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紅艷
【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和幼兒一起發現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賞美。”由此可見,作為教師的我們,不但要引導幼兒發現美,還要在幼兒美術欣賞活動中做好指導。在幼兒美術欣賞活動中,教師通過有效的策略,引導幼兒在美術欣賞活動中感受美、發現美,對幼兒的表達給予鼓勵和支持,大力支持幼兒與作品進行對話,對作品進行想象,從而進一步引導幼兒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等。
【關鍵詞】幼兒美術欣賞;師幼;對話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 2020) 30-0092-02
一、放飛思維,自由談論,化零為整
幼兒美術欣賞教育是幼兒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已有研究的反思發現,存在美術欣賞內容單一、幼兒主體地位缺失、家庭和社會的審美教育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以及美術欣賞評價體系的不完善等問題。那么幼兒對藝術作品的初步印象,恰恰就是幼兒進入美術欣賞的第一步,這個時候需要教師能兼顧幼兒的主體地位,讓幼兒充分欣賞后,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二、點撥關鍵,經驗提問,要素識別
幼兒的美術欣賞作品的選擇,不僅僅體現在作品的內容、手法、主題等方面,更多可以讓幼兒連續講述作品內容的細節部分。例如:把問題“你看到了什么”換成“你就覺得你在這幅畫中,看到里面發生了一件怎樣有趣的事情呢”,由此可以啟發幼兒觀察畫面中的主要情節,回答問題也會圍繞“有趣”來進行。更多的幼兒回答會結合自身與同伴在游戲活動中發生的故事進行經驗講述。但是隨著幼兒欣賞活動的增加與深入,教師會把對幼兒欣賞活動進行的要求逐步提高。
三、回到整體,深入討論,回歸本體
兒童美術欣賞中的師幼對話非常重要,因為幼兒的心理狀態充滿了很多疑問,好奇、天真、幼稚。幼兒對于美術作品的鑒賞,需要自身用童趣的語言表達出來,成人也要站在幼兒的角度傾聽幼兒的表達。往往我們成人解讀的美術作品,在幼兒的眼里賦予了新的生命、新的釋義,讓人有種新奇感。有些幼兒的回答真的讓人有很大感慨。教師可以和幼兒進行深入討論,回歸欣賞的本體,從最初的自由談論回歸到現在的深入討論,教師從提問方式、欣賞環境、幼兒回答內容的收集上進行修正。從以上欣賞活動的幾個環節中不難看出,在教師引導下,幼兒對美術作品的欣賞經歷了一次“整體一部分一整體”的感受,然后進行部分分析和感受,最后再回到整體,這是符合美術欣賞的一般規律的。
四,激發創作,言語合一,互賞共進
幼兒對美術欣賞中基本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原理的認識還可以經由藝術創作來獲得。這是在幼兒的欣賞上進行心理回憶,是討論、構思的前提下進行的。美術表現主要是幼兒在自己創作的過程中,添加自己欣賞到的作品中的元素,往往在繪畫的過程中幼兒會邊說邊畫。創意實踐會緊隨幼兒的美術表現產生,在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采取打斷法,讓幼兒停下手中的畫筆,欣賞同伴創作的半成品作品,讓同伴講述自己畫作的內容,使大家的創作思維得到啟發。文化理解一般在幼兒的角度自身很難表現出來,往往同樣作者的作品,給幼兒進行系列欣賞后,幼兒才會對這個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基礎背景等進行闡述與理解。換一個角度看待事物可以引起幼兒多種感官進行創意表達,由此幼兒的創作語言會更加豐富細膩,有助于幼兒對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理解,達到幼兒言語合一、互賞共進的效果。
五、整理反思,完善環節,逐步提升
在整個兒童美術教育中,師幼對話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創設好的欣賞環境,例如讓幼兒在美術室進行作品欣賞,往往比在教室里效果好,如果要幼兒欣賞植物、動物等作品,最好在幼兒園的室外場地、游戲區進行,一改以往在教室的傳統欣賞場地。2.教師要基于幼兒的角度去和幼兒對話,切記不要使用過多的成人術語。3.教師要學會傾聽并記錄幼兒對作品欣賞的語言,要適時地用鼓勵、啟發、引導等方法鼓勵幼兒發散性思維的表達。4.讓每個幼兒都有話語權,需要每個幼兒都發表自己的理解。
幼兒有100種語言,他們對萬物的理解是千奇百怪的,有別于成年人的固定思維。因此在每次幼兒欣賞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對話就顯得彌足珍貴,需要每一位教師能抓住幼兒語言的特點,有方法、有技巧、有路徑、有目標地進行啟發、引導、拓展、收集,便于今后的幼兒美術作品欣賞活動的順利開展。
注: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兒童美術欣賞教育中的師幼對話研究”(課題編號:D/2018/03/51)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陳亮.談幼兒美術欣賞教育[J].藝海,2013(11).
(責編 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