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云鵬 熊彥普/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現代學徒制是通過以校企深度合作為基礎,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教學,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教育更加契合國家職業教育對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的改革要求: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實習實訓[2]。本文從現代學徒制視角研究建筑裝飾行業人才培養機制,探索建筑裝飾行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建筑裝飾行業的可持續性是相對建筑物的長期壽命而言,按照民用建筑和商用建筑統計,建筑裝修的更新周期約為5-10年,建筑裝飾市場空間穩定且容量較大。市場方面來看,建筑裝飾行業與建筑行業市場關聯緊密,隨著建筑市場的逐漸擴大,建筑裝飾行業的市場一直呈現穩定增長趨勢,行業企業對建筑裝飾人才需求持續增加。
相對建筑行業長達1-2年的建筑周期而言,建筑裝飾行業項目建設周期普遍較短,以普通家庭室內裝飾為例,各項裝飾工種如水電、瓦工、木工、油漆、安裝、保潔、軟裝一系列流程約為3個月,較短的項目建設周期方便新從業者熟悉項目各個環節的流程,也為建筑裝飾專業實踐教學帶來了便利。
我國即將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穩定的基礎上持續走高,良好的居住環境更加符合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民用消費市場對家庭裝修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如綠色環保、空間優化、環境優雅等,對建筑裝飾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更好的推動作用,對從業者的綜合素質要求逐漸提高。
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建筑裝飾專業理論課程以課堂授課為主,實踐教學為輔,任課教師注重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教學內容以優先滿足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為主,學習的內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無法凸顯高職教育的特色,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由于傳統人才培養的局限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周期的存在,建筑裝飾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市場人才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充分了解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才能不斷縮小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差距,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則是學校彌補與市場差距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逐漸在高職院校普及,建筑裝飾企業高技能型人才逐漸走進學校,講授實踐知識,充實高職院校師資力量,為高職院校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隨著校企合作的逐漸深入,有一定實力的大型建筑裝飾行業企業為進一步提升新員工素質,招聘企業需要的技能人才,同時,高校為更好地掌握市場人才需求,培養社會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并一定程度降低學校經費在實訓基地上的支出。校企雙方結合高職院校生源結構情況,合作成立訂單式培養班,根據崗位實際需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選拔學生參與訂單班培養,對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為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在相關部門的政策指引下,校企雙方根據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和校企一體化育人,采用“師帶徒”的形式,實現傳統的師徒模式與現代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試點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最終實現高職教育與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
學校方面,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與企業共同制定建筑裝飾專業教學計劃,做好學生在校期間基礎知識的學習,為實施現代學徒制試點、無縫對接企業做好準備。
企業方面,及時反饋當前市場變動和行業需求情況,將建筑裝飾項目設計、施工所需要掌握的各項基礎技能或工作要求及時與校方溝通,配合校方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安排本單位高技能型人才赴學校開焊實踐教學。
學生方面,在校期間按時完成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到企業學習實踐期間,就是企業一名新入職員工,需要嚴格遵守企業各項規章制度,同時跟隨企業導師參與建筑裝飾項目,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通過校企雙方共同考核。
建筑裝飾專業教學平臺需要注重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連貫性,建筑裝飾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可以分為兩種形式:由學院教師牽頭成立建筑裝飾技能工作室,以建筑裝飾實訓教學為載體,指導在校生開展建筑裝飾教學實踐;或將建筑裝飾企業引進學校,校企聯合成立實踐教學平臺,鼓勵建筑裝飾專業教師主動參與企業項目建設,校企雙方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深度合作新局面[3]。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需求相融合、實習學生身份與企業員工角色相融合、實踐教學內容與項目實施過程相融合、校內實踐與工作過程相融合,實現建筑裝飾專業才人才培養體制的優化。
結合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需求,校企雙方互相聘用高層次人才,在現代學徒制試點中,校企雙方同時擔任學生導師,共建人才培養“雙導師制”[4]。學校聘請企業高技能人才參與學校教學實踐,鼓勵在校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真正實現校企雙方人員互動互助,全方位提升師資力量。對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實施教學能力培訓,提高其課堂教學能力,使企業兼職教師達到“能講、善講”的授課水平;在企業項目實踐中提升教師社會服務水平,使校內教師具備“能做、會做”的工作能力。
現代學徒制“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即學院導師與企業導師交替進行理論和實踐內容教學,學生按照教室、實訓場所、校外工程項目場所等不同地點按需分類實施教學,在教室,學習建筑裝飾基礎理論知識;在實訓室,以學徒的身份參加項目化的場景演練,培養實踐技能;在校外項目工地,由企業師傅根據建筑裝飾工程項目進行實踐教學指導和項目化培訓?!肮W交替”教學實踐培養模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還提升了高職院校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5]。
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為基礎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中,學校教師、企業導師均從不同角度對學徒進行人才質量評價,學徒也能通過日常學習以及在不同工程項目中的成果提交個人成績,如平時作業、建筑裝飾設計圖紙、項目實踐成果、工作表現等??己嗽u價結合學校教師、企業導師和學徒工作實績,并參考企業考核員工的標準進行科學評價,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從而保障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