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萌/桂林航天工業學院
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高等學校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導、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2012年教育部在《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中要求各高校將“創業基礎”納入必修課并發布了教學大綱。可見,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有著獨特的歷史使命和成長環境。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創業型人才儼然成為高校的歷史使命和教學方向之一。
我國的創新創業課程起步比較晚,處于初級階段,由于我國的地域區域較大,東西部經濟發展和教育資源的不平衡,為了適應大多數的高校學生的需要,目前高校所采用的創新創業相關課程的教材,只能是一些通識性的教程,沒有做到對當地高校學生的針對性。較發達的東部地區高校編印的教材,充分結合了經濟發展的基礎與當地產業鏈條的接軌,更注重于創新創業項目的訓練、孵化與產出。對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的廣大高校來說,由于當地市場環境和學生的基礎能力雙重受限,所以更加需要指定對其有針對性的創新創業課程教程。
高素質的創新創業師資團隊對高校學生在創新創業課程學習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常來講,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門理論和實際直接相聯系的課程,在理論指導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其實踐性。因此,對師資隊伍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師資隊伍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更要有一定的創新創業以及相關管理實踐經驗,才能在學生具體的創新創業學習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創業需求,利用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給予針對性的答疑解惑。但是,目前在很多高校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一些沒有相關的專業背景和實踐經驗,或者是僅僅經過一些短期的培訓學習,由于缺乏相關的實踐經驗,教學方面只能就著現有的課程教材進行理論授課,即使有實踐性的案例分析也不能結合自身實踐進行深刻的分析,對于不同的創新創業需求難以給出具有現實指導性的建議和意見,因而對于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此外,一些高校為了解決師資隊伍缺乏實踐經驗的問題而通過聘請一些成功企業家或者創業者進行教學的方式,這對于學生的指導有一定的幫助,但由于企業家和創業者屬于兼職,平時以自己的事業為主,在協調授課和理論指導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同時,校企合作的關系缺乏長期性,企業家對學生進行創業課程講授時缺乏連貫性,內容也缺乏系統性,不能給高校學生真正科學有效的指導。
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中理論學時為16 學時,實踐學時為16 學時,總學時為32 個學時。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雙創教師的教學設計內容,往往局限于課堂PPT,以及一些簡單的視頻資源等,對學生沒有針對性,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造成了學生接受度不高,對創新創業課程的收獲有限,遠離了創新創業課程的初衷。而另一個重要課程環節,16 個學時的實踐環節中,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就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現狀來說,大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通常只是作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一部分而沒有形成專門的體系。課程評價與反饋,這是課程教學的最后環節。課程評價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對課程教學的評價,二是授課教師對學生上課結果的評價。學生對教師課程教學的評價,依托學校評教系統完成,這里著重要解決的是教師對學生上課結果的評價。按照本門課程的學時要求,分為理論16 學時+實踐16 學時,理論學時與實踐學時究竟如何給出評價結果?目前在這一塊的評價標準上,存在著評價標準不統一、評價事實不準確、評價流于形式化等情況。在理論學時,一些學校僅僅以學生的出勤率為標準進行評價,學生上課的效果、互動情況、完成任務情況等的考慮較少。在實踐環節,實踐學時的標準如何劃分?課程實踐與專業實踐如何區別?專業實踐的評價標準如何制定等內容都存在不少問題。
創新創業課程是一門與時俱進的課程,課程的設計和編排隨著國家相關政策和社會需要而變化,并且不同地區的高校學生有著不同的優勢和不足,學校應根據相關具體情況制定符合本學校、本學生實際需要的課程教材。注意結合實際,將教學內容與“互聯網+”、創青春等大賽項目的申報與訓練相結合,制定實踐教學計劃表和任務表,增強實踐教學的效果。
按照專任教師為主、兼職導師為輔的方式進行師資隊伍配置。一是利用現有師資隊伍,大力選拔培養一批具有創新創業思維和能力的創業教師,通過本地本校實際,結合創業創新需求,設置標準要求,選拔符合條件的教師作為人才儲備。同時完善激勵機制,通過教學考核、職稱評定、人才任用等形式引導,充分挖掘現有教學資源。二是招聘兼職創新創業導師,例如:優秀創業校友代表、地區優秀創業企業家及創新創業服務團隊來校對高校學生進行相關實踐指導,可以采取定期合作,或者針對某一案例或需求靈活安排,把這些導師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分享給學生,也可以在導師帶領下參與導師企業、公司的一些項目,積累實踐經驗。三是對創新創業教師進行系統化的培訓,高校應當結合應用型教師專業化人才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決,制定合理的教師培訓計劃,完善師資培訓制度,聘請專業創業導師來校對創新創業課程教師進行教學技能、教學。通過系統化的培訓學習,進一步提升教師的能力素質。此外,對于專任專職的師資隊伍要搭建理論聯系實際的平臺,通過創新創業項目的實操,或者在企業合作任職等形式,不斷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更好的服務于教學。
針對已有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環節方式單一的問題,在優化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模式上注意一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創新創業課程內容的設計上,結合本校學生實際和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高校制定統一規范的課件和教學環節,以項目化形式推進課程設計。二是在課程教授過程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或者若干創業團隊,按照創新創業項目團隊的7 個角色組成(CEO、CTO 等)進行角色賦予。學生被角色賦予之后,將按照角色賦予的職責進行相應的課堂任務、完成相應的課程作業。三是將教學過程模塊化,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案例教學、情景模式互動環境,使學生融入到創業項目中的角色中去,學生具體參與到創業項目中,需要完成自己在項目中的特定任務,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主動完成教學內容,這就避免了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和融入進課堂,激發學生的創業興趣。
創新創業課程是一門有著極強特殊性的課程,所以在課程教學評價上,針對其特色性,也需要特色的教學評價體系,創新創業課程是由16 個理論學時和16 個實踐學時構成,因此在教學評價時也要注重每個模塊的評價。在理論教學模塊中,主要有4 個方面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學生考勤(10%)+商業畫布模式設計(10%)+創業計劃書(20%)+項目路演(20%)=60%(所占評價比例)。而在實踐教學模塊中,同樣從4 個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調查報告(10%)+專業知識講座(10%)+創新創業項目(10%)+專業創新活動(10%)=40%(所占評價比例)。通過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科學的評價考核,不斷提高創新創業課程教育體系的有效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