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著華 曹詩霞 曾璐瑤/韶關學院
說到張九齡的師長,第一位便是他的啟蒙之師,亦是他的從伯父張弘雅。張弘雅于高宗顯慶四年(659年)成為嶺南首個明經及第之人,卻沒有出仕做官。反而在家當起了先生,為張九齡幾個兄弟傳授四書五經、治國理政策略、為人處事道理等,同時重視培養他們詩歌創作的能力。張九齡七歲能作詩,后來能夠在詩歌創作方面有很大的造詣,以及張九齡這輩的兄弟在文辭和仕途方面的成就,多半離不開其從伯父精心的教導和培養。從伯父弘雅為九齡文學和仕途的發展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謂是張九齡人生重要的啟蒙之師,張九齡在他人面前提起從伯父時,無不體現他對從伯父的思念和敬佩之情。
張九齡的第二位老師,是被他視為文壇師長的張說。張說是比張九齡年長的才子,屬于九齡的前輩。垂拱四年(688年)張說年才弱冠,但應詔對策天下第一,授任太子校書,年紀輕輕就在文壇和官場上有所成就。后來因為在寫文章方面造詣頗深,地位顯赫,與蘇颋并稱為“燕許大手筆”。張說作為文壇的領將人物,對于有才干的文人也是十分的喜愛。張九齡作為文采超群的學子,若與張說相遇,必成就一番佳話。或許張九齡與張說的相遇是命中注定的緣分,長安三年(703年),張說因事流放嶺南,途經韶州,在韶州讀到張九齡的文章被打動。徐浩《碑》記載:“時年十三,上書路左,燕公過嶺,一見文章,并深提拂,厚為禮敬”。可見,張說十分看好風度翩翩、舉止大方、談吐文雅的張九齡,張九齡也算是給當時的大手筆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為日后再次相遇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礎。后來他們多次同朝為唐玄宗做事,交往更是密切,張說還降貴與張九齡通譜系,以叔侄互稱。張說出于賞識也時常提攜張九齡,張九齡順利為相也少不了張說的舉薦之功。張九齡能多次受恩于張說,靠的是他的文采和品格,而非趨炎附勢,他也一直將張說視為師長敬之尊之。
要說張九齡的學生,其實張九齡并沒有正式收過學生,只是張九齡晚年在文壇和朝堂都德高望重,成為后生學習的典范,被一些文人才子尊為師長。張九齡為人剛直溫和,賞識有才華的年輕文人,與他們交往多以詩友相稱,并無長輩架子,亦為師長亦為友。根據記載,王維、孟浩然、王昌齡等三人可稱為張九齡的學生,張九齡為他們的知遇恩師。
王維與張九齡的緣分可以從王維向張九齡寫干謁詩說起,他們的情誼也多在詩中體現。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張九齡任宰相。而當時王維還被貶京外,知道張宰相任人為賢、重視文人,自覺懷才不遇,于是向張九齡寫了一首《上張令公》,希望得到張九齡的賞識。王維寫干謁詩后的第二年,張九齡向唐玄宗舉薦了王維,王維任中書省右拾遺。王維再次獻詩《獻始興公》來表達自己對張九齡的知遇之恩,詩句“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是王維對張九齡最大的贊賞。官場多變,后來張九齡罷相,王維也寫詩《寄荊州張丞相》:“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慰問張九齡,并表示自己會銘記其舊日恩情。張九齡也很感動,在《答王維》中將王維比作“知己”,可見他們的情誼深厚。
孟浩然到長安時便與張九齡結識,與王維也是好友,《新唐書·孟浩然傳》記載:“年四十,乃游京師。嘗于太學賦詩,一座嗟伏,無敢抗。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孟浩然序集》也有記載:“間游秘省,秋月新霽,諸英華賦詩作會,浩然曰:‘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舉座嗟清絕,咸閣筆不復為繼。丞相范陽張九齡、侍御史京兆王維、大理評事河東裴摁、華陽太守鄭倩之、守河南獨孤策率以浩然為忘形之交”。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在荊州任職,辟孟浩然為幕僚。在此期間,他和張九齡交往十分密切,時常以詩唱和,還和張九齡一同出游,跟張九齡有多首贈詩和出游詩,如:《望洞庭贈張丞相》《荊州上張丞相》等。
王昌齡與張九齡曾一同在京城為官,當時王昌齡任秘書監校書郎,張九齡任秘書少監,是王昌齡的上司。或許是因為在文學方面互相欣賞,張九齡為相后,也提拔過王昌齡。張九齡罷相后,他也被貶出長安,可謂命運相連。他也曾獻過詩給張九齡:《奉贈張荊州》。
因為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在國內每個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讀書學習成為了一件很普遍的事。讀書凝成的成就——學歷,成為了當代人素質高低的標尺,成為機構選人的敲門磚,成為了當代人爬得更高、走得更遠的基石,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讀書學習確實是當代人很重要的一件事。畢竟學習能夠提升人的文采和素養,使人有更好的出路,實現自身的價值。現如今,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學生為學業而進行斗爭。“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如是說。想要成為學霸,就必須刻苦、抗拒誘惑,并學習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張九齡便是其中一個可以學習的榜樣。
根據記載,張九齡自從聰慧,七歲能知文,十三歲文章就寫得極好。韓愈有言:“業精于勤,荒于嬉”,杜甫也說:“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想必,張九齡要在文學上獲得的成就,就必須要自己下苦功夫,自律學習,富有自我革命的斗爭精神,這是內在因素。細細想來,倘若沒有良好的引導,再好的天才也會像方仲永那樣“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其從伯父張弘雅在張九齡的學習之路上不免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僅授予九齡知識,還使九齡懂得刻苦、自律,此為在外因素。張弘雅是嶺南首個明經及第之人,張九齡也跟隨其步伐如愿考到進士,這是他們的共同點,共同經歷了學習的苦,有著一樣的刻苦斗爭精神。從當代視野出發,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啟示有兩點:一是養成刻苦學習的習慣,并不僅僅指文化知識,學習其他知識亦是如此;二是以身作則積極引導后生。
愛國敬業是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內涵,也是每個人應該擁有的品質。愛國敬業精神在張九齡的師生情中有著深刻的體現,但他的愛國不是文天祥的那種“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無畏氣概,他的敬業也不是諸葛亮的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悲壯精神,他的愛國敬業精神是守正忠直地為國辦事,任人唯賢,不為私利。愛國敬業在張九齡為政生涯中處處體現,也是他與師長和后生的共鳴,在他們身上有著延續的痕跡。
張說是愛國敬業的,唐玄宗在位期間,有太平公主領奸臣阻礙朝政,張說堅持站在唐玄宗的立場,支持唐玄宗,使當時政局得以穩定。張說三次為相,為國家做了不少實事,也善于用人,引薦了一批知名之士一,張九齡就是其中一個。善于用人這點在張九齡上有也所體現,他也提拔了王維、孟浩然、王昌齡等人才。任人唯賢,這是他們愛國敬業的體現。
張九齡的愛國敬業表現得更為剛直和公正,而張說比較容易徇私。開元十三年(725年)玄宗舉行“封泰山”活動,張說為宰相,隨從東封。張說讓自己的親信侍奉唐玄宗上山封禪,以便借此盛典加封官爵。張九齡在這件事上是有比較清晰的認識的,認為這樣張說那樣做非常不妥,果斷上書張說闡明原由:“官爵者,天下之公器也。德望為先,勛舊次焉。若顛倒衣裳,則譏謗起矣!今登封沛澤,干載一時,而清柳高品不沾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黻。但恐制出之日,四方失望!茲進草之際,事猶可改。唯令公審籌之,無貽后悔也。”就是希望張說不要顛倒本末,現在換一些品德較高的官員去封禪,事情還有挽回的余地。雖是面對自己尊敬的師長,但做事有不妥之處,定直言相勸,這是張九齡的愛國敬業。此外,張九齡開辟梅嶺不僅是體現其遠見卓識,在地方為官公正清明也不僅僅是體現其愛民如子,更是體現了他愛國也敬業的精神。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啟示:在自己的崗位上秉持愛國的精神工作,踏踏實實做事,不做損人不利己的事。
因為張九齡耿直的性格,對于李林甫、張守珪,安祿山等沒有足夠才干擔任高位的人,持堅決反對的態度,不僅使被他反對的人難堪也使唐玄宗難做。張九齡不圓滑的處世之道,暗暗得罪了不少人,更被外國人認為是不好相處的人。張九齡本與那些人并無矛盾,只是實話實說,對事不對人。張九齡待人是極好的。
張九齡雖為王維、孟浩然、王昌齡等人師長,是當時文壇的領袖人物,又當過宰相,卻從不仗權仗才而驕。張九齡提拔過此三人,沒有受過人家的禮,完全是出于對于他們才能的認可,與他們更是與詩友相稱。《孟浩然序集》曰:“丞相范陽張九齡、侍御史京兆王維……以浩然為忘形之交”此“忘形之交”正好貼切地體現了他們平等的友情。也正因張九齡有如此待人接物的品格,后雖被罷相,但后生皆有獻詩表敬意。如王維的《寄荊州張丞相》:“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舉世無相識,終身念舊恩。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目盡南無雁,何由寄一言。”當代大學生應學習其交友之道也,在將來成為德高望重之人時,重視人才、平和待人、位高不傲。
張九齡是風度者,亦是榜樣者。當代大學生從學十余載,舉止談吐、才學文化皆有進步,但論風度得如九齡否?應寥寥無幾。無論是在外的儀表,還是內在高尚的品格,亦或是超群出眾的文采,都值得當代大學生以其為榜樣,用當代的眼光來學習,使其符合當代對青少年秉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