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鑫 尹藝霖/大連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
外語專業第一課堂占用學生大量的時間精力進行填鴨式教育,使得學生無法在空余時間進行對語言的補充學習。而且外語專業第一課堂任務繁重,教師主要以個人講解的方式教授課程,無法與學生進行生動有趣的互動。對此應該拓展外語專業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創新型構建,使得學生對所學語言更加了解,從多方面充分認識所學語言。
現有的外語第二課堂模式單一,課堂內容所涉及到的形式較少,由于語言學習的內容豐富性,應同時涉及語言知識、民俗文化、地理和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所以目前的外語第二課堂的教學內容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此外,高校對第二、第三課堂的構建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第二、第三課堂上的活動內容貧乏且形式單一,難以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在學生的素質培養和專業學習方面無法產生大的影響?,F階段語言專業課堂教學任務繁重,第一課堂需要占用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導致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理解消化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建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第三課堂融合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使學生鞏固專業知識的同時,得到多方面的發展。第二、三課堂的內容應該進行創新,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了解學生所需安排內容。此外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總體方針引領下,國內對于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對此,過分強調語言基礎知識學習的方式不再符合當今社會的需求,理應培養出更多擁有綜合性語言能力的人才。因此,應該對目前外語學習方式進行創新改革,深入研究外語專業第二、第三課堂的構建尤為必要。
1、第二、三課堂的活動構建
由于對于外語專業第二、第三課堂的構建活動和創新需求卻普遍存在于各個外語類院校中,所以我組人員在經過商榷后決定對研究出現的問題進行外出調研并采集相關數據。選取走訪高校外出調研為調查對象,作為主要信息擴展和修正來源,我組汲取他人之所長,補己之短。除糾正本項目一些資源疏漏、方向偏差之外,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次調研我組更與多所高校交換了關于外語專業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意見和建議,并與其交流了外語專業第四課堂的概念,實現了初步意義程度上的資源共享、合作共贏,而這一進展為我組接下來的項目開展夯實了基礎、指引了方向。經過此次調查我們發現現在的外語教學中第一課堂的上課內容繁多,教師沒有足夠時間對學生進行更進一步的對于語言對象國的拓展。而學生在課下的時間通常進行對上課內容的鞏固復習以及背誦預習等工作,忽略了對所學語言的文化、文學、風俗習慣等知識的了解,致使學生學習形式單一。所以構建關于外語專業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需求性以及必要性都非常合理,關于其如何構建的問題,第二課堂現在各大外語類院校中已有初期的形式體現,如外語角、外語日以及中外學生交流會等等,但大多數都未形成規模,這是目前構建第二、第三課堂面對的最大問題。對于學生而言,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教學形式仍與第一課堂相仿,所講述的內容偏相于學術化,課堂難免枯燥無聊,無法激起學生的新鮮感和對知識的渴求。由于作業與課后練習的原因,極少數學生留有余力區進一步了解語言對象國的風俗習慣、人文文化等,甚至沒有時間去查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對于所學語言的知識幾乎全部來自于書本教材;而對于老師來說,教學內容過多且繁雜,應試壓力大等都成為其在第二課堂、第三課堂難以過多地拓展活動,帶動學生積極性的根本原因。同時,綜合學生和教師對于第二、第三課堂的要求和希冀,應增加第二、第三課堂所包含內容的方面,并積極結合時代潮流,切忌把語言知識學得過為刻板。因語言知識的口語化與靈活性,在已具備第一課堂所教授的基本語言知識(詞匯、語法等)的水平上,應盡量多地向語言對象國本身的文化習俗進行拓展延伸,豐富學生除了語言基本知識外對語言對象國的了解。
外語第二課堂應轉換傳統的第一課堂以教師為主的形式,而是以學生為主導,教師進行補充說明的形式。教師可提前布置活動的主題,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來查閱相關資料,教師在第二課堂活動時對學生的完成程度及內容完整度進行評價。可順應時代潮流,舉行一些豐富有趣的活動或比賽,并形成規模,如配音大賽、戲劇短劇節、書法大賽等。如此一來可極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并有效推動第一課堂的學習效率。第三課堂則要脫離課堂這個概念,鼓勵學生真正走出學校,面向社會。教師可幫助學生們組織一些志愿者和夏令營等活動,與語言對象國家的人進行親密的接觸交流,鍛煉了語言實際用用能力,保持語言思維的活躍狀態,改善目標語的社交技巧,學習語言對象國的社交禮儀,同時也為學生本人積攢了社會經驗,為日后的工作簡歷添彩。
總的來說,該研究緊密結合創新性與結合性。第二、三課堂的內容應該進行創新,真正從學生角度出發,了解學生所需安排內容,以此來培養學生對于所學語言的興趣,而不是至于表面,或者形式主義。其次,應將內第二、三課堂的內容清楚明了地分開,各自單獨成項有互相關聯,其共同意義為將學生在第一課堂所學內容加以實踐,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又能反作用于第一課堂,互相加強、互為動力。
2、研究創新點分析
該研究通過課外活動是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與學習緊密結合,使得學習不再枯燥,知識記得扎實。并且我們的研究方向不僅僅局限于中國學生對于外語的學習上,還反其道而行研究了外國留學生在學習中文時的第一課堂的基本素養與第二、第三課堂拓展知識的有機結合體系,從根本上考慮到了研究項目的全面覆蓋性。
引入教師績效機制,此為該研究的亮點之一。除了需要輔導員充分引導之外,還需本班代課老師的適當鼓勵。引入教師績效機制,將學生參與第二、第三課堂活動的優秀表現計入教師績效,能夠促使教師支持和指導學生完成活動。研究跨思維分析獨具一格,不僅從知識的層面出發,更加結合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達到牢固地掌握外語的目的。
外語專業第四課堂則需要學校的國際化辦學模式,與語言對象國建立友好的合作關系,派遣學生去國外的學校進行更為系統的語言學習,發揮專業知識技能素質,學習相關的百科綜合知識,熟悉語言對象國家的歷史、經濟、人文等多方面知識,同時結合自己在國內第一課堂所學到的基礎知識加以輔助,可在總體上大幅度、高效率地提高語言能力。應當之處的是,第四課堂也是作為我們此次研究的一大亮點及特色,我們在基本上確定了外語專業第二、第三課堂的創新構建內容之后,結合指導教師的意見,繼而提出了外語專業第四課堂的概念,并有了初步的構建思路。值得一提的是,在外出調研時我們的外語專業第四課堂的概念也獲得了廣大學生的教師們的一致好評,這也讓我們信心大增。我們認為,外語專業的第二、第三課堂只能從知識層面基本滿足學生對于語言對象國家的好奇和興趣,但是對于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向語言對象國輸入通過第二、第三課堂的培養后已基本具備目標語言素質的高質量人才,讓他們在語言對象國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交流,可完全地沉浸在語言對象國的教育體系中,真正地了解傳統文化和人文習俗,得到更多的語言練習,在短時間內目標語可得到極大的提升。
這一研究項目,以提高外語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操作性強的第二次,在學校教室第三新模式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下,順便去引導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培養對于學習外語的興趣,拓寬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外語水平和整體素質的實際應用能力,同時也適應教學改進方法的新時代往往調動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建立第一課堂與第二、第三課堂甚至第四課堂融合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使學生鞏固專業知識的同時,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根據現階段的結論基礎,我們已有一定關于外語專業第二、第三課堂的構建的創新型研究的實質性成果展現。下一步將逐漸擴大研究范圍及廣度,可以第四課堂的創建研究為主體,深入研究第四課堂對于學生語言學習的必要性和專業性,了解指向性的指導需求,同時對外語專業第二、第三課堂的內容進行補充改進,進一步加深研究深度,整理出一套系統的研究成果,為高效外語教學的效率及方式進行專業的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