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珊珊/云南大學
隨著抗日戰爭的進程發展,陜甘寧邊區面臨著自然環境惡劣、日本侵略者的襲擊等困難,為了緩解邊區財政和經濟危機,避免通貨膨脹,邊區政府和邊區銀行發起了節約儲蓄運動。邊區于1941年至1942年兩年開展兩屆節儲運動,其形式主要為發行有獎儲蓄券。通過邊區政府和銀行的廣泛宣傳,“有獎儲蓄活動”得到了廣泛的參與。
陜甘寧邊區的節儲運動是以邊區勸儲總團為總機構,其他區縣級等勸儲分支團為依托進行運動的開展,1941年10月6日,陜甘寧勸儲總團成立。延安市勸儲支團緊隨其后,在10月8日宣布成立。“邊區勸儲總團于本月六日成立后,延市分團亦于八日成立”[1]其他分團也逐漸成立并開始推廣銷售有獎儲蓄券。“當場大家一致通過成立靖邊勸儲分團……在各區成立區支團,各群眾團體青救、婦聯、工會成立儲蓄團,部隊成立勸儲小組……安塞勸儲分團,已于本月五日在真武洞成立。[2]”
第一期儲蓄獎券定于1941年元旦開獎,過程十分公正公開透明,“現該行已遵照原來預定日期,定于元旦日上午九時在市商會商人俱樂部正式當眾開獎,所有搖獎機具及開獎事宜也都布置完畢……前日特聘請各界代表召集開獎籌備會議,當經議決聘請延安市市長李景林,市商會正副會長白振邦、劉俊德,橋兒溝商會會長張振斌……為開獎委員,另并聘請市抗、市青救、市婦聯……為監視委員,由上列各委員主持一切開獎事宜,并備有盛大晚會,歡迎各界人士前往參觀云。”[3]對于邊區百姓來說,他們對于銀行的信任在第一期有獎儲蓄活動中逐漸加強。不論是開獎方式,兌獎實效都讓邊區百姓對邊區政府拍手稱贊。“現該行已將獎號分別通知該行各地分行及支行,凡持有中獎號碼獎券者,即可持券就地向該行分行或支行等領取獎金云。”[4]“第一期有獎儲蓄獎券得主發現后,據邊區銀行負責人稱,該行已電令關中分行籌備盛大送獎儀式,親將獎金送呈得主。”這種親自送獎的行為固然有宣傳的成分在其中,但也可以證明邊區政府和銀行對于此次活動的態度,擔心老百姓消息閉塞或其他原因收不到應有的獎金故而專程送獎來確保獎金可以送到得獎人手中。我們從邊區銀行查獎的過程也可以看出政府和銀行對于這次活動的認真嚴謹程度。“從元旦那天開獎后,邊區銀行就派胡同志來關中分區清查……三天過去了,他的馬也跑累了,查不著;在邊境各村,由武裝保護著查問,同樣的落空了。七日到一鄉,第三行政村、第二行政村查過,最后到第一行政村。村主任說:查過了沒得。‘再查’,查、查……胡同志催逼著,太陽快落山了,‘023083’號的儲蓄獎券,便一條條的在象同塬和狀元溝查到了。”[5]政府和邊區銀行的作為老百姓看在眼里,記在心中。“‘政府真不騙人,說到做到’‘八路軍的“票子”不騙人’‘得不上,咱的“票子”不要了。’一個群眾說。‘不要?還還本錢呢!’不知道誰這樣回答了一下……”[6]
有獎儲蓄券先后發行兩次,第一期50萬元,第二期100萬元。兩次發行有獎儲蓄券共計 150 萬元,但實收券款卻不足130 萬元,差的20余萬元,一時尚不能收回。這其中主要是因為最初農民購買儲蓄券時,一時沒有現金繳納,經合作社協商可先給券隨后付款導致,款項在隨后幾月才陸續收回,早則一兩個月,多則五六個月不等。兩期有獎儲蓄活動共計開支30余萬元,且都是現款支出。若從資金收入上來講,“雖然不會賠本,尚有所得,因為開支雖大,獎券并無利息。且還本時的票幣價值和發行時的票幣價值比較,則其差額當遠較原來開支的數目為大。”[7]但從動用的人力物力資源角度講,所得資金應更多才是。“因此,實在是‘小題大做’。”[8]
總體看來,兩次有獎儲券的發行對邊區的財政和金融并未起到多大的效果,并且與獎券最初的發行意義背道而馳,既沒起到收縮通貨的作用,也沒有激發人民養成節儲美德,只是一味推銷獎券。并且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但在整個有獎儲蓄活動過程中,使邊區政府和新建立的邊區銀行的權威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可以說是邊區節儲運動的最大成就。
陜甘寧邊區政府組織的節儲運動和其他地區的節儲運動實際上有很多不同之處。在此以全面抗戰時期的后方重鎮云南為例對兩個地區的節儲運動進行對比。
(一)節儲運動的活動類型不同
陜甘寧邊區的節儲運動單純以發行有獎儲蓄券為活動載體,且獎券無利息,若未中獎只是到期還本。而有獎儲蓄券只是云南節儲運動中發行的眾多類型的儲蓄券之一,除了特種有獎儲蓄券外還有甲乙兩種節約建國儲蓄券(計息方式,儲蓄時間等不同),外幣定期儲蓄存款、美金節約建國儲蓄券、鄉鎮公益儲蓄、黃金存款等。云南省的節儲運動類型與全國保持一致,但除此之外,由于抗日戰爭的發展,學校工廠等的內遷,云南省的節儲運動還有一些極具特色的地方,比如教育部發起的學生節儲周,內遷學生和本省學生積極參與響應,運動的方式更為多樣化。
云南的節儲運動從1938年起一直到1945年止,在全面抗日戰爭開始后,隨著戰時大遷徙云南逐漸成為后方重鎮,在三屆節儲競賽中均取得甲等成績。因二者開展的范圍差距懸殊,且幣值不一,故此處不對儲蓄結果進行比較。
但陜甘寧邊區的節儲運動僅持續兩年,且活動僅以有獎儲蓄券的購買為唯一方式。
陜甘寧邊區在兩次有獎儲蓄活動結束后及時進行了反思,在1943年邊區銀行發行的《兩年來的存款工作》一文中提到了獎券發行的兩年來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儲蓄獎券的發行,表現著濃厚的主觀主義,事先并未調查研究過邊區的具體條件、消化對象及發行時間等問題……獎券發行又脫離財政意義,又實行攤派方式,自動購買者太少,主要為攤派下去……老百姓認為負擔過重,明目又多……只埋頭于獎券推銷,而未啟發人民儲蓄美德……”[9]經過兩次有獎儲蓄運動,邊區銀行最終也做了總結,一方面勇于承認該項活動不適用于邊區具體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另一方面也提出“今后如仍以此名義出現,則應當接受以上的經驗教訓,并注意兩件事:一由財政觀點出發大量發行,強迫購買,解決財政困難。第二是強調節約,真正啟發人民節約作風,借以減少物資的消耗。”[10]
陜甘寧邊區政府和陜甘寧邊區銀行發動的節儲運動也可以認為是有獎儲蓄運動,整個活動并未按照預先設定的目的推行,雖然單純從經濟收入角度講并未有所損失,但加上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可以說是一場得不償失的運動,但邊區銀行在運動后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對以后的財政和金融政策的推行起到了借鑒作用,而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邊區政府和銀行的負責態度也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樹立了威信,也使邊幣的信用度得到了加強,雖然也出現了搭銷儲券的形式,但因為發行數額不大,且歸還本錢,故而未造成民怨載道的現象經過邊區銀行活動后的及時反省,后來未再出現此類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