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平 張曉莉 姚正大 石王優/宜賓職業技術學院
愛國教育指通過特定的教育形式,培養學生對家鄉、人民、國家產生熱愛的思想道德品質。愛國教育是小學教育活動中重要一環,但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特殊性,在愛國教育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教師要綜合利用多種教育形式,充分與留守兒童溝通,幫助學生全面認識祖國、熱愛祖國,提高留守兒童的道德品質。
愛國精神是基于對國家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也是維系祖國統一的精神紐帶。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愛國教育,能夠幫助留守兒童建立正常的人生觀世界觀,使留守兒童鮮活的、真實的認識世界。
農村留守兒童指的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這些被留在農村地區的兒童則被稱為農村留守兒童,通常這些農村留守兒童指的是不滿16周歲、農村戶籍的未成年人。由于缺少家庭溫暖,部分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不健全,愛國教育是幫助留守兒童認識外部世界的主要手段。愛國主義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是歷代中華兒女的精神指南,激勵著我們持續前行。
現階段農村小學的師資力量主要由班主任、任課教師組成,缺少專項負責愛國教育的團委、德育處。在大部分城市小學都有專門負責少先隊員管理的教師,而農村資源相對匱乏,教師身兼多職對學生的愛國教育指導不到位,制約著小學愛國主義隊伍建設的有效性。
留守兒童自身生活環境比較單一,在日常生活中缺少關愛與管束容易產生極端心理。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部分農村經濟落后,交通閉塞。愛國主義主要體現在升國旗、佩戴紅領巾等硬性要求上,校園內缺乏愛國主義氛圍。對留守兒童的愛國教育停留在表面上,留守兒童內心沒有形成認同感、歸屬感。“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的要求,因此,在促進農村留守兒童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與實踐時,則應該促進學校、家庭等多方面人員參與到愛國氛圍營造中,從而讓農村留守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自己的愛國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黨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教學觀念比較落后,教學內容過于單一。沒有將課堂教學與愛國思想融合在一起,仍存在形式教條主義現象,生搬硬套愛國思想的,缺少滲透講解,學生對愛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
愛國主義思想理論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師應該綜合教育內容,教育環境等多個層面,像學生潛移默化的灌輸愛國思想的重要性,實現多學科的共同交叉學習,提高學生對國家對民眾的認同感,將愛國思想內化到學生的日常行為。
教師要進行分層次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實際家庭狀況和年齡階段,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思想基礎,進行多層次的愛國主義教育,使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得到提升。教師要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詢問學生是否有能夠輔導的家人,降低留守兒童的作業難度,請及時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學習,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通過對點輔導,加深學生對于自身的認同感。
例如,一到三年級的低年級學生,教師要主要培養其對家庭,家鄉和周圍環境同學教師的熱愛,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變化,鼓勵留守兒童主動與父母同學溝通,展現內心的想法。對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結合課本知識培養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提供多角度的愛國主義教學。引導學生選擇一些優秀的書目進行閱讀。要堅持下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對于幼兒進行教育時,則應該考慮幼兒的特征,用愛國兒歌和周一升旗儀式的方式來培養幼兒的愛國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作為當代學生需要必備的品質之一,在孕育學生心靈的同時,也在影響著學生的觀念,在利用特殊事件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過程中,將期間發生過的重大事件、出現過的核心人物等向學生進行展示,讓學生深刻了解到其中的精神所在,從而從內心開始養成愛國主義精神。而在家庭方面,家長也應該引導留守兒童正確的愛國,理性愛國,將愛國精神落實到實處,用自己的行為去貫徹愛國主義。
例如,目前許多農村小學開啟了營養計劃,每日給每一個學生分發一個雞蛋,一瓶牛奶,教師要向學生介紹國家的大政策,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國家對自己的照顧,從而激發內心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與學校領導協調,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將愛國教育活動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合理規劃留守兒童的學習時間。對留守兒童加以照顧,使愛國主義教育不再流于形式。在幼兒教育方面,則應該用小游戲的方式點燃幼兒愛國興趣的同時,幫助幼兒提升自己的行為能力。同時農村小學也要完善教師的評價機制,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教師工作、學生學習的重要評估層面之一,以結果為導向強化愛國主義的教育。保證學生全面發展,加強學生對于主流意識形態的認知,提高學生對于國家的認可度,從而激發學生對于國家對于民族的認同感,為留守兒童的成長保駕護航。
學校也應該加強環境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積極與當地教育局協調,將黨組織思想與國家教育理念作為校園環境建造的主要部分。強化每周升旗的儀式感,給予學生升旗的機會,增強少先隊員的責任感,在校內設置輪流執勤,讓少先隊員組織成為校園活動的榜樣。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鼓勵留守兒童主動交流,克服膽怯心理。
例如,學校可以開展,“我是小小升旗手”“繪畫比賽”,等一系列活動,選擇優秀的學生進行升旗,重點關心留守兒童,培養學生的自豪感,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內部競爭力。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愛國主義板報評比,調動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在教室和走廊等張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一個愛國主義文化氛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愛國教育是小學教育中的重要一環,由于農村小學教育的局限性,在環境氛圍、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師應該不斷創新教學理念,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鼓勵留守兒童表達自己觀點,完善愛國主義機制教育,舉辦多樣化活動,幫助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