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琴/嘉興職業技術學院
2016年11月19日,教育部等國家十一部委下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教基一[2016]8號),提出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開展研學旅行,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有利于促進學生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學旅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如雨后春筍般的開展起來。其中,博物館作為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滿足了人們學習、教育、娛樂的需求,它既是一種高品質的旅游資源,也是一種無法代替的教育資源。基于此,博物館可以說是研學旅行的首選地。在2017年底教育部辦公廳首批命名的204個“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中,僅博物館多達44家。在2008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2018年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的通知中,377個單位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其中又有60家為博物館。國家教育部于2017年出臺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及,中小學可以充分利用文物展覽館、歷史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等積極有效地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但是,博物館研學旅行還處于起步階段,研學的質量和效果參差不齊。本文從課程開展等角度,分析博物館研學旅行一些常見的問題,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建議。
個別博物館對博物館研學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面臨著地方不重視、群眾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員工思維定式、拒絕走出等情況。因而措施采取不力,沒有開展相應的博物館研學旅行活動。有的即使開展了一些研學旅行活動,也大都沒有制度化、常態化。而且,沒有專業的人才組織策劃,活動方式比較簡單,缺乏營銷策劃意識,活動的受眾面及效果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個別博物關在開展研學活動時沒有與本博物館的特色緊密的結合,因而出現產品同質化嚴重的現象。比如,元宵節制作花燈、端午節制作香囊、中秋節又制作彩燈等現象。甚至個別博物因為沒有認識到博物館研學的重要意義,相關活動也鮮有推出。有些博物館研學的主體上雖有提及本博物館的特色,但在研學活動設計的內容上不夠深入,流于概念化。
博物館游的組織形式一般為自發性的親子為主,一些博物館定期推出的活動也主要以親子活動為主,但是畢竟絕大多數家長的歷史文化知識還是欠缺,面對孩子排山倒海的問題,大部分家長未必能準確全面的解答。博物館講解員有限,而且都是常規性的講解,對零星的散客進行講解服務還是很難做到。雖然,很多博物館也有電子語音簡介,但是講解的內容和形式是固定的,亦不能滿足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求。博物館未能牽頭組織開展針對性的研學活動,發揮博物館作為研學基地的重要功能。
有些博物關館在研學內容的開展形式上,仍舊以參觀、講座等形式為主,這種灌輸式的活動形式勢必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取得良好的效果,達到研學的目標。有些博物館或意識到實踐、參與的重要性,但是在設計研學內容的時候,活動設計仍以參簡單的手工制作為主,活動形式也非常的單一。
在博物館研學項目設計中,涉及場館講解部分,由于講解員的缺乏等原因,講解不夠具有針對性。講解內容的選擇上千篇一律,未能考慮不同年齡段研學內容的差異;講解技巧的選擇上,也不夠具有針對性,未能考慮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接受知識和信息的差異。
博物館作為公益性的組織,較多的關注教育活動的開展,弱化甚至忽視活動效果的評價。有些博物館即使是有評估過程,也重點關注了過程和形式,在效果的檢驗上亟待提高。第一,評估形式過于單一,個別博物館往往以調查問卷的形式來完成活動的效果的檢驗。第二,評估效果流于形式,對效果的真實性、客觀性等問題有待提高,第三,評估的組織開展方往往是博物館自身,這些數據難免失真。因此,這樣的評估對博物館研學旅行的開展的提升作用微乎其微,不利于達到研學旅行開展所要達成的目標。
研學旅行作為一種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游活動,還處于一個新興的階段。無論從研學旅行的重大意義還是從博物館的公眾教育社會職能來看,博物館特別是地方中小博物館都必須做好承接研學旅行的工作。因此,作為承接方的博物館,首先就應該意識到博物館開展研學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想意識。面對當前研學旅行迅速發展的形勢,博物館主動加入到研學旅行的浪潮中,提升其作為公共文化空間的社會價值。第二,提高社會各界特別是學校及家長的對研學旅行的認識,由于我國的研學旅行發展還未成熟,對于研學旅行的教育意義認識還不充分,因此,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來宣傳以提高社會各界特別是學校及家長朋友對研學旅行對教育發展的意義的認識,以便開展更多有利于素質教育的研學旅行。
博物館研學課程的開發實施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精選主題,博物館在策劃和開發研學課程時,需要精心安排、結合中小學的課程體系,體現自身特色。
1、研學活動的內容上
根據博物館特色,依據中小學生的課程體系,設計凸顯特色又符合需求的研學課程。研學在活動的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特點,結合中小學的課程體系,體現自身特色。同一主題的設計突出分類分層化。博物館典藏、陳列了代表自然個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他們讓靜態的文物說話。針對不同的群體說什么話,怎么樣說話都是研學課程在設計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
2、研學活動的開展形式上
多設計一些互動性、探究性、體驗感強的深度課程。比如,角色扮演、分組競賽、模擬演練形式,盡可能地通過研學形式的改變,讓學生們參與進來,增強研學內容的參與性、娛樂性和體驗性,使學生們學有所獲、行有所思、游有所樂。
3、研學活動在組織性上
組織形式上進一步豐富,低年齡段的孩子可更多的以親子的形式開展活動,而已具備獨立研學活動的學生,以團隊的形式開展,更有利于學生的互動交流學習、競爭學習。
4、研學活動的效果的檢驗上
在研學活動的設計過程中,重視研學活動效果的檢測。評價的過程應該是完整的,不能簡單的在活動結束時填寫類似調查問卷的形式作為反饋的依據。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多元的,學生、學校教師、家長、研學導師等進行多角度的評價。評估的結果應用于往后的有關研學活動的設計中,可作為優化類似研學活動的基礎,有效的提高檢測的真實性。
一個好的博物館研學項目離不開專業人才的設計和組織。首先,在人才的培養上,博物館應自主培養有關的專業人才,有一定的研學旅行項目設計、組織等能力。同時,也可以與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進行合作,把院校的師生作為智囊團,在項目的設計、文創產品的設計、講解服務上進行廣泛的、長期的、深入的合作。其次,在人才的分類上,既要有專業的研學項目的設計人才、優秀的文創設計人才,又要培養優秀的研學導師、專業的講解人才。
博物館的研學旅行活動良性發展,在自身發力的同時,也要整合社會力量,聯合相關部門、學校、旅行社、旅游院校、其他博物館等力量。開發面向不同群體不同年齡的、有針對性的研學課程,增加館際合作和室內、室外場地合作,充分利用社會力量推動研學發展。整合社會力量,推進博物館研學良性積極發展。
博物館作為研學旅行開展的重要基地,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及時調整方向,不斷的探索博物館如何開展中小學的研學活動,發揮其重要功能。在研學旅行方案的設計上、活動的組織上、活動的保障上、人才的培養上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的探討。發揮博物館作為傳承歷史、教育當代、啟迪未來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