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麗/寧夏師范學院文學院
語言學家陳原曾提出:“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詞匯,常常最敏感的反映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的漢語言,具有豐富和龐大的詞匯系統(tǒng),其承載和記錄著國家的歷史、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以及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等信息。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語言中的詞匯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胡文仲在《外語教學與文化》一書中指出:“只學習語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猶如只抓住外殼而不會領悟其精神。”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學習語言進而了解其文化,才算是真正意義掌握某種語言。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除了教授學習者掌握漢語的音、形、義等表層意義以外,教師還要融入文化內容,特別詞語當中的文化意蘊。
不同的國家,由于其地理位置、歷史發(fā)展、國家形態(tài)、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生活習慣等不同,其語言詞匯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心理、文化內涵可能有所差別,要注意對比不同語言中有差異的方面。例如,動物詞在不同國家的語言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詞匯,不同國家給予動物詞的象征意義是不同的。漢語中的動物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義。例如,漢語中“孺子牛”、“老黃牛”比喻終日勞碌、埋頭苦干、無私奉獻的人。這是因為在遠古畜牧、農耕時代,中華民族就開始以牛為耕地和運輸工具。因此“吃苦耐勞、任勞任怨”是牛的典型特點。人們也把“固執(zhí)”和“倔強”與牛聯系起來。例如“他那牛脾氣,誰的話也不聽”。在中國,“牛”多用于褒義詞中,多被人稱頌與贊揚。而在西方,“cow”被翻譯為母牛、奶牛的意思,在使用中被指人肥胖、笨拙、粗鄙和令人討厭的人等意思。可見,文化的差異往往會賦予同樣的事物以不同的意義,在教學中,有必要把漢語詞語中的文化內涵進行講解介紹,否則學習者很難理解詞語的真正含義。再比如,“龍”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是一種能興云降雨的神異動物,中國人視為圖騰而崇拜之。在封建社會時期,“龍”是皇權的象征,皇帝被稱為“真龍?zhí)熳印保袊朔Q自己為“龍的傳人”。將“龍”翻譯成英語是Dragon。Dragon在英語中指一種外形長著類似于蝙蝠肉翼的蜥蜴,比喻人時譯為“脾氣暴躁的人”。有人將漢語成語“望子成龍”直譯為“expect his son to become a dragon”,這讓歐美人很不解。這些特殊的例子讓人們意識到:學習一種語言,光記住每個詞的意義是不夠的,更要了解詞語所蘊含的真正文化意義,否則就會鬧出笑話。再比如,漢語的詞匯產生方式和英語是截然不同的,由于漢語是表意文字,漢字的筆畫結構大多都和意義相聯系。新事物出現時,人們根據這個事物的相關特性和功能,將原有詞匯中的詞語適當的組合就可以造出新詞。例如,火箭這個詞,可以形象地理解為用“火”驅動的“箭”,既形象又好記。而英語卻不能這樣靠組詞造出新詞,否則新詞就太長。如果將火箭按照漢語造詞的方法譯為“fire-driven-arrow”的話,那么說出話就會非常長。由此可見,教師在備課時,首先了解中外不同文化的差異,然后對于中華文化的內涵進行介紹,是有必要的。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以中華文化內容為切入點進行詞語的講解,有助于學習者理解詞語的真正含義,讓教學更有意思,同時開闊學習者眼界,培養(yǎng)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比如講解顏色詞時,通過利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京劇中的臉譜的顏色,讓學習者對漢語顏色詞所賦予的文化意義有初步的大概的了解,但是有些顏色詞受到外來事物的影響,它的意義會擴大,因此一些特殊的顏色詞語需要專門進行解釋。例如:綠色,在國際上代表和平、希望、安全。中華民族同樣也采用這種文化象征意義。此外,在古代,綠色也代表“下賤”“低微”的含義。這跟中國的歷史有關。唐代官制規(guī)定:七品以下官職穿綠服。清軍入關后規(guī)定,地位低賤的漢族兵舉綠旗。京劇綠色臉一般寓意為勇猛暴躁,不少占山為王的草寇類人物會使用綠色臉,如程咬金。但是“綠帽子”這個詞語卻有特殊的比喻意義,專指妻子對丈夫不忠、出軌的含義。在京劇中,黑色臉譜的人代表剛正不阿,嚴正無私,性格嚴肅,不茍言笑,如包公、李逵、張飛等。在古代,黑色還有尊貴、莊嚴的象征。因為歷史上的公卿大夫官服是黑色的。現代社會,人們在正式的嚴肅的場合穿著黑色的西服以表正式和莊重。在喪葬場合,人們穿著黑色衣服以示尊重和肅穆。但是黑色也有貶義色彩的含義,如秦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的臉上或者額上刻字,然后涂上黑墨,這樣在犯人的臉上就永遠留下了恥辱的印記。因此出現了“抹黑”一詞。成語中有“潔白無瑕”“白衣秀士”“陽春白雪”等詞語表達白色的美好。由此可見,將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詞匯教學中的教學方法,可以擴大學習者的知識面,打開視野,提高課堂趣味性,培養(yǎng)中華文化興趣。但是由于這些內容涉及的相關歷史事件較多,要根據學生的漢語水平和學習目的,要注意適度,且有趣味性。
中國的成語一直被譽為“中華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瑰寶”,它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化,主要來源于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在漢語詞匯在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成語數量龐大、結構定型、意義精煉,不但蘊含著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故事,而且生動形象,引人深思,具有啟發(fā)意義。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適時有效地開展成語教學,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習熱情,提高學習者漢語水平,還能為詞匯教學開辟出一片新天地。比如,“女媧補天”“揠苗助長”“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這些中國特有的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甚至可以啟發(fā)學習者對人生的思考。
成語故事教學中,由于學習者對中國社會文化背景、生活環(huán)境經驗、自己國家歷史典故、社會政治、思維觀念等方面的不同,導致學生容易對成語的字面意義與實際意義理解偏差。因此,在教授成語時,有必要對不同語言中相關成語與漢語成語進行一番中外內涵意義的對比分析和翻譯對比。比如英語中的“l(fā)ove me, love my dog”跟漢語“愛屋及烏”的意義相似。可見,不同國家對于詞語的表達方式并不相同,因此不能就字面意思講解成語。對于這種成語,可以啟發(fā)學習者聯想到本國語言的表達,激發(fā)潛意識里的文化信息,更加深刻理解成語里體現的意義。
衣食住行是人們生活的重要方面,同樣學習一種語言也需要了解這個國家或地區(qū)的風俗習慣和飲食特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很多學習者對旅游和美食感興趣,也渴望了解中國各地的風俗習慣、名勝古跡和特色美食,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地域文化方面的視頻、圖片等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比如在講解詞語“天下第一”時,可以引出“天下第一山——泰山”“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天下第一廟——孔廟”“天下第一湖——大明湖”“天下第一寺——白馬寺”等諸如此類的名稱,有選擇的舉例介紹,開拓學習者視野,提高學習興趣。尤其對于在中國學習漢語的學習者來說,盡快融入當地的生活,也是很重要的事情。通過介紹跟學習者息息相關的身邊的人或事,可以拉近老師和學生的心理距離。亦或是,讓學習者談談自己在當地的神話、學習、旅游或工作的情況,不僅對學習語言有很大的幫助,更能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地域文化引入課堂的方式,根據具體情況采用課堂討論和情景模擬等方法展開。課堂討論即教師在備課時,根據教學目標精選一些精選一些地域文化內容,并有針對性地設置一些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全班開展分組討論或辯論。情景模擬即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扮演情景中的角色,使學生融入到情景中進行聽、說的交際訓練。總之,在教學中引入地域文化需要教師運用適度的方法進行靈活地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師生之間進行文化的交流與探討。
語言是用來溝通和交際的。不同國家的社會交際的禮儀不盡相同,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中,對社交的禮儀和規(guī)則的傳達,有助于學習者的學習和交往。有些日韓學習者認為漢語中沒有敬語的語法形式,就不能表達禮貌和尊敬。這是因為在韓語和日語的語言都有“敬語”的語法形式。這種語法形式體現出說話人和聽話人的長幼尊卑關系以及表現出說話人的尊敬程度。在這些國家中,人們認為使用敬語是禮貌的表現形式。盡管漢語中沒有“敬語”的語法形態(tài),但是漢語中的尊稱、謙稱,以及一些句式結構等,都可以清楚地體現禮貌和尊敬。比如:尊稱中對姓名、年齡、府第的尊稱就有很多種表達方式,使用頻率較高的有,貴姓,尊姓大名、貴庚、高壽、芳齡、貴府,貴公司等。對對方及其家屬的尊稱如:賢兄(敬稱對方)、尊親(尊稱對方父母)、令妻(尊稱對方妻子)、令郎(敬稱對方兒子)、令愛(敬稱對方女兒)等。現代常用自謙的表達如:晚輩、后生(自稱自謙),家父、家母(自稱雙親),犬子、小女(自稱兒女)等。表達尊敬的句子前用“請”或者稱呼對方常用“您”等。自古以來中國都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儒家文化提倡“尊敬長輩,尊老愛幼”。在這樣的文化圈子中,大家一致認同年長者可以直呼晚輩的姓名,而晚輩是不能對長輩直呼其名的,這是不敬重長者的行為。相反,在英語系以及歐洲的國家,在他們觀念中,直呼其名很普遍,任何人際關系中都可以存在,親屬關系、朋友關系、上下級關系之間,都可以直呼其名。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對漢語中的常用敬語謙語表達形式進行總結整理,正確地傳達給學習者,可以使學習者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減少誤解和避免人際沖突。
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中國人信仰、祭祀以及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相關,蘊含和沉淀著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國內外華人非常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漢語中有很多詞匯反映出人們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重視程度。比如:講到“團圓”一詞,必然要提到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以及中秋節(jié)闔家團圓、吃月餅、祭月賞月、還有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等。再比如,講到“粽子”一詞,必然要提到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來由,帶五彩線,掛艾葉菖蒲,賽龍舟等活動。在進行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教學時,可以用實物、圖片和視頻展示某節(jié)日的物品和活動,向學習者介紹節(jié)日的相關內容;也可以設計相關的課堂活動,讓學習者動手制作和所介紹節(jié)日相關的食品和物品;也可以讓學習者展開討論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本國的節(jié)日的相關內容。當然,要根據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和學習目的因材施教,具體講什么內容,講多少,怎么講,要視學習者的具體情況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和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除了上述方法策略之外,教師需要及時與學習者溝通交流,與學習者一起探討他們語言當中的詞語意義與中國不同的地方,對于學習者的疑惑,教師需要解釋詞義答疑的同時有時需要從文化的角度進行解惑。教學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教師要博學廣聞,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