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玲/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畢業生擇業、就業問題漸漸成為現代社會焦點話題,大學生就業過程中面臨的社會環境、學校實施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學生個體意識和能力等諸多要素,均對其日后就業形勢有著直接影響。就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愈發嚴峻的擇業、就業形勢而言,學校將職業素養培養有效引進職業規劃教育中,具有現實意義。
伴隨我國職業教育的大眾化變革,大學生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天之驕子,然而現階段多數大學生仍具備較強優越感,對自身未來職業規劃有著較高期望。據有關研究證實,當前多數大學生表示,讀了大學便可在未來找到滿意且舒適的崗位工作,享受豐厚的薪資待遇,生活在一線城市,實現個體人生、社會價值。此種功利主義思想對學生現實擇業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對學生發展有一定阻礙,然而,在職業規劃教育中引進職業素養培養,能夠促使學生正確認知自身能力和水平,樹立積極擇業觀念,在普通工作崗位當中尋找自身發展機遇,最終實現高職院校的育人目標。
眾所周知,職業道德是個體職業活動當中必須遵守的道德準則,每名學生均應遵循相應職業規范。在職業規劃教育中引進職業素養培養,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高度社會責任意識,使其遵循誠實守信與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另一方面,職業素養培養在職業規劃教育中的滲透,可使學生自覺遵循社會規范,在職場中通過公平競爭有效實現個體價值,更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素質教育的特色。
現階段,國內高職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層面普遍存在薄弱現象,對于職業生活也缺乏相對理性化的設計和思考。多數學生對于就業崗位迷茫,職業生涯規劃了解不足,規劃意識較為模糊,且普遍認為規劃未來職業生涯沒有必要。高職院校及相關教師對于學生群體欠缺可操作性的專業引導,導致學生難以有意識、有針對性的規劃個體職業生涯,更別說樹立明確的職業目標。所以,高職院校應強化職業規劃教育工作,使學生群體對自身未來進行科學規劃及安排,從而落實個體人生價值。
現如今,國內多數高職學生在就業、擇業方面普遍選擇自主擇業,在這一大環境下,學生擇業觀念產生較大改變。在以往國家分配制度環境下,學生在畢業后普遍服從學校安排,就業率也高達100%,學生普遍也沒有異議。然而,在自主擇業背景下,學生擇業觀念以及就業意愿均獲得充分尊重,學生與用人單位屬于雙向選擇,學生基于個體能力、個體發展以及職業選擇等因素的影響,于擇業觀念層面通常存在部分問題,如盲目追求一線城市、追求大型企業與事業單位、要求優質的工作環境、不愿從事基層工作、對薪資待遇要求較高等等。現代大學生擇業觀普遍存在明顯的功利主義,且多以個體發展視作擇業目標,致使學生群體就業靈活性面臨諸多阻礙,從而產生就業難現象。
當前,國內高職院校整體辦學、教育水平亟待提升,在教育理念和模式的選擇層面仍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們普遍憑借機械化記憶來掌握專業知識。但是,伴隨社會迅猛發展,新興行業產業及職業持續涌現,因高職院校并未全面與時俱進,導致社會中工作崗位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難以對應,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無法靈活應用知識進行實踐、知識面較窄以及專業知識理解淺顯等問題,最終導致學生在畢業后存在無法滿足企業實際要求、技能水平偏低、眼高手低以及實操能力不足等問題。
一般來說,學生作為課程學習和教學工作開展的主體,其職業素養是職業素質的具體內在體現,在面向學生群體進行職業素養、職業技能培育過程中,需培育學生擇業和就業觀念、職業道德、實操水平等。教師在展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活動時,應切實提升學生對于內外界環境的剖析能力以及自我認知水平,明確積極就業觀念,使學生們提高客觀認知自身能力。在對工作崗位的選擇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立足于自我,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與低姿態為基準邁進社會。除此之外,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中,教師需告知學生,在就業、擇業過程中,必須具備自身既定道德標準,充分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培養學生較強的心理素質、責任意識、職業禮儀以及敬業奉獻等職業素養。另外,學生們在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及職業素養培養時,應強化個體職業素質,令職業素質能夠獲得長效提升及發展。
學生就業情況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著學校教育質量和水平的評價結果,而高等教育是學生真正邁進社會生活的重要程序。現階段,國內就業形勢愈發嚴峻與靈活,以往的職業規劃教育及就業指導工作已無法順應此種變革,強化高職院校對于職業規劃教育的重視程度,對于學生們日后發展有著積極影響。我國高職職業規劃教育工作中,應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引進職業素養培養工作,切實滿足學生未來就業和工作的多樣性需求。一方面,應創新職業規劃教育內容,實現職業規劃教育全程化發展。另一方面,學校應高度重視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關心本校未來發展,切實關注學生成長與成才,促進課程形式趨于多元化發展,使學生們可在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下,逐漸養成健全的職業素養,從而到適宜的崗位中工作。
職業規劃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發展時間較短,社會應給予足夠重視與合理指導,改善職業指導教師結構,加強職業指導教師培訓,切實提升指導教師業務水平及綜合素養,構建職業規劃教育認證機制,持續健全職業規劃教育及職業素養培育體系。有效發揮教育資源優越性,促使職業規劃教育趨于專業化及系統化方向發展,呼吁學生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從而推動職業規劃教育實現社會化。現如今,國內高職學生普遍掌握較為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缺乏實操能力 ,亟待加強,激勵學生們主動參與社會實踐。
綜上所述,高職學生職業規劃及教育與職業素養培養作為持續性、動態性以及復雜性工作,無論是社會還是高職院校,均應增加財力、人力及物力資源的投入,改善與加強職業規劃教育,借助全方位滲透、全程引導以及全員參加形式,健全職業規劃教育體系,構建協同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