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莉/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綠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一帶一路”,既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也是世界人民的健康之路。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第一個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的國家級規劃——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把中醫藥加入了“一帶一路”建設并選擇可持續發展的中醫藥項目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展開交流與合作,提升中醫藥健康服務國際影響力。“一帶一路”沿線的中亞、南亞、東南亞、西亞等區域國家大都會用到傳統中醫藥,也很重視中醫藥的保健功能,這使中醫藥國際化具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其次,回歸自然的健康理念的重構讓中醫診療模式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增加了中醫衛生服務需求,奠定了中醫藥國際發展空間。另外,國家對中醫藥事業投入不斷增長,不管是人才培養,政策支持和藥材種植都有了很大發展,為中醫藥國際發展提供了保障。我們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積極推進中醫藥事業國際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二者密不可分。在中醫藥文化國際化進程中,要使不同語言文化受眾包容并接受中醫藥文化,就必須在交流和傳播過程中克服語言障礙,翻譯便是極其重要的交流和傳播媒介。統一規范且兼具跨文化交際的正確中醫藥文本翻譯能有效推動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促進中醫藥文化國際化。
中醫藥文本翻譯要正確表達中醫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體現中醫藥國際交流的科學技術價值和它迷人的文化魅力。因此,大力開展中醫藥翻譯理論研究,著手進行中醫藥文本翻譯,廣泛傳播中醫藥文化顯得尤為重要。
中西方歷史文化,社會環境不相同,文化差異巨大。西方人注重實證分析,理性思辨,而中國人善于基于事實歸納推理。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中國人強調群體意識,團隊協作。在語言上,漢語特別重視對事物外部特征進行描述,所以漢語各種形容詞,副詞無可計數,千差萬別。英語更重視表現事物內部理性,所以有各不相同的時態和語態。因此,在對中醫藥文本英譯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兩種語言文化的異化和歸化,盡量做到跨文化的等值翻譯,根據不同情形采取相應的仿造,定義,拼音,多樣等方法進行翻譯。例如:在對四川綿陽的醫學家,道地中藥材進行翻譯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漢語拼音表達法和目標語詳細定義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兩種語言文化對等。翻譯綿陽古代名醫涪翁的時候可以這樣表 達:Fu Weng(A great doctor living in the late Xihan Dynasty and the early Donghan Dynasty. He was the originator of acupuncture.)。翻譯肺氣不足時可以采用借用漢語拼音和英語中已有單詞相結合來表達中醫概念的仿造法,表述為insuf ficiency of lung qi...
中醫藥首先是科學而不是哲學,因此在中醫藥翻譯的過程中首先要遵循科技翻譯原則,言簡意賅,實事求是,科學規范,避免使用過多的修辭方法。例如翻譯綿陽梓潼名醫蒲輔周的醫案文本祛風定驚常用于小兒熱極生風的驚厥癥。大多數會翻譯成:Expelling wind and relieving convulsion is often adopted to treat infantile convulsion which caused by intense heat.這很符合中文的表達法,原語意思表達地也很清楚,但我們可采用英語分詞表達法使其更簡潔,也更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把它簡潔成:Expel wind and relieve convulsion to treat infantile convulsion caused by intense heat.其次,中醫藥文本翻譯,要從受眾立場出發,遵循中西醫對比結合,求同存異的翻譯原則。我們在翻譯一些英語中沒有的詞匯時可以拼音,比如yinyang,qigong,Qibo,Fuweng...但 在英語中有詞語表達的時候,我們要使用已有的詞語,例如心,我們用heart,而不用xin,或使用二者相結合的方式,例如四物湯Siwu Decoction。
中醫藥文本翻譯研究,絕大多數是研究翻譯方法技巧,原則和策略,目前沒有完整的,被廣泛認同的中醫藥文本翻譯理論體系,中醫藥文本翻譯者只能根據自己的中醫藥英語翻譯思想,借鑒語言學和翻譯學的理論方法進行翻譯。這就導致翻譯不規范,一詞多意,一詞多譯。例如中醫中最簡單的“氣”就有qi、energy、vital energy、chi等 多 種 表示法。“虛”也有weakness、de ficiency、insuf ficiency、debility、hypofunction...等多種表示方法。沒有統一的理論體系和標準,翻譯者無法可依,無章可循,很容易翻譯錯誤,造成歧義,很難讓讀者接受中醫藥文化,阻礙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進程。中醫藥翻譯亟待規范統一對中醫藥名詞,術語的翻譯,制定統一的國家翻譯理論和標準,建設中醫藥文本翻譯語料庫……只有這樣,中醫藥文本翻譯才能避免混亂,推動中醫藥翻譯持續健康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讓讀者簡單明了,準確無誤地了解中醫藥文化的目的。
文化是個體交流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名族創造力,凝聚力的源泉,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中醫藥是中國土生土長的醫學,中醫藥文化植根于中國哲學體系,是中國文化符號之一,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對外傳播中醫藥文化,不僅能推動中華名族走向世界,將中醫藥國際化,提升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國家軟實力,還能有效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為世界人民生命健康做出突出貢獻。
作為不同于西醫的中醫藥文化的對外傳播,要集中體現中華民族哲學思想,道德情操和文明智慧,因而在對外傳播過程中首先要增強對中醫藥文化的自信。在全面客觀,清晰準確地定義中醫藥文化使命并付諸實踐的情況下,堅定主體地位,辯證地吸收外宗文化,借鑒世界醫學文化。其次,目前,對于中醫藥的認識和理解眾說紛紜,褒貶不一,所以在中醫藥文化傳播過程中,要堅守中醫思維模式和行醫準則,凝練自身的醫學核心價值觀和養生理念,不能盲目西化。最后,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要細化受眾,以受眾為中心來定位不同的傳播方式和內容,這樣不僅提高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實際效果,也能創造經濟價值。
中醫藥文化概念抽象,中醫藥文本翻譯不統一,各國文化差異大等各方面原因導致對于沒有中醫藥傳統文化背景的人很難理解中醫藥文化,因而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被接受度低,推廣范圍窄,亟待采取更多更有效的傳播方法,擴大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首先要大量準確翻譯中醫經典著作,特別是像《皇帝內經》《本草綱目》《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耳熟能詳的經典著作,盡量統一版本和譯注,在準確表達中醫藥文化內涵同時采用受眾的語言表達習慣,這樣才能有效使用書籍文本傳播途徑,從而達到使讀者了解并接受中醫藥文化的目的。其次,可以拍攝以中醫藥文化為主題的電影電視劇,小視頻,微課等,通過電視,網絡進行傳播。這種方式更生動有趣,輻射面也更廣,網絡傳播還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更能吸引人注意,傳播效果更好。另外,還可以利用遍布世界的孔子學院,老子學院等中國文化傳播機構,通過開設中醫藥文化課程,定期舉辦開放性的中醫藥文化講座等方式實地傳播中醫藥文化。這種傳播方式更持久,更具體,對受眾的文化影響也更深遠。最后,還可以在國外開設中醫館,實實在在地把中醫藥用到實處,既傳播中醫藥文化,也創造經濟價值,為世界人民生命健康貢獻中醫藥力量,讓國外受眾對中醫藥和中醫藥文化有更切身的體會。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借一帶一路的舞臺把它廣泛地傳播到世界各地,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和義務。清楚準確,簡單明了的中醫藥文本翻譯是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的必要前提條件,也是世界各國不同文化相互學習交流的橋梁,是加強國際合作的紐帶。我們應該在充分了解中醫藥文化知識和目標語的前提下,根據各國文化和國情的不同,嚴謹規范地翻譯,避免錯誤和歧義,同時積極采取多種手段,通過不同途徑,將祖國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推上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