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安徽財貿職業學院
為貫徹落實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和十九屆四中全會決議有關人文素質教育精神,不斷弘揚“工匠精神”,亟需加強新媒體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力度。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重在傳承與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現有新媒體充斥著許多低俗的、外來的文化,對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民族自信心產生嚴重的沖擊,不利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因此,必須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迅速、影響面廣的特點,將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讓優秀傳統文化烙在廣大高職學生的思想和意識里,培養他們的文化自覺,使其自覺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踐行者。
學生綜合素質包含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還包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等人文素養。新媒體所傳載的各種價值與理念,深深影響著大學生的自我認知,以及對民族、社會、國家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形成。加強對新媒體的研究,挖掘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創立新機制,促使新媒體在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成為各高職院校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
中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穩步發展,冠以精湛的職業技藝和崇高職業素養的“工匠精神”正被各行各業所倡導。高職院校面向學生開設的職業素養等課程,對高職學生正確職業道德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
推進高職院校向技能型、高水平職業院校目標發展,不僅要搞好專業和學科建設,更要加強技能型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建設。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廣大高職學生對自身專業的理解和對未來職業的定位,對良好思想道德水平和職業道德素養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同時,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也正是培養高素質綜合性、創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客觀要求,也是建設技能型、高水平職業院校的核心內容之一。
以手機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在填補高職大學生零碎時間的同時,也正在扼殺他們的社交、語言、自我管理等能力。他們面對面的交流越來越少,人際交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書寫能力、生活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退化。課堂也深受新媒體影響,難以專心聽講,也不再愿意記文字筆記,手機拍照幾乎取代了絕大部分文字筆記,書寫能力明顯退化。
由于入學時文化基礎相對較差,加之學習自覺性不強,很多學生對于人文知識匱乏,缺少對國家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同時,新媒體成為高職學生信息的主要獲取渠道后,紙質閱讀量幾乎沒有。
高職學生在校期間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以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承載著形態各異、五花八門的信息,其中各種歪曲的理念正在讓他們的思想游離不定,價值觀扭曲。由于新媒體的相對自由,高職學生的網絡文明素養也是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在參與網絡熱門事件的評論時,缺乏獨立思維,社會責任感不強。
新媒體因具有極強的便捷性和穿透性,很容易對高職院校傳統教育方式和效果產生沖擊。由于學業壓力小,課余時間充裕,他們已對以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產生嚴重依賴,半天不帶手機就魂不守舍、精神恍惚。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缺乏關注、關心他人的封閉思想境界,使校園里師生間、同學間嚴重缺少思想和人文交流,傳統的校園人文活動教育功能已逐漸弱化。
手機等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極大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學習、與思維方式。傳統人文素質教育體系中的思維路徑、課程體系、培育方式、教育載體等已難以滿足和適應新時代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需要。以手機媒體為代表的信息“沖擊波”正在使高職院校師生逐步偏離傳統的教育軌道。人文素質教育正在被很多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和學生邊緣化。部分教師和學生存在浮躁情緒,少部分教師只有教書,沒有育人,部分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基本屬于架空或停滯狀態等現象大量存在。
隨著各種新媒體的爆發式增長,各種低俗、外來的“社會支流思想”正在逐步充斥、侵蝕著學生思想。在生源方面,高職院校的生源較之于本科生而言,大多文化課程成績較差,學習能力欠佳,對人文知識和素質教育有一定的排斥感。由于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和約束性,加之教育方法相對較為保守和傳統,這些對于吃慣了新媒體“快餐”的高職大學生來說,很難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傳統的應試教育弊端不斷突顯,唯分數論、唯實利論的傳統教育觀念早已行不通。因此要轉變思想,樹立全員育人的理念。積極開展通識教育,不斷加強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人文知識和價值理念教育,使其成為有完整人格、適應社會發展的有用人才。努力用知識育人、用行動感人、用理念化人。教師在課堂教授知識,其他教職員工用日常行為教育感化學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把系統人文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體現在高職院校日常教育與管理的點滴,將全員育人的理念貫穿于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無聲處感受到人文素養的存在。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媒體,傳統的校園圍墻已無法阻擋多元思想的滲透與侵蝕,必須以更加開放的姿態,主動迎接挑戰[1]。推進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高職院校首先要努力構建科學的、與時俱進的人文教育體系,加大財務支持力度,推進課程建設,充分聽取師生、社會、家庭意見,結合專業設置特點,綜合考慮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創新授課形式和方法,將新媒體充分運用到課堂,讓經典人文知識煥發新味道,增加吸引力,主動占領學生人文素質的新陣地。
首先,要倡導專業課程人文化,不同院校、不同專業,在所有專業技術課程和實習環節,均要融入人文因素,使傳統的專業課程充滿人文氣息,使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中產生人文自覺,努力實現課程“人文化”。其次,學校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把人文教育與課余生活、休閑娛樂等有機結合起來,構建專業人文課堂,使各種文化活動成為高職學生人文素質課程的必修課,實現人文“課程化”。
制度育人、課程育人、氛圍育人,關鍵在于過程育人。對于教師來說,要做好教學過程的監督與管理,強化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提升。學校應以學生社團為平臺,創立校級品牌文化活動,以學期或者年度為周期持續運行。各二級教學單位結合專業特點自創品牌活動,確保每學期有大型“主題活動月”,每月有“主題活動周”,為學生創造走向社會、參與實踐、參與志愿服務的機會。同時,要嚴格人文知識理論課堂紀律,規范課堂管理,形成良好的授課環境。思想政治輔導員要做好對高職學生學習過程的督促和管理,強化過程育人。
努力將教育的生態鏈向學校教育階段的兩頭延伸,充分利用新生錄取后、進校前這段校園教育的真空期,將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思想和理念,通過錄取通知書和校園網、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形式提前推送給即將入學的新生。讓新生在入學前對學校多了一份精神與文化預期,對報到進校后開展系列人文素質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同時,充分發揮校友的“反哺”作用。
第一部分是關于對教育者的考評,包含全員育人的所有成員,分層分類考核。第二部分是對高職大學生的考評,包括結果考評、過程考評、量化和非量化考評。重點強調過程考評和非量化考評,倡導良好的日常人文素養表現。第三部分是對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考核,此部分包含各高職院校的自我考核和上級指導部門或兄弟院校間的互查互評。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高職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復雜的培養過程,需要全校、全社會的支持配合。學校要站在黨和國家全局的高度,建立長效的、全面的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發展規劃。教師要牢記育人使命,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自覺地提高自身素質,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對待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