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堅/湖南科技職業學院
高職教育是一種相對比較特殊的教育類別,它的目標定位更加精準,是為了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性技能人才。顧名思義,高職教育應兼顧職業和教育兩種屬性,它的所有教學科目都應圍繞這兩種屬性進行,體育當然也不例外。
體育課程是貫穿整個教育體系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當前很多院校視它可有可無,沒有正確領會國家對體育建設的良苦用心,一般院校如此,高職院校更甚。
我們常說成功與成功之間并非沒有共同點,除了努力之外,在思想上高度重視這是基礎。傳統的體育理念局限在,認為體育僅僅是為了通過跑步、俯臥撐等項目強身健體,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別無他用。還有人認為體育課就是休息時間,區別于課堂緊張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體育課上肆意放松。更有甚者,認為體育課基本無用,僅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而不得不開設的。
沒有正確的意識引領,體育課浮于形式也就自然而然了。很多高職院校并沒有配備足夠的體育教師和體育設備資源,學生多老師少,學生多設備少的現象屢見不鮮。在這樣不受校方重視的環境下,體育課程單一枯燥、課程內容淺顯、體育教師積極性受挫,存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理,反映到學生方面,沒有受到科學的教學和監督,勢必沒有好的效果。以上現象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缺乏針對于教師和學生的考核評價體系。
前文說到,高職體育教育也應兼顧教育和職業,我們不懷疑高職院校在非體育科目上認真落實與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教學,但對體育課程持一定的懷疑態度。不管是從培養專業人才的目的出發,還是以實施體育教學的過程為導向,我們都很難看到高職體育與職業發展緊密結合。脫離職業屬性的高職體育,其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學生群體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很多學生在進入高職之前被學校嚴格管理,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同時也缺乏運動的機會,導致身心俱疲。進入高職以后,高壓環境轉低壓環境,很多學生迷失在網絡里不能自拔,長期久坐,生活不規律,同樣也缺乏運動,身體各項指標逐漸下滑。我們經常能看到青年學生因網絡游戲、熬夜等導致猝死的案例,但仍有很多人心存僥幸心理。
深化高職體育教學改革,就是要“兩手抓”,一手抓教學質量,一手抓學生管理,雙管齊下,提高學生的健康意識,通過科學的體育訓練逐漸改善其生活習慣,最終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讓學生在掌握專業職業技術的同時加強體育鍛煉,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是高職體育改革的第一目標。[1]
高職教育旨在面向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畢業生步入社會后大多會從事一線崗位,一線工作緊張而復雜,且勞動強度大,畢業生能否勝任這些就業崗位的職責要求,很大程度取決于其自身身體素質。
以數控專業的學生為例,當前很多制造型公司引進了價值昂貴的機床、切割設備等,為了充分利用設備的價值,一般都需要專業人員一天24小時輪流看護,特別是包含夜班工作,倘若沒有好的身體,如何能做好這些工作,由此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前在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中接受相關培訓,能夠減輕未來在工作中的障礙。
基于上述事實,我們可以發現,開展高職體育教學改革,一定要密切關注高職院校學生培養的職業特點,以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為導向,因此基于職業特色是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
從學校角度來說,應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觀念,認識到體育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理解體育與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密切關系。從體育教師角度來說,教師作為體育教學的一線人員,責任巨大,應提高思想認識,密切關注當今的體育動態和發展方向,以傳道授業為己任,通過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去吸引學生參與體育課程。從學生角度來說,學生應認識到開設體育課程的初衷,積極學習體育有關理論和實踐知識,摒棄“體育僅體育”的膚淺觀念,將體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來,最終從中受益。
為什么要開展體育教學,就是考慮到它的實用性原則,為什么要進行高職體育教學改革,就是要將其實用性原則進一步落到實處。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方法來發揮高職體育的實用性。比如高職院校可以將體育教學分為不同的階段,第一階段主要以夯實學生理論基礎為目標,設置一些體育常識、衛生保健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認識體育的魅力。第二階段主要以日常鍛煉為重要內容,進行跑步、引體向上、跳高跳遠等方面的實操,逐漸提升學生的身體機能,以達到強身健體的切實目的。
高職體育課程內容一定要設置合理,盡可能地達到因材施教,這樣一方面能結合學生實際,發揮實效,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可以選用小班教學,保證課堂效果。
另外,高職體育教學要安排合理適量的勞動強度,高強度的訓練并不是體育教學的宗旨,過量的訓練不僅達不到教學目標,還容易讓學生受傷,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產生抵觸心理。
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教學風格,可以創新融合校風校紀等,吸收老師、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開展具有特色的高職體育教學,例如圍繞團結協作精神開展集體性體育項目,激發學生的體育熱情,提高體育課對學生的吸引力。對于學生職業發展來說,可以結合所學專業設定突出職業教學特色的體育教學課程。比如酒店管理、乘務等管理服務專業,要求從業人員要有良好形體,擅長接待等特點,可以在體育教學中安排跑步、瑜伽、舞蹈、禮儀訓練等有關項目,訓練下肢耐力,鍛煉站立基本功。
學校要跟蹤體育教師是否設置了與職業特色相關的體育課程,從課程計劃、過程開展,效果反饋等角度建立全方位的考核和監督機制,讓學校和學生共同評價教師。在學生的考核上,體育老師要結合課堂紀律、出勤情況、考試成績等綜合評估,制定合理的平時成績、期末成績占比,保證學生學習效果。
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教育是終身性的,體育也應如此。高職體育教學不應拘泥于課堂,要鼓勵課外體育,督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注重體育鍛煉,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這對學生在未來不管是追求職業發展還是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品質都有積極作用。學校教育是最新影響人的,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高職是學生步入社會的最后一站,在此期間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思想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如今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高職院校應結合各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符合職業特色的高職體育課程體系。[2]為了使高職體育教學改革更加有效,我們可以站在職業特色的角度創新方式方法,開闊思維,更加充分地發揮高職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