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良/河南工學院
在高校擴招政策影響下,大學畢業生總量在逐年增加,2019年畢業生人數高達860萬,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成為高校、有關部門和社會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隨著改革轉型的深入推進,大學生創業成了全社會非常關心的熱門話題,但許多大學生在創業道路上都面臨政策障礙、經驗缺失、資金匱乏等問題,急需有關部門、學校和社會提供強有力的外部支持。為此,應當樹立以創業促進就業的大學生就業理念,促進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相互協作,在多元主體同頻共振中優化大學生創業環境,打通大學生創業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什么樣的思想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實踐行動,所以應當將創業理念培育作為大學生創業服務的重要內容,以“學校+媒體”的方式為大學生創業營造良好輿論環境。比如高校應當將大學生創業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就業指導教育等教育實踐中,培養大學生勇于創新、勇于開拓創業理念。此外,高校應當與主流媒體、互聯網平臺、網絡大V等進行合作,通過媒體傳播大學生創業知識、理念等。比如可以利用媒體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業風險教育,分析創業成功及失敗案例,引導學生正確評估創業活動的風險和挑戰,提升大學生對創業活動的理性認識程度。
在大學生創業服務中高校發揮著主體作用,許多高校都非常重視大學生創業,將創業教育作為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要內容,開設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立了創業孵化中心、創業實踐基地等,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良好硬軟件環境。但大學生創業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復雜問題,有關部門、高校、家長、社會等主體都影響著大學生的創業意向、風險及效果。顯然,大學生創業不能僅僅依靠高校的“單兵突進”,還需要企業的廣泛參與和積極配合。所以應當建立以頂崗實習、訂單式培訓、共同培養等為主要內容的校企合作機制,充分整合高校和企業的大學生創業服務資源。一方面高校應當正視大學生創業所面臨的各種障礙,將校企合作作為推動大學生創業服務的關鍵舉措,以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校企合作實踐。應當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以創業輔導、科研成果交易與轉化、創業企業孵化等方式開展校企合作;以引企入校的方式創建創業就業學員,為大學生創業項目提供深度支持。另一方面,企業應當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大學生創業服務問題,將高校和大學生視為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通過深度參與高校科研項目、高校人才培養等活動,為企業長遠發展積累技術資本和人力資本;應當將參與大學生創業服務作為企業形象建設的重要內容,以校企合作的方式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為企業儲備更多的創新性人才。[1]
對大學生創業者而言,從創業藍圖到創業公司建立、創業理想實現往往要經歷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還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的細心呵護,僅僅依靠高校的專業能力培養、創新創業教育等是難以取得實質性成效的。所以高校應與地方有關部門進行深度合作,將大學生創業教育嵌入當地的產業發展規劃、高端人才需要、經濟結構轉型之中,提高大學生創業與地方的發展規劃和政策導向的契合度。此外,有關部門以政策引導的方式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項目啟動資金。地方應與高校共同推動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建立各所高校都能參與的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為處于創業起步階段的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業生態環境。最后,地方還應當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大學生創業質量等納入地方性高校績效評價體系,引導地方高校樹立以創業促就業的教育理念。
大學生創業要面臨項目融資、創業場地、創業指導、法律服務等各類問題,對于初出茅廬的大學生而言,很難依靠個人能力解決這些問題,從而使這些問題成為大學生創業中的“攔路虎”。所以,應當以有關部門和學校協同合作、同頻共振的方式加強大學生創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清除大學生創業中的制度障礙和社會難題。地方應當成立專門的創業服務機構,開展大學生創業信息整理、創業扶持政策制定、創業服務指導等工作。應當將大學生創業服務作為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建立稅收減免、信貸支持、用地審批、創業咨詢、法律服務等在內的一攬子支持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比如應當推動大學生科研成果轉化體系建設,為大學生創業項目提供便捷的培訓、股權交易、融資、專利申請等服務平臺。上海閔行區有關部門與上海交大等共同籌建了上海紫竹科技園區,實現了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的無縫對接。此外,地方與高校應當共同推動大學生創業公共網絡服務體系建設,搭建立體化、數字化的大學生創業服務云平臺,建立大學生創業項目案例庫,為大學生提供商業模式、法律法規、政策服務等咨詢服務。[2]
在自主創業中許多大學生都面臨著熱情有余、資源不足的問題,不知道如何進行融資、項目前景如何、應當采用何種商業模式等,這就需要推動社會和有關部門的同頻共振,建立政府引領、社會參與的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但是企業為自負盈虧的營利性單位,它們往往將利潤最大化放到首位,在大學生創業問題上企業要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設計、開展實踐平臺建設等,這些都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但卻無法給企業帶來多少利潤和效益,所以許多企業對大學生創業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為此,有關部門應當自覺承擔領導、協調、溝通等責任,以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方式鼓勵企業參與參與大學生創業項目。同時,有關部門應當對大學生創業服務進行整體規劃和組織架構建設,明確企業、學校、媒體等在大學生創業服務中的責、權、利,促使各個主體在大學生創業服務中的分工明確、良性互動。
地方有關部門應當民間組織、社會力量、中介機構等作為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加強與第三方組織的合作,打造全過程、全方位的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比如應當支持創業基金會、創投機構、創業中介服務平臺、創業俱樂部等第三方組織的發展,為這些機構的發展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還應當以法律法規的方式明確創業第三方機構的法律地位、權利義務等,為創業第三方機構發展提供充分制度保障。此外,還應當積極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涉及金融機構、稅務部門、互聯網平臺的征信體系,建立企業、社會組織誠信“黑名單”制度,以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保駕護航。此外,在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影響下,社會大眾對大學生創業存在許多認知偏見,對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容忍度不夠,有些人甚至將大學生創業視為“瞎扎騰”。在這種情況下有關部門應當學校、媒體等社會組織的宣教功能,將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理念融入公民意識教育、社會宣教活動之中,提高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創業的認同度和支持度。[3]
當前中國經濟進入轉型發展期,傳統的低價競爭策略和粗放型發展模式已走到了盡頭,自主創新、自主創業等破除經濟發展困境、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的重要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先后出臺了許多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文件,優化了大學生創業環境,激發了廣大大學生的創業熱情。但大學生創業在政策、制度、資金、場地等方面還面臨著許多問題,這些成了制約大學生創業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為此,應當建立多元參與、共同協作的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在多元主體同頻共振中破除大學生創業服務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