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祺/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我國的職業教育主體是職業院校。在國內,職業院校負責招收學生,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完成教學、考核工作。雖然有一些企業與高職院校簽訂合同成立訂單班,嘗試“訂單式”培養,但企業參與教學的主觀意愿不強,在人才培育過程中企業沒有明確具體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就業方面,訂單班畢業生入職仍需接受培訓,試用期不合格將被清退,與非訂單式培養的畢業生相比,競爭優勢并不明顯。
德國的雙元制模式教育主體是企業。在德國,首先是企業招收“學徒”,企業與學徒先簽訂協議,學徒在學習期間企業給與津貼。之后,企業協助學徒選擇合適的職業學校并完成注冊,企業和學校共同為學生量身定制全方位的教學計劃和職業規劃,以滿足企業培養要求。在德國的雙元制模式中,學生有兩個角色,在企業是“學徒”,在理論學校是“學生”。就業方面,學徒畢業即可入職,且已熟悉工作環境并能夠獨立完成工作。
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實施,這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標志著職業教育步入了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的發展軌道。此后,國家發布了一系列職業教育的方針政策,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到目前為止,國家沒有強制要求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法律法規。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相關法律比較完善。根據法律要求,所有企業必須加入其所屬行業協會,從招生、教學到實踐、實習、考核,每一個環節都有著嚴謹、嚴格的法律規范。為了保障雙元制職業教育的順利實施,德國出臺了多部法規:《聯邦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條例》《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企業基本法》《青年勞動保護法》《實訓教師資格條例》等,各種法律法規不僅僅保護了學徒在學習期間的權益,更是約束了企業、理論學校在培訓教學的內容方向,統一了教學標準和考核標準,使學歷資格與職業資格緊密相連。
在我國,職業院校學生學習和實踐的主要場所是學校,一般一周5天都在學校上課。雖然有些訂單班采用“2+1”的人才培養模式,或者每學期引入2-4周企業實踐,但仍然時間較短,且企業導師指導無法形成體系。另外,在考核方面,國內職業院校通常采取教考統一、終結式考核的方式,即主要由學校完成考核工作,過程考核比重小、期末考試比重大。
德國雙元制采用理實交替的模式。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企業實習和學校學習有機結合。學生一周3-4天在企業當學徒學習實踐技能,其余時間在職業學校學習理論知識,整個職業教育全過程理實比例為3∶7,經過培訓考核合格的學生不僅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更具備直接上崗、精準匹配企業工作崗位的要求和能力。這種培養模式極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目標的盲目性,工作就業的不確定性,同時,企業縮短了人才培養時間與周期,實現入學既是入崗,畢業即可就業。
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實行教考分離、過程考核??己擞尚袠I協會負責,行業協會制定職業培訓條例,對考官進行選拔、認證,建立考官庫,并與企業和培訓教師三方共同建立和不斷完善考試題庫??己朔譃槔碚摽己撕蛯嵅倏己耍己朔绞接泄P試、口試、實踐操作等方式。在德國,職業培訓不僅僅是掌握專業知識,職業操守和學員整體素質也是考核的范疇。學生考核合格,由行業協會頒發證書。此外,德國的職業教育由政府監督,其中聯邦政府負責企業的監督和管理,州政府負責職業院校的監督和管理,兩者協作,共同發展職業教育。
我國高職院校師資入職比較看重學歷,一般要求碩士以上。雖然高職院校教師具備相關專業的學歷,但其中大多數都不是畢業于師范院校,缺乏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此外,高職院校教師一般較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在指導學生實踐方面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這也導致學生的理論能力較強而實踐操作能力較弱。高職院校對教師的培養主要通過教師自發參加的專業培訓、教學培訓等,缺乏系統規劃,針對性不強。
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對教師質量要求非常嚴格。教師分為理論課教師和實踐指導教師兩類。職業學校的理論課教師必須經過兩次國家考試才能成為正式教師,大學畢業后,第一次考試合格獲得實習教師身份,然后到企業工作3至5年,再進入職業學校教學實習兩年,并完成90學時的教學任務,還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課程。實習結束后,參加第二次國家考試,通過考試才能獲得專業理論課教師資格證書。企業的實踐指導教師要求受過“雙元制”職業教育,在企業工作滿5年,并具有技師及以上技術職稱。在此基礎上,參加行業協會組織的120學時的教育學、心理學培訓,經過一年半的學校實踐并通過相應專業的國家考試才能成為實訓教師。在德國,教師進修學院每隔兩年制定出教師進修培訓的重點目錄,以確保進修培訓的內容符合現實需求。
德國的《職業教育法》在初級職業訓練、進修職業訓練和轉業職業訓練的教育與培訓的各個方面都做出了明確規定,明確了企業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國《職業教育法》正在修訂,建議從企業、行業、學校、教師等方面,明確其在職業教育中的定位和需要承擔的責任,不斷完善相關條例。
可以用優惠條例吸引符合條件的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若企業能夠承擔學徒學習期間的部分費用,預計將有更多的學生愿意報名。企業承擔職業教育成本,可以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激發企業的源動力。此外,企業為學生安排更多的實踐時間,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熟悉企業的工作環境和操作流程,這樣學生畢業時即是成手,省去了新員工入職的培訓和適應時間。
德國行業協會是規范保障雙元制職業教育的主導。德國的行業協會除了在政治、經濟方面代表企業根本利益之外,還為企業提供法律政策咨詢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人才培養和儲備也是行業協會的重要職能。我國各行業協會可以借鑒德國經驗,做企業的后盾、校企的橋梁。
在德國,職業資格證書含金量高,可以保障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也是學生完成職業教育的法定證明。我國推行1+X證書制度改革,可以借此推動教考分離,引導職業院校采取企業實踐、仿真模擬、實訓室操作、真實運營等更加豐富的教學手段;開發工作手冊式教材,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同時,增加實踐教學課時量,使學生通過重復練習,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的更加扎實。同時引入企業參與考核評價工作,企業參與試卷的出題工作,從企業實際工作的角度考核學生的專業能力。增加過程考核,在學生到企業實踐期間,企業導師對學生業務表現進行觀察或考核。
通過立法或條例對職業教育教師資格做出具體要求。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除了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較高的實踐能力,并且在職業生涯中應定期更新、與時俱進。學校在招聘教師時應綜合考慮知識理論和實踐經驗兩個方面,在日常工作中創造機會、制定條例鼓勵教師參與社會實踐,鍛煉教師的實踐能力。此外,職業院校可以到合作企業外聘兼職教師,以彌補實踐教師不足的問題。兼職教師不僅參與教學,還應參與考核。
通過比較中德兩國職業教育模式的不同,我國職業教育在諸多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可以充分借鑒德國職業教育模式中的精華,結合我國的國情,創新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職業教育水平,改進和完善我國的職業教育模式,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