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揚/武警工程大學
從理論角度來看,一是對于習近平關于家風家教重要論述的研究可以為新時代家庭教育給予必要的理論指導。家風是傳承家庭美德的主要形式,家庭是人成長成才的起始點,習近平關于家風重要論述的研究為家庭教育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二是研究和學習習近平關于家風家教的重要論述,有利于準確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僅從家庭的角度論述家風家教問題,還將家風與社會風氣、國家情懷聯系在一起,進一步擴展了家風的內涵和外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
從實踐角度來看,一方面對于習近平關于家風家教的重要論述的研究可以促進家風建設。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影響人們的價值觀,也讓家風的傳承面臨挑戰和沖擊,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思想蔓延,家庭教育式微。習近平關于家風家教方法的論述,對于樹立優良家風,解決目前家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具體方向,為家庭教育提供行動指南。另一方面,家風家教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習近平關于家風家教的重要論述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要途徑。因此,認真學習和研究習近平關于家風家教重要論述有利于個人成長進步,促進家庭幸福美滿,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在家風家教的重要地位上,習近平總書記重視家庭對人的教化作用,并且將興家和強國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家風建設的理論特色。一方面,他強調:“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1]人們從出生起,就要接受家庭的教育,其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依賴于家庭的教化,家風的好壞可以直接關乎人生的未來選擇。家風還可以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養成,家風里提倡的對待長輩要尊重敬愛,對待小輩要關心愛護,夫妻之間要相敬如賓,鄰里之間要互幫互助,這些道理人們都是在家風的熏陶中逐漸習得,運用到整個社會中去,促成了和諧友愛、安定有序的社會風氣。
另一方面,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立足本職、胸懷全局,自覺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業之中,把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實現黨和國家確立的發展目標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2]中國是由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組成的,家家戶戶都能夠相親相愛,和諧相處,國家才能興旺發達,民族才能團結互助,和諧社會的構建也才能夠順利實現。
在處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優良家風二者的關系時,習近平主席始終堅持繼承和創新的辯證法。他指出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加強黨風政風、社風家風建設,特別是要讓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2]優良家風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非常重視親情,對家庭依賴感較強。自古以來,上到帝王將相,下到平常百姓,都非常關注的家庭的教化功能,形成了一套在核心要求上一致的家風文化,如尊老愛幼、勤儉持家、夫妻和睦等,被諸多家庭沿用至今。
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離不開優良家風的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財富。優良家風是檢驗社會文明程度的標桿,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傳統美德作為家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內容,優良家風的傳承和發展繁榮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習近平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由此可見,習近平關于家風重要論述是以優秀傳統家風文化為根本,我們要結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充分挖掘中華傳統優秀家風建設的精神寶藏,促使家風文化得以傳承,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優良家風。
在家教方法方面,習近平注重母親在家教中的獨特影響,樹立父母的榜樣作用開展家教活動。從孟母三遷只為了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到岳母刺字教導孩子精忠報國,再到朱德寫下著名散文《回憶我的母親》,深情地記錄了母親的優良品德對自己成為革命戰士的深刻影響,無一不體現了母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重發揮婦女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獨特作用,發揮婦女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方面的獨特作用。”[3]
在榜樣激勵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好的老師。孩子從小以父母為榜樣,學習父母的言行舉止,父母自身道德素質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修養程度。讓孩子走好人生第一步,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導孩子向善,價值取向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相符。另外,“家長要時時處處給孩子做榜樣,用正確行動、正確思想、正確方法教育引導孩子。”[4]習近平主席關于家風家教方法的論述,為廣大家庭的家風家教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成為了許多家庭教育孩子的行動指南。
優良家風的培養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離不開家長的以身作則。孩子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而學習基本的處事準則和人生態度,孩子往往是父母的延續。因此,夫妻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親相愛,通過身體力行和耳濡目染的熏陶,為孩子共同營造平等、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是規范子女行為,塑造價值觀的最佳方法。另外,父母還要更新教育理念,目前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存在兩個極端。一個是過于溺愛孩子,只注重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忽視孩子精神層面的教育,另一個是嚴加管教孩子,把分數當成是成長成才的唯一出路。在家庭教育中盡量避免這兩個極端,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才觀,重視孩子的道德教育,注重與孩子的交流溝通,尊重孩子獨立人格。
中國傳統家訓、家規中既包含著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等優良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同時也存在著“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封建糟粕。如果任這些糟粕在社會中傳播,在家庭中流傳,無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夫妻關系的和睦,新時代的優良家風也就無從談起。弘揚良好家風,應該對中國傳統家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對其精華部分予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中。例如,在家風建設中,把男女平等、共同成長的親子關系理念納入家風家教的體系之中,正是在新時代豐富和發展傳統家訓家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家風的傳承和教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僅僅依靠家庭教育是無法完成的,必須依托于國家、社會、學校等多主體共建優良家風。在國家層面,可通過頂層設計建立優良家風,如完善贍養老人、保障婦女權益的相關法規,對留守兒童在接受教育、空巢老人在養老醫療方面形成政策傾斜,用法律規范形成崇尚家風的良好風尚。在社會層面,婦女聯合會、新聞媒體等相關組織和機構協同工作,在建設家風中發揮引導作用,如婦聯繼續開展“最美家庭”和“好家風好家訓”評選活動,并通過媒體大力宣傳“最美家庭”的感人事跡及“好家風好家訓”的豐富內容,引發人們對家風建設的思考,激發人們追求家庭美德。在學校層面,學校可將家風教育與學校教學目標相整合,把家風故事與寫作課相結合,家史研究與社會實踐課程相結合,推動學生和家長關注家庭教育,同時也為家風建設貢獻寶貴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