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凱/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互聯網教育成為現在每個學校最為重要的教育形式。在教育部“停課不離崗、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政策要求下,從2020 年2 月17 日起,云課堂、在線學習已經成為了我校教師和學生打開新學期,相約網絡云端的統一方式。
總結自己的體會,主要有以下幾點:
(1)首先建立班級專門的QQ 直播課堂學習群,以“QQ 課堂”投屏直播為主,“超星學習通”系統為輔的綜合教學模式,利用直播平臺讓學生依然保持按時上課的好習慣;學習群的建立是方便師生隨時交流溝通、及時通知及反饋;在線教學平臺充分反饋教學成果。
(2)針對學生沒有領到教材的問題,把相關課程PPT、視頻資料和詳細講義同時發到“超星學習通”平臺,方便學生預習和課后復習。
(3)因為互聯網教學和傳統教學有很大的區別,互聯網教學在兩個場所,隔著屏幕進行的,缺乏面對面的視覺效果,如何保證教學質量是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在每節課都準備了大量的視頻,并保存在學習平臺的云端,方便學生再瀏覽,每看完一段視頻,展開一次主題討論,讓學生結合剛剛學習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或回答問題,一方面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督促學生認真上課。
(4)強調學生必須做好上課筆記,返校后第一時間檢查,作為平時成績的考核內容。每節課后布置作業并督促學生及時完成。
通過大綱性的PPT、詳細的講義、重點內容視頻講解、課堂討論、做筆記和課后作業,以多種方式加深學生學習的印象,提高學習效果。通過這些手段的綜合應用,我認為正確處理好網課中出現的問題,精心設計網課的教學方法,效果會好很多。
從這幾周的學習情況來看,每個班除個別同學外,絕大多數同學學習態度非常認真,非常積極,對布置的各項學習任務都能認真完成,從而保證了學習的效果。
傳統課堂教學對教學條件的要求比較低,使用的是粉筆和紙質教科書、錄音帶等一些簡單的知識載體,一塊黑板、幾張桌椅就可以上課——這是傳統課堂教學幾百年來能夠延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是網絡教學賴以生存的基礎,計算機和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在社會中大量普及和應用,是網絡教學興起的前提。它集圖、文、音、像于一體,能夠生動形象地開展教學活動。
因此,它對當地的網絡技術條件和學生的家庭條件、經濟承受能力等有較高要求,一些偏遠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基礎設施不到位,經濟條件差,發展遠程教育,開展網絡教學就會存在較多困難。
網絡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的學與教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知識的獲取不是通過講授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過主動的意義建構獲得的。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理論基礎是二十世紀后半葉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的“學與教”理論。它的內容很豐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和動機理論。
網絡教學模式的主要元素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和學的支撐平臺等。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特征以及學生的認知基礎選擇教學內容,然后設計編制成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課件或設計開發成網絡課程,發布到課程中心。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入課程中心,注冊登錄,選擇課程進行學習。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利用QQ 和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進行交流。有利于實現“個性化教學”,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慧潛力。教師也從教室的主宰地位轉換成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傳統教學模式的主要元素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特征以及學生的認知基礎選擇教學內容,再通過自然編碼方式傳播給學生,如口頭講授、板書等。學生接收教師的講解和板書等自然編碼傳播的內容,進行有意義的加工,從而獲取知識。其特點是教師口授、板書,學生耳聽、筆記。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及時信息反饋,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并據此調整教學策略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傳統課堂教育以校園課堂教學為中心,而遠程教育則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因此,傳統課堂教學對學生人數、年齡或知識程度有比較硬性的要求,不允許出現很懸殊的情況和大幅度的變動。而遠程教學則沒有這方面的限制,學習可以單個也可以集體進行,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對學習對象、學習人數、學習時間的各種限制,所以比較適合進行全民學習、終身學習。
傳統課堂教學的教學質量與單個教師的素質存在直接關系,教學質量受到優秀教師人數和教室容量的限制,不可能大幅度提高。遠程教學則完全打破了教師人數、教師素質、教室容量等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由學科專家和教育技術設計人員共同組成創作組設計、開發、發送多種媒體的學習材料和其它教育資源環境,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優質教學資源,讓最好的教師,在大面積范圍內進行授課,教學質量可以持續、穩定、快速提高。
傳統教學有定期的監督檢查,學習者學習效果優劣標準依據的是分數和教師評價;網絡教學更主要依賴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者學習效果優劣標準依據的是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反饋。
從“網課”到“微課”;從“MOOC”到“云課堂”的興起,使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是,不管科技發展到何種程度,網絡教學都不可能取代傳統課堂教學,兩者不能孤立存在,更不是對立關系,而是需要優勢互補,共生共存。
人機交互是網絡課堂教學的一個基本特點,其最大優點是突出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和學習的主動性,適合個性化學習,適宜培養創造性人才。從這一點上說,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應該從網絡教學模式的優勢中得到啟發。
人機交互的特點又使移動客戶端(電腦、手機)成了隔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道障礙,使得網絡教學模式劣勢凸顯,不利于教師發揮主導作用,也不利于師生“情感”的交流。這與課標“教學的本質是相互交流”的理念是相悖的。而傳統課堂教學教師能主導課堂,師生之間是面對面的情感交流,這恰好是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
傳統課堂教學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社交能力、處事能力、講話方式、集體感等素質,這些是冷冰冰的電腦和手機無法給予的。另外,傳統課堂教學在很多方面的優勢是其它教學模式不能替代的,如實驗類課程、操作類課程等,這些課是需要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操作經驗的,這些在網絡教學中是無法實現的;就算是“微課”的那點知識點,也只不過是杯水車薪。
社會需要和科技進步奠定了網絡教學不可估量的發展前景。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倡由過去的“接受性學習”變為學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但目前網絡課堂等形式并沒有進行實質性的改變,過去是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現在是在家里聽老師講課,只是換了個時間和地方,改變的是時間和地點,但沒有改變接受性學習的實質。
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千千萬萬個“微課”知識點的數據庫積累與數以萬計學者的學習思路的交流與碰撞而產生,相信在不遠的未來這一構想能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