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悅然 李松濤/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各行各業都面臨著行業生態的劇變,而5G時代必將把這種劇變推向新的高潮。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促進各行各業,提高學生未來對工作和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創新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有必要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進行有機融合。
學生在高校的主要學習時間一般只有3-4年,有的甚至只有2.5年,在這一背景下,學生必須盡可能掌握知識并將知識與就業需求融合。如果學生沒有就業需求或者就業需求不太強烈,那么學生很可能不會在學業上付出太多努力。但如果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建立職業生涯規劃,那么學生學習的動力將會提升很多。大部分學生并不清楚自己在大學的定位,這是學生在大學中消磨時光的主要原因,學生不知道或者下意識忽略了自己是準職業人的身份,沒有將大學作為步入社會的預備狀態,得過且過,導致時間被浪費。但明顯的,在大學中也有一批目標明確,自我定位十分清晰的學生,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定的規劃和認識,知道在大學應該做什么學什么,對自己未來的職業也有一定的預期,而就算這種預期促使他們在學習、就業、創新創業等方面付出了汗水和努力,通常這種努力也會換來可觀的回報。
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教育的有機融合除了有助于學生向職業目標的過渡,也有助于高校更好地進行教育。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最高的需求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求,而這種需求往往需要學生有較為明確的人生目標。就業指導教育就是將人的需求與就業目標掛鉤,學生在向這個目標邁進時將獲得來著自我實現的精神滿足。并且,由于這種滿足并不是立刻兌現,而是根據學生成績、社交等綜合評價得出的結果來滿足的,所以這種滿足會有較長的時間周期,而延遲滿足會放大這種精神需求帶來的快樂感。為了追求這種精神需求的滿足,學生會爆發出遠超以往的學習欲望,從而提高高校實際教育教學的效果。
隨著4G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互聯網+在各行各業都開始嶄露頭角,導致諸多行業生態因為互聯網而發生劇變。在這一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以及就業指導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互聯網+帶來的機會窗口正在快速縮小,現在這一批學生畢業后5G也將快速普及,影響的行業也將更加廣泛,學生需要在學校內就把握好這一趨勢,在創新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中盡可能融入互聯網思維,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窗口期;另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以及就業指導教育開展的課時有較大限制,很多高校并未在這兩個方面安排太多的課時,教師教學和指導不得不將教學內容壓縮在極短的時間內,比如16個課時內,學生要在這么少的課時中完全接受創新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是有很大難度的。這些教育的落實和完善不僅需要學生對此有很高的興趣,還需要學生有較高的參與愿望,能夠將課外時間投入到相關項目中來。
同時,2020年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將越來越大,學生必須在高校學習過程中就具備較高的職業技能,如此才能在激勵的工作崗位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這些年來,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并正在探索以學生創新創業帶動就業的就業壓力緩解之路。
學生在剛入學時是最容易接受引導的,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創新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教育“領進門”的工作必須做好。在新生入學階段,高校就應該對學生的職業發展規劃和求職需求進行調查和引導,教育引導方式有多種,主要有帶學生去相關專業的企業走訪參觀,讓學生初步了解不同崗位的職能;開展專業課講座,讓學生初步知道自己專業要學什么,有什么用,發展方向在哪;并讓學生去各個創新創業基地參觀,了解不同項目的成果,激發學生加入其中的興趣。入學教育環節最重要的是督促學生設置學習生涯的規劃和時間表,并要求學生定期自我反饋和更正。學生只有先做好學習規劃,了解了自己要學什么,未來才能進一步根據所學知識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是應該是一個不斷設計,不斷執行,不斷調整的一個環節。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是創造一個有就業壓力的環境,否則學生將無法建立起對職業生涯規劃正確的認識,即學生制定了職業生涯規劃,但由于感知不到就業壓力,而選擇不執行規劃中較難執行的部分或者將執行目標設置得太高。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之前,進行重復的霍蘭德興趣測試、創業特質測評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去就業市場實地進行參與,讓學生在大一就自己設置簡歷,去參與社會中的各種面試,通過這種方式促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職業認知。
學生建立職業認知后,并不急著要求學生立刻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而是讓學生參與校內各個創新創業項目隊伍的面試,通過校內的二次面試讓學生知道自己在為了學習中要學什么,知道相關知識能夠干什么。比如飛思卡爾智能車隊的面試,就會考察學生對C語言、匯編等相關知識,這些考核都十分簡單,但卻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起對相關項目的認知,促使他們腳踏實地地學習和探索,實事求是地制定職業生涯規劃。這些面試過后,大部分學生是很難進入這些項目中訓練的,而把進入這些項目進行訓練和學習作為目標就是鼓勵他們參與創新創業教育最好的方式。
學生建立職業規劃后,并不是光自己去學習或者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就足夠了,知識技能固然是硬實力,而就業形勢與政策解讀卻可以在其硬實力不足時增加學生入選的機會。由于很多高校并不會專門就就業形勢與政策解讀設置專門的課程,這就需要學校針對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和特點設計專門的就業形勢與政策解讀方案。高校可以依托班級QQ群、微信群等,要求班委團支書幫助完成就業形勢與政策解讀環節,一方面,學校內創新創業項目、就業政策以及就業形勢的相關調查資料文件可以通過他們下發;另一方面,依托互聯網,定期拍攝專題講座也是一種比較可行的就業政策以及就業形勢解讀方式,這可以讓沒有時間去參加相關講座的學生也能夠獲得相關信息。
互聯網+下,創新創業教育有了新的方向。一方面,高校面臨著比較嚴重的創新創業項目不足的情況,由于創新創業項目數量有限,高校現有創新創業項目不可能將所有學生都納入相關的培訓和指導,這使得創新創業教育的覆蓋效率較差。另一方面,高校創新創業項目很多并不能夠真正創造收益,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很多項目的實施空間被限制,難以對學生真正產生鍛煉效果。基于此,結合互聯網+的創新創業項目設計和就業實務指導就十分有必要了。
創新創業項目中的創業項目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賣產品”為主的,這些產品是否好賣直接決定著項目的多少以及成敗。但高校并不是生產基地,能夠提供學生銷售的產品實在有限,而恰好全國扶貧工作正如火如荼,扶貧過程中國家幫助農村建立了很多產業,但這些產業卻面臨銷售無門情況。結合這些扶貧項目,設計大學生對點幫扶創業項目就是一條可行的道路。產業扶貧提供產品,大學生通過設置網店代理銷售這些產品并獲得銷售提成,如此就可以將高校有限的創業資源通過互聯網和電商擴大化。
創新項目也受到競賽名額和指導教師數量的限制,如何讓更多學生參與如飛思卡爾智能車創新項目也考驗著各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制度的韌性。創新項目中很多資料和材料是可以重復使用的,但這些資料并未在創新項目對應的專業廣泛流傳。比如智能車單片機的編程程序等都可以在電腦上先進行調試然后再試運行,并且就算是實體的單片機也并不需要花費多少錢,學生完全可以自己出錢參與創新項目,或者通過電腦的虛擬平臺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