官所服。唐·白居易 《初授秘監拜賜金紫閑吟小酌偶寫所懷》詩:“紫袍新秘監,白首舊書生。”
紫服:貴官朝服。 唐·元稹《有唐贈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銘》:“紫服、金魚之賜,其尚矣。”
紫纓:紫色帽帶,為貴官所用。唐·張說《蜀路》詩:“秦京開朱第,魏闕垂紫纓。”
紫袍金帶:古代高官的朝服。
(2)住所:
紫殿:帝王宮殿。唐·杜甫 《贈蜀僧閭邱師兄》詩:“當時上紫殿,不獨卿相尊。”
紫閣:金碧輝煌的殿閣。多指帝居。漢·崔琦 《七蠲》:“紫閣青臺,綺錯相連。”明·高啟 《送王哲判官之上黨》詩:“朝辭紫閣下,暮宿黃河壖。”現在有的家庭家門口上的門匾上就寫著“紫閣生輝”。
紫宮:指帝王所居。《文選·江淹<恨賦>》:“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李善注:“紫臺,猶紫宮也。”據《宋史·天文志二》記載:“紫微垣東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環列,翊衛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依照古代屋象學說,紫微垣乃天帝所居,謂之紫宮。封建皇帝自稱天子,所以他們所居住的皇宮,被喻為紫宮。
紫禁城:指北京的故宮,即明清兩代的皇宮。明清兩代的皇宮,既喻為紫宮,又是禁地,故稱紫禁城。
紫極:星名。借指帝王的宮殿。《文選·潘岳<西征賦>》:“厭紫極之閑敞,甘微行以游盤。”李善注:“紫極,星名,王者為宮以象之。曹植上表曰:‘情注于皇居,心在乎紫極。”唐·吳兢 《貞觀政要·論納諫》:“陛下高居紫極,寧濟蒼生。”
紫宸:宮殿名,天子所居。唐宋時為接見群臣及外國使者朝見慶賀的內朝正殿,在大明宮內。唐·杜甫《冬至》詩:“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紫庭:帝王宮廷。唐·白居易 《驃國樂》詩:“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纊不塞為爾聽。”《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嘉祐八年》:“今陛下已御正殿,臣謂何惜紫庭數步之地,使之稽首拜伏,瞻仰清光。”
紫房:皇太后所居的宮室。唐·王翰《飛燕篇》:“君心見賞不見忘,姊妹雙飛入紫房。”
紫闕:指帝王宮闕。漢·焦贛《易林·訟之賁》:“紫闕九重,尊嚴在中。”
紫闈:指皇宮。南朝宋·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釋位公宮,登曜紫闈。”
(3)出行用具:
紫蓋:紫色車蓋,帝王儀仗之一。借指帝王車駕。清·納蘭性德 《憶江南》詞:“紫蓋忽臨雙鹢渡,翠華爭擁六龍看。”
(4)下的詔書
紫書:帝王的詔書。唐·錢起 《和萬年成少府寓直》:“明朝紫書下,應問長卿才。”唐·劉禹錫《為杜司徒謝賜追贈表》:“紫書忽降于重霄,密印榮加于厚夜。”
紫泥:古人以泥封書信,泥上蓋印。皇帝詔書則用紫泥。宋·趙彥衛《云麓漫鈔》卷十二:“古印文作白字,蓋用以印泥,紫泥封詔是也。”后即以指詔書。唐·白居易 《代書一百韻寄微之》:“恩隨紫泥降,名向白麻披。”清·吳偉業《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蟬蛻,掉頭不肯隨東封。”
紫綬金章:紫色印綬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借指貴官。
另外,一些詞加上“紫”字可表祥瑞之義。譬如:
紫電:祥瑞之光。 前蜀·貫休《壽春節進大蜀皇帝詩》之二:“異香滴露降紛紛,紫電環樞照禁門。” 宋·司馬光 《樞密院開啟圣節道場排當詞散念》:“紫電流樞,元圣誕膺于丕運。”
紫煙:紫色瑞云。宋·范仲淹 《上漢謠》:“冉冉去紅塵,飄飄凌紫煙。”
紫云:紫色云。古以為祥瑞之兆。漢·焦贛 《易林·履之漸》:“黃帝紫云,圣且神明,光見福祥,告我無殃。”唐·李白《古風》之三六:“東海沈碧水,西關乘紫云。”
紫氣:紫色云氣或紫色的霞氣。古代以為祥瑞之氣。附會為帝王、圣賢等出現的預兆常用紫氣東來表示祥瑞。清·洪升《長生殿·舞盤》有云:“紫氣東來,瑤池西望,翩翩青鳥庭前降。”
此外,“紫宙”、 “紫穹”、“紫冥”等還可用來表示天空、上天、高空。這些飽含中國文化內涵的詞語對于外國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4.說“紅”——吉祥之色
紅是常見的顏色詞,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往往通過聯想、比喻,引申出許多“顏色”之外的意義。
我們中國人特別偏愛紅色,因為它喻義著吉祥、喜慶、富裕、歡樂、美麗等,一遇喜事,就要“披紅帶彩”,過年貼紅春聯、紅福字,結婚貼紅喜字,掛紅燈籠等都是這一習俗的表現。中國文學作品中,帶有紅的詞匯俯拾即是,都有著豐富的漢語言文化內涵。例如,“紅豆”在古代文學中常用來象征相思。“紅葉”可以代稱傳情之物。“紅雨”、“落紅”、“斷紅”、“飛紅”、“殘紅”、“亂紅”、“繁紅”和“紅影”都可用來指代“落花”,因為許多美麗的花是紅色的。,“紅友”不是“紅色的朋友”,而是指通常喝的“酒”。紅色也指年輕人紅潤健康的容顏。古代女子喜歡用紅色的胭脂裝扮自己,于是漢語里便產生了一系列用“紅”來描繪的與女性相關的詞,尤指年輕貌美的女性,如紅顏、紅粉(紅粉佳人、紅粉知己)、紅袖(紅袖添香)、紅裝、紅妝、紅淚、紅裙等等。紅色在中國文化里還象征著忠義。以紅臉著稱的三國英雄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在人們心中是忠義、剛毅、堅韌、勇猛的化身。關公的臉譜除了傳說他本為紅臉外,還因為紅色象征著光明、溫暖、熱情,代表著赤誠、忠實。[1]
現代漢語色彩詞“紅”在使用范圍和意義表達上發生了很多變化,最突出的就是其所表達的情感信息比過去更為豐富。這些變化有社會本身發展的原因,也有外來文化的影響。總而言之,現代漢語中的色彩詞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豐富,而且表現力更強,表現手段更加多樣化。[2]
5.小結
不同的民族對相同的數字和顏色產生的聯想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甚至相反的聯想。“千金”、“萬萬”、“千里馬”;“紫氣”、“紅人”“紅得發紫”等詞已非數字的字面意義和兩種色彩的物理意義所能概括了的。這些數字和色彩詞的文化意義與不同的社會習俗密切相關。懂得這些數字和顏色詞背后的文化心理知識,對于我們正確理解語言現象有重要指導的意義。
注釋:
[1]高春紅,試論“紅”—red 在漢英語言中的國俗語義差異[J],咸寧學院學報,2012(8).
[2]駱峰:漢語色彩詞的文化審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20-21.
參考文獻:
[1]高春紅.試論“紅”—red 在漢英語言中的國俗語義差異[J],咸寧學院學報,2012(8).
[2]駱峰.漢語色彩詞的文化審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20-21.
[3]樂鳴.說“紅”道“綠”[J].語文月刊.2004,(4)。
[4]史燦方.修辭理論與語言應用研究[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5]陶文鵬、魏組欽、謝衛平.中國文史經典講堂· 宋詞選評[M].湖南:岳麓書社出版社,2005.
[6]王國安、王小曼.漢語詞語的文化透視[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