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平 曾名芹/.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廣西金融職業技術學院
探析高校新入職教師培訓模式具有如下價值:其一,優化配置教師培訓資源,將新入職教師培訓與老教師培訓區分開來,使教師培訓更具針對性、科學性;其二,豐富高校新入職教師培訓內容,旨在突出本校教師團隊特色,為培育專業人才奠定基礎,將教師新入職培訓模式發展與高校人才培育關聯在一起;其三,增強高校教育市場競爭力,通過培訓使新入職教師綜合素養得以提升,應對“雙創”人才培育挑戰,加大高校教育研究力度,從思想、能力兩個維度出發提升教師團隊核心素養,滿足新時代高校發展對教師團隊的切實需求。基于此,為提高高校教書育人質量,探析新教師入職培訓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為保障高校教師團隊構建質量,頒布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對新教師本身發展及入職培訓加以指導,以《高等學校教師崗前培訓暫行細則》為例,要求高校從教育法令、職業道德、高等教育學及教育心理課程角度出發進行培訓,確保新教師入職后態度端正,在守法守紀基礎上教書育人。根據規定新入職教師在培訓后需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可以任教。
在依據國家法律法規開展新入職教師培訓活動前提下,新入職教師需對自身即將融入的高校環境及教學情況有所了解,從高校規范、人事政策、信息化教學、科研政策、學校安全、圖書資料應用等角度出發進行培訓,確保新教師入職后可以盡快熟悉校園環境,根據教學情況及管理規定調配教書育人資源,繼而有效展開育人活動,落實新教師入職培訓目標。
在高校新入職教師培訓時校領導需做好統籌規劃工作,旨在科學輸出本校辦學宗旨,奠定培訓基調,帶領新教師融入本校,與本校教育戰略實施保持同步,成為助推本校良性發展新晉動力。在此基礎上高校推行“以老帶新”制度,根據新教師綜合素養指定老教師進行幫教帶,從教學技能、備課方法、教學情境創設、學生溝通交流、教育工作回報等角度出發加以引領,使新教師最終能夠獨當一面。通過推行“以老帶新”制度滿足新教師個性化培訓需求,賦予高校新教師入職培訓靈活性、發展性、科學性。
高校是培養優秀人才前沿教育陣地,面向企業輸送人才是教育目標之一,為使新教師更加了解市場及企業用人標準,將教育理論與實際需求關聯在一起,高校在新入職教師申報高級、中級職稱期間可為其聯系地方企業進行工程實踐,新教師亦可自行聯系企業開展為期半年的實踐活動,在實踐階段新教師同樣可獲得崗位津貼,免除校內工作,為新教師培養優秀人才奠定基礎。
為保障高校新教師能力更強且思想更加先進,高校需組織新教師參加省師資集訓活動,接受短期非學歷課程集中培訓,在集訓完畢后指引新教師書寫心得體悟,確保進修歷程與教師職業規劃、專業發展、崗位成長、能力提升關聯在一起,使高校新入職教師培訓模式更為完善[1]。
為提升新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其不僅需具備專業素養,還需了解任教專業人才發展需求,以市場為導向優化教書育人方案,為此高校需踐行“系統全面”入職培訓原則,在理論講解同時重視實踐體驗,同時關注新入職教師法治思想、道德修養、科研精神,達到提高新入職教師培訓完整性目的。
培訓的目的是助力新教師盡快成為一名合格教師,能夠融入高校教育環境,肩負教書育人重任,根據教學情況發揮個人能力,助力高校建設發展,為此高校在培訓新教師同時需保障其能夠從心出發接受培訓信息,以新教師能夠理解及接受的方式進行培訓,與新教師積極互動,了解新教師心聲,科學策劃培訓方案,削減培訓阻力,提高新教師入職培訓質量。
基于高校師資團隊構成特點及辦學宗旨各異,千篇一律的入職培訓模式并不能滿足高校新入職教師培訓需求,這就需要高校創新優化培訓模式,為新型培訓資源及思想的引入鋪平道路,使高校新教師入職培訓更具針對性、發展性、科學性[2]。
為保障新入職教師服從管理,使新入職教師能夠按照校方規定展開育人互動,部分高校將法規及校紀培訓視為重點,認為教師育人能力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鍛煉,使高校新教師入職培訓天平隨之發生傾斜,降低高校新教師入職培訓質量。
有些高校與新入職教師溝通交流頻率低,將考評視為衡量新入職教師培訓成果的唯一指標,未能關注新入職教師心理需求及成長需求,加之高校灌輸式培訓模式較為常用,部分培訓內容與新教師在校期間學習內容重疊,使新教師喪失學習熱情,接受培訓自主性降低,影響高校新教師入職培訓成效。
為保障高校新教師入職培訓模式與時俱進,需確保目的明確、方法合理、考評得當、效果突出,然而部分高校因缺乏行之有效的培訓體系加以支持,出現浪費培訓資源,培訓重點模糊不清,新教師未能通過培訓提升綜合素養等問題,阻滯高校新教師入職培訓模式良性發展[3]。
第一,立足新教師法治教育思想展開培訓活動,組織新教師學習教育法令,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高等教育政策與法規》等,同時講解高校規章制度,引領新教師爭做遵紀守法優秀教師;第二,立足新教師職業教育思想展開培訓活動,組織新教師學習黨的十九大上有關高校教育發展的重要精神,跟隨國家教育治理腳步改進思想;第三,立足新教師主觀思想展開培訓活動,使高校新教師職業教育理念更為先進,同時根據新教師思想動態靈活調整培訓內容,使高校新教師入職培訓模式更為有效。
第一,應用多模態培訓方法,面向新教師播放高校優秀教師執教片段,組織新教師剖析該片段,從視頻片段中的教學方法、態度、結果等角度出發進行互動,增強培訓體驗,樹立執教榜樣,助力新教師掌握更多執教方法;第二,應用理實一體化培訓方法,在老教師幫教帶基礎上鼓勵新教師開展教書育人活動,期間高校圍繞新教師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培訓,賦予培訓契合性,使新教師能夠糾正問題,提升自身教書育人綜合素養;第三,應用情境式培訓方法,高校根據新教師執教專業創設不同情境,指引新教師融入情境運用從業知識及技能解決具體問題,而后圍繞未能解決的問題進行議題式探究,使培訓更為深入透徹,通過不斷創新提高新教師入職培訓模式質量。
首先,調整培訓目標,確保新教師教育思想、能力并駕齊驅共同發展;其次,做好高校新入職教師培訓模式研究工作,反觀本校特色培訓方式方法應用缺陷,跟隨新時代“雙一流”高校建設動態進行研究,在彌補培訓缺陷同時拔高新教師核心素養;最后,健全培訓考評標準,將教師工程實踐企業評價結果、新教師自評等結果納入考評標準范疇,指引高校根據考評結果科學開展培訓活動,使之培訓模式更加科學[4]。
綜上所述,在我國重視發展高校教育背景下,高校生源不斷增多的同時,高校師資隊伍需要不斷壯大,才能順應高校教育事業發展需求。為使新教師盡快進入工作角色,就需要高校重視新教師的培訓,轉變新教師培訓思想,豐富培訓方法,調配培訓資源,優化培訓體系,使高校新教師入職培訓模式更加科學高效,滿足新教師成長及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