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同元
摘 要: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并富有個性的過程,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問難,通過多問多悟,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質疑問難;閱讀理解;發現與應用
學生學習中遇到困難、疑惑是一件極平常的事,可是我們的教育往往使學生有疑而不敢質,長期壓制學生的這種質疑精神,或認為有疑問就是學習不認真,這是不對的,學生質疑是積極思考的表現,是創新精神的萌芽,應當積極保護。如果學生只知道教師說一就是一,從來不問“為什么”,這對于學生的發展,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不利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學習活動的機會,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為此,在當今教育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使學生不斷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何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聯想、分析、比較、綜合、判斷,主動提出具有真實性、探究性、開放性發展性、創造性的問題呢?
本人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敢問,是語文課堂教學的起點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一種“心欲求而尚未得,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狀態,由于他們沒有掌握好提問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課堂上表現出“三怕心理”一怕在課堂上提問會影響教師的教學而挨教師的批評;二怕提出的問題不成問題而變成同學們的笑料;三怕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提問題,教師必須努力幫助學生消除“三怕”的心理障礙,創設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細心呵護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暢所欲言。
學習《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文時,有個學生問,宋慶齡的故居一定有許多值得人們紀念的東西,為什么要寫樟樹呢?這是個很有價值的問題,我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然后匯報心得,學生找了很多句子;長得高大粗壯,枝繁葉茂,樹葉稠密,綠得發亮,四季常青,總是蓬蓬勃勃,能永久保持香氣,蟲子怕它。寫樟樹的外形與內在的品質與宋慶齡有什么聯系呢?我引導學生看課文中的插圖,讓他們說說感受。同學們發現宋慶齡長得很清秀,很高雅,很溫和慈愛……再結合宋慶齡生平事跡繼續討論,孩子們情感的閘門被打開了,宋慶齡像樟樹一樣充滿旺盛的戰斗力,像樟樹一樣讓敵人畏懼,其偉大人格與樟樹的特點有相似之處……學生敢于質疑,教師就要適當引導,不能挫傷他們的積極性。
二、善問,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
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一個人如果缺少了懷疑批判精神,那他只會墨守成規,創新便無從談起,因此,我們要把思考、發現和批判的權力交給學生,指導學生選擇問題,讓他們把各自提出的問題擺出來,相互比較,看看什么問題探究的價值更大,經過多次比較,學生就逐步學會提問。
學習《黃河的主人》揭示課題后,讓學生質疑,說說自己最想知道的是什么,然后大家一起來選擇主要問題作為探究對象,黃河是怎樣的?黃河的主人是誰?他為什么能成為黃河的主人?通過比較篩選,最后把他為什么能成為黃河的主人作為關鍵問題讓學生研究討論,找到關鍵詞句朗讀、想象,通過觀看畫面,交流,抓住課文中黃河的激流澎湃與羊皮筏子的輕微渺小,羊皮筏子的小與它負荷之重,作者的提心吊膽與乘客的談笑風生等描寫,對比品讀悉心感悟,體會艄公的勇敢機智鎮靜和機敏,終于理解了他的主人形象;有些課文的內容,看起來似乎有點“自相矛盾”。其實,這正是作者著力用筆之處,教師引導學生在這地方提問并為他們解決疑難,可以讓他們把握文章的精髓,把文章理解得更透徹,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我引導學生提問:魯迅救助車夫后本應感到欣慰,但他為什么臉上的表情變得更嚴肅起來呢?經過探討,學生體會到魯迅先生對黑暗舊社會的痛恨……這些“自相矛盾”的文句,造成了文章跌宕起伏的效果,教師引導學生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提問,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樂問,是語文課堂教學的追求
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實際,摸清他們的思維脈搏,因勢利導激發培養逐步養成樂于提問的習慣。經過訓練,學生就能變‘要我問為‘我要問了。教學《云雀的心愿》一課,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我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環保的知識,了解森林的作用。教學時,我讓學生合作解決幾個課文中自己認為重要的問題;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它為什么有這樣的心愿?為什么說森林是大水庫和空調器?保護森林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學生把搜集到的信息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各抒己見,交流研討,深刻地理解了課文,還設計出了幾條關于環保的公益廣告,倡議大家一起來保護家園,把教學課內引向了課外實踐。
總之,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方法很多,關鍵在于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提供多種的觀察、操作、思維及語言表達的時機,鼓勵和指導學生自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有問題可想,有問題可提,有問題可議。課堂上,我們一定要給足學生讀、思、悟的時間和空間,把“問”的權力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我們一定要讓學生有發問的聲音,爭論的聲音,思想撞擊的聲音,探究的聲音,創新的聲音,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通過“問”和“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