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鑫/吉林體育學院
體育舞蹈是一種雙人舞的體育競賽項目,分為標準舞和拉丁舞。每個舞種的風格各不相同,需要根據各舞種的樂曲和動作要求,組編成相應的成套動作。體育舞蹈因其多變的舞蹈風格、華麗的服飾以及風格迥異的舞蹈曲目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雖然我國體育舞蹈培訓機構數量眾多,但是這其中魚龍混雜,教學水平良莠不齊,存在的問題有很多,這使得我們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質疑。德國科學家艾根1971年提出了超循環理論[1],超循環理論針對于體育教學領域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超循環的組織形式能夠將體育教學系統中的要素更為緊密的耦合在一起,帶給體育教學系統以突變性為特點的創造性, 從而引導體育教學系統不斷實現從簡單到復雜, 從無序到有序的自組織演化。”[2]因此,本文就超循環理論下體育舞蹈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闡述,以便為體育舞蹈教師制定教學計劃,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得知目前我國體育舞蹈培訓機構的教學現狀如下:體育舞蹈男性教師數量少;高水平高學歷的舞蹈教師較少;舞蹈教師的年齡段主要集中在20—30 歲之間,大多數為兼職教師,這部分年輕教師的教學經驗、能力有限,能傳授的知識也相對有限。只有少部分學歷高、能力強的年輕教師能夠得到相應的進修機會,能夠及時了解世界體育舞蹈發展趨向,更新體育舞蹈技術知識以及學習與以往不同的授課技巧,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本研究認為學生、家長、教師是影響體育舞蹈理論課程開展的主要因素。通過研究者的調查發現,學齡較長的學生會更重視理論課程的學習,并且認為理論課程對于指導技術學習內容非常有必要,而學習體育舞蹈時間較短的學生則更多的認為理論課程學習過程枯燥乏味,沒有直觀深刻的感受到理論課程對技術內容學習的重要指導作用與意義;家長對舞蹈的理論知識一直都是保持著無所謂的態度,始終認為掌握好舞蹈技術動作就行;而教師對理論知識課程的不重視、不開展、不創新,是影響理論課程不能良好開展的原因。大部分學生與家長對于體育舞蹈理論課程重要性的認知總體不高,導致了體育教師難以開展的現象出現。
體育舞蹈是一項表演競賽項目。但在學生和家長的眼中,學習體育舞蹈是為了提高身體素質,獲得優美的體態,培養出眾的氣質,提高表現力和自信心,使學習者的性格更加開朗,除此之外,體育舞蹈項目通常需要男女配合完成,因此還能增強學生的社交能力。基于上述分析,教師和學生注重技術方面的傳授和學習,目的在于增強動作的熟練性和優美性。在體育舞蹈的學習過程中,通常會按照十支舞蹈的難易程度來逐一進行訓練,且每一種舞蹈包含了很多基本的步伐,同時對身體有著不一樣的動作要求,學生需要根據不同的舞蹈標準來進行單個舞步訓練。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通常也會根據不同舞蹈中不同舞步的技術特點向學生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在此階段,學生可以通過教師對每一個身體部位動作的詳細講解來提高自己的技術動作水平。
體育舞蹈的前期學習是非常枯燥的,而學生沒有放棄學習體育舞蹈的原因,一是體育舞蹈的魅力,二是體育舞蹈動作越難,呈現出的藝術效果就越高,這就在無形之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根據研究者的調查得知,學習體育舞蹈群體可分為以參加比賽獲得名次為主要目標的專業舞者和以鍛煉身體培養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業余舞者,其中專業舞者的訓練時間比業余舞者的訓練時間要長得多,其自身具備的專業知識也更為豐富。業余舞者的年齡分布一般為15 歲以下的青少年,大部分都是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少有孩子主動學習的現象出現,且當前我國主要是以功利性教育為主的教育環境,即考什么學什么[3],培訓機構則是需要什么學什么,所以體育舞蹈培訓機構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很少設置理論知識教學。但是,家長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單純的進行技術技巧的訓練很難培養孩子的綜合素養,沒有理論知識的學習,孩子很難做到全面發展。
在體育舞蹈教學中,學習相應的理論課程有助于學生快速掌握技術動作,因此在舞蹈課程開始前,要讓學生理解學習理論知識的目的與意義;而在技術課程開展過程中,時常面臨著為什么要這樣而為什么不能那樣的疑問,此時,理論知識的指導價值就會體現出來,讓學生們能夠結合所上的理論課程內容解釋實踐課程內容中的疑問,最終達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結果,進而推動并提高技術實踐教學與學習的效率與最終的成效。因此,體育舞蹈理論課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所以傳授理論知識是體育舞蹈教學中的重要一環。
體育舞蹈的基本理論內容是從理論上指導學生了解標準舞與拉丁舞的實踐技術要領、體育舞蹈的裁判與競賽組織規則以及體育舞蹈教學與訓練方面的知識。如果不進行上述的理論課程教學,那么就會造成學生在進行技術學習的時候不明所以,比如理論知識中的雙人身體配合技術,在進行雙人舞教學時這是要首先講解的部分,其中包括拉丁舞中兩人通過身體重心的移動將作用力表現在手中從而達到相互之間的推拉關系和標準舞中男舞者通過身體重心的移動將作用力表現在兩人相貼的身體中段從而讓女舞者進行后退或前進的信息傳達的作用等。這些內容是在技術課中無法學習到的,需要進行相應的理論課程學習。
理論基礎來源于實踐,實踐指導理論的科學發展。舞蹈理論是舞蹈實踐的概括總結,正確的、科學的舞蹈理論又能反過來推動、促進體育舞蹈實踐的健康發展[4]。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在超循環理論中,體育舞蹈教學過程將理論結合到技術中去,再將其教授給學生,學生在擁有豐富理論知識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技術到達一定的高度后會再次催生更專業、更具創新價值的理論知識,然后再次通過最新的理論知識結合專業性提高后的技術形成在理論知識和技術水平兩方面都比之前更加深奧的知識內容,如此循環往復。
在理論結合技術的傳授給學生過程中,會有部分教師不夠重視教學方式的創新與改革,因此,在進行舞蹈教師培養的過程中,要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終身學習的體育意識,這是形成體育舞蹈教學中超循環過程的重要環節。理論與技術的循環系統能夠不斷持續下去的條件之一就是創新,而創新并不是依靠幾個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所有的體育舞蹈學生將自己的思想融入到理論與實踐的過程中去才能完成整個循環系統的運行。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可更多的引入技術實踐案例講解,幫助學生及時的、充分的認識到理論課程對于指導技術內容學習、提升自身技術的重要性。
超循環理論中將技術與理論結合在一個系統,由系統中體育舞蹈學生作為基礎零件,隨時把創新作為體育舞蹈教學中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催化劑,使得體育舞蹈此項運動在理論和技術的不斷優化循環中發展。這其中的流動性元素是體育舞蹈教師和體育舞蹈傳播者,教師以及體育舞蹈傳播者應該秉承科學、創新、持久的終身體育意識去將體育舞蹈這項運動以更加完美的形態呈現在下一代的面前,培育出更為出色的體育舞蹈教師和傳播者,使得體育舞蹈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好的教學模式正在慢慢形成,通過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更多的引入實踐案例講解,幫助學生及時的、充分的認識到理論課程對于指導實踐學習、提升自身技術的重要性,體育舞蹈這項運動也將會不斷的朝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