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婷 鄭 波 楊宏濤 王 東 顏政綱/貴州理工學院
環境設計專業是開設得非常早的一個設計類的專業,所以其教學可以說是非常系統了,具有非常完整的教學方式。但是,在這個專業中有很多不同的課程,不同課程的理論和實踐的教學側重點也不相同。《造型基礎》這門課致力于讓該專業的學生用素描和色彩等將物體用圖形的方式表現出來,課程目的是用繪圖形式來對空間的物體進行描述,從而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空間思維能力和設計能力。
《造型基礎》這門課一般在80 學時以上,該課程在我校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案例式課程,是培養學生手繪視覺表現與思考方式的基礎性課程。通過動手操作的實踐過程,驗證講授的理論,構建學生對設計造型的基礎性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對自然形態、人工形態的觀察與表現,以及創造性表現能力,進而提升學生藝術語言的應用與設計。針對大一新生的授課,注重理論方面的學習,因為理論是專業學習的基礎,如果不掌握基礎的繪畫與設計理論的話,在設計上就會難以前行。經過了前期的理論基礎的積累,后期學生就可以開始實踐了。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生可以更好的將學過的東西運用于實踐。總之,學生要首先了解《造型基礎》這門課要研究什么,才能更好的進行《造型基礎》的學習。
設計素描是《造型基礎》這門課的一部分,講授設計素描的相關知識,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拓展藝術創造思維。思維需要意象,而意象中又包含著思維,設計素描具有創造美、和諧和秩序的功能,還具有使那些無形的,或產生于幻覺之中的東西變成可見的東西的功能。
設計素描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設計中的原理和成果,它是傳統素描與現代設計融合的產物。因此《造型基礎》也要與現代設計接軌,在整個教學體系中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始終是核心所在。所以,在《造型基礎》中要求擺脫習慣性思維的束縛,另辟蹊徑地捕捉新的藝術表現形式。要求學生在創作中必須跳出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式,不循規蹈矩的思考問題,從而創造出獨特、新穎,具有個性的造型方式。
本課程除了素描,色彩也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通過設計素描與設計色彩兩者的結合,學生可以突破高考階段素描和色彩硬性分開的被動狀態。通過這樣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從無與倫比的復雜性到極具魅力的單純性,從具象簡化到高度抽象,從幾何形到有機形,從微觀到宏觀,從西方傳統到東方精神,從原始性到現代感,設計意識將引領著學生擁有更加現代的審美眼光。[1]
本課程將素描、色彩、構成相融匯。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復雜的自然形態的構造,能通過手繪技法,表現自然形態的復雜肌理、多種質感,精準把握自然形態的形;通過學習復雜的人工形態的結構與透視關系、光與色關系,學生能應用結構線、中軸線、延伸線、切面線等表現平行透視、成角透視、傾斜透視、曲線透視、陰影透視和各種人工形態。通過學習形式美法則、多種表現手法和形式,復雜的空間結構的關系,以及對人工形態進行解構,學生的繪畫更加富有聯想性和開拓性。通過學習形態中的點、線、面的關系,學習如何對復雜的形態進行重組、演化、再造,學生的畫面形態更加富有創新性和設計性。通過學習多種表現手法和形式,學習構造與質感、空間與透視、點線面、組合與演化等,加強了學生對復雜形態進行再造的能力,學生的畫面形態更加富有藝術性、透視感、設計感。
本課程也加入了視覺日記的要求,視覺日記也叫繪畫日記,該專業的學生每天畫一小幅畫,需要達到或超出每周要求的數量,視覺日記的內容和對象的選擇要有有代表性,總體上來說,學生觀察細致,手繪表現精準。視覺日記占總成績的20%。通過這種日記式的訓練,養成學生每天觀察的習慣,擅于捕捉和觀察身邊的事物;同時養成學生每天畫畫的習慣,筆不離手,擅于將畫筆當做自己的語言和武器。
《造型基礎》需要有課內教學和課外實踐,這兩部分都很重要,缺少哪一部分都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造型基礎》這門課針對于環境設計專業,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將有關設計項目給學生講解,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具體的設計項目來形成對課程的總體把控。設計項目中包括好幾個方面,包括繪制草圖,設計方案等。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老師以啟發為主,學生交上草圖之后教師再修改和點評,學生接著設計正稿,完成后在全班展示和分享。在方案設計中,學生要畫很多草圖,在老師提出意見之后再開始具體的設計。在具體實踐中,教師還引導學生來進行實踐講解,開啟翻轉課堂模式。因此,這門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設計水平,還可以增強表達能力。
要學好《造型基礎》這門課不僅僅要依靠理論學習,還要有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部分,課內實踐比較好掌握,不太容易的是課外實踐。比如,參加平面設計比賽、廣告比賽、規劃設計大賽等,以賽促學。還比如,進入到不同的設計單位去進行實際的操作訓練,或者請外面的設計師進校園對課程進行內容講解。學生也可以參與設計師的一些項目,包括怎么畫圖、怎么修改等。通過這些實踐,讓學生更好的提高手繪能力,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
老師經常帶學生參加設計比賽或者繪畫比賽,學生們獲獎頗豐,而獲獎的成就感也激勵著學生繼續深入學習和研究;老師也帶領學生下鄉,去少數民族地區感受蠟染、銀飾、刺繡等民間藝術的風情,將民間藝術與《造型基礎》聯系起來,在部分學生的手繪中常常可以看到民間藝術的影子;老師還帶領學生去設計公司,或者帶學生觀看各地舉辦的展覽,感受不同的材質有什么不同的視覺效果,觸感等,了解怎么搭配最好,來提高學生的設計感知力。
在環境設計專業之前的實踐課程中,實踐和理論的比例分配是不合適的,由于環境設計專業是一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所以合理的分配理論和實踐課程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調整后,該門課的理論學時與實踐學時的比例是1:4,更多地偏向于實踐學時。
之前的課程內容側重點還是研習高考那一套,每天是傳統的素描和水粉練習,畫的也是水果和罐子等靜物,這些純繪畫知識,他們高考前就學過了。對環境和設計專業來說,缺少的是設計理論和設計實踐的支撐。通過課程創新后,將本門課的重點放在了提升創造性表現能力,提升學生藝術語言的應用設計上。
《造型基礎》這種課程的班級比較大,一個老師帶三十個學生,老師沒辦法精細化教學,很難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深入溝通與交流,那么作業質量就難以保證。如何讓每個學生的討論有效且不耽誤課堂學習,是老師要面臨的一個問題。為此,除了正常的授課時間內的互動外,還增加了視覺日記的批改,草稿的一對一討論,作業的匯報與評價,帶學生比賽、下鄉、看展、項目實踐等不計算在學時內的課外實踐,延展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時長與交流渠道。例如,項目實踐這一部分,大學生宿舍收納空間利用最大化之探索研究是其中一個項目,學生通過手繪與軟件的結合,制定了很多方案,老師根據學生的方案來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造型基礎》的期末考試的成績主要是看最后的設計圖的質量,根據最終呈現的設計圖的質量來打分,這是大作業考試形式,不同于一般的考試。由于不需要書面的考試,這種考核方式就比較松散,時間跨度也較長,有些學生們平時也不怎么上心,最后一晚來趕作業。所以考試質量就不好保證。所以我們設置了視覺日記占比20%,項目實踐占比40%,期末考核占比40%的考核比例,縮小了期末占比。同時,期末考核也是過程考核,和平時作業一樣,需要草稿、討論、修改、完善、匯報等全部評價機制的參與,不是只看結果本身。
(1)在《造型基礎》這門課的學習過程中,要保證作業的質量,而不是注重數量,同時保證作業時間的控制。保證教學效果。
(2)每個學校都是有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制度,在《造型基礎》這門課中,由于跟別的科目不一樣,所以那種傳統的評教方式就不適合這門課,而是用階段性的評價和目標導向機制相結合的方式,同時結合課外實踐的各項成果去評價,例如比賽獲獎等。
(3)在《造型基礎》這門課中,對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設計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要求很高,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這兩塊能力的教學,對于學生的創新表示支持和鼓勵,培養學生的設計興趣,開發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造型基礎》實踐性較強,是繪畫能力和設計能力的綜合。在上課的過程中,可以把基本概念的講解和課內外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增強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老師再做解答,兩者有機結合。還要注重本專業的最新狀態,最近理論成果和研究方向。這門課要做到為學生的職業發展鋪好路,承上啟下,脫離純高考模式,順利過渡到設計專業知識的學習中去。將重點轉移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專業能力上來。
在滿足《造型基礎》教學大綱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要進行補充調整。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現代教學資源的應用,來達到給學生比較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采用中國大學 MOOC 平臺、清華學堂在線平臺、超星慕課平臺、智慧樹平臺等,利用這些資源,學生可以自學或討論,教師可以在平臺上答疑解惑,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快地理解知識。
本文通過教學實踐的摸索,總結了自己在《造型基礎》教學上的問題和經驗,希望能對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造型基礎》教學提供一點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