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瑩/洛陽職業技術學院
新時代的中國,正在世界舞臺發出最強有力的聲音。中華民族走上復興的道路離不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時代的職業教育要取得長足的發展,也要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自信。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在教育領域的具體表達和生動體現。中國特色的教育自信,不僅有日益雄厚的現實成就作為堅實基礎,更有賴于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制度優勢,既要傳承悠久的中華教育文明,同時也要伴隨著當代中國的獨特印記。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表達,教育是國家賴以發展的關鍵因素,這兩者在民族和國家發展過程中起到基礎性作用,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中華民族悠久的教育傳統是堅持教育自信的內在力量,當代的教育成就是實現教育自信的現實基礎。
擁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在明朝中期之前一直是世界上經濟最先進和文化最繁榮的國家。直到晚清,由于閉關鎖國、固步自封,造成了與西方文明的巨大差距,發展長期滯后。在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的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和教育都處于劣勢地位,一直引以為榮的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也在逐漸覆滅。面對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迅速崛起,晚清政府意識到了衰落的根源在于教育的差異與落后,陳舊的教育制度無法跟上世界發展的步伐,造成現代人才的極度匱乏。中國需要教育的成果來奠定發展的基礎,這也是必然要面臨的改革。西方的教育建立于西方社會的生態文明基礎之上,也一直占據著世界教育的話語體系。中國教育在西方話語體系的影響下發展緩慢。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新中國的大學建設持續面臨著艱難的抉擇,經歷了一條異常曲折和復雜的道路。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的高等教育也始終在探索之中。直到改革開放,中國的發展在各個方面打開了全新的視野,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充滿生機的土壤和優越的條件,逐漸恢復生機。高等職業教育也在此時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正在世界舞臺上開啟著一頁頁新的篇章,“中國自信”正在悄然回歸。中國職業教育也在趁勢而起,強化職業教育自信是中國教育發展之路上必不可少的關鍵一環。
伴隨著中國高速發展的腳步,職業教育也歷經了幾代的更新與發展。回望中國的職業教育,經歷了幾次重要的變革。從上世紀90年代興起,重在培養技術過關的藍領工人,進而誕生了一批大眾耳熟能詳的培訓學校,如:新東方烹飪、北方汽修、藍翔挖掘機等民辦技校。到2000年,大學的擴招導致了畢業生就業困難,從而涌現出一批以IT行業為主的培訓機構,如北大青鳥、達內等。時至今日,公辦和民辦的職業院校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伴隨著人工智能和5G時代的到來,傳統職業面臨著一次重大的革新,無數新興行業應運而生,高職生也將學會應對未來社會“技術+心理”的雙重挑戰,高等職業教育的更新也勢在必行。這就是即將到來的新職業教育時代。
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8700字的文章,全方位地闡述了職業教育改革的未來藍圖和整體規劃,把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決策部署細化到了各級層面,并提出了涉及7個方面20項政策的改革舉措。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我國的教育發展先后經歷了種種波折和坎坷,自負和自卑的心態交織出現。到如今,新中國歷經種種變革,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重新奪回在話語權,將世界重心東移。更多的人在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歷史,2019年全國各國家和地區的來華留學生近50萬人。與此同時我們也在借此積極地輸出中國文化,助其更加快速地走向世界舞臺,實現中華精神和文明的傳播。
現階段,高職院校教育自信仍然存在著培育難的問題。職業教育在我國尚未得到社會民眾的廣泛認同,人們普遍認為高職院校的影響力和辦學水平遠遠無法與本科院校相比。辦學與發展的定位不夠明確,優勢專業發展不夠突出,地方扶持不夠,社會關注度低,沒有將辦學重心放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中等一系列問題,都是導致學校缺乏競爭力。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和行為的一門科學。關于“自信”的解答,指的是一種自然的心境,是人們在適應社會生活過程中能夠從容應對環境挑戰的情感狀態,是適度、積極的自我肯定。
當自信的主體變為教育時,就組成了教育自信。
教育自信是指對所處教育環境充分了解和認知的前提下,在足夠的理解、認同和情感歸屬的基礎上,教育主體對自身所處教育階段價值的肯定與信任的狀態。對高等職業教育而言,教育自信不單單是“教育”與“自信”的簡單組合,而是教育主體通過自身的比較,認識和反思之后形成的價值觀認同的結果,是從未知到了解,最終走向認同和肯定的過程。本研究就是推動這個過程,培育出學生的教育自信,找到自我的價值。
高職院校教育自信主要指兩個方面:首先是對職業教育理念的自信。從理論上,要區別于普通的學歷教育,院校要完善與職業教育相適應的教學、評價和實習體系,實現職業教育的長遠的發展,從而完成教育自身的自信;其次是培養高職生的自信,要改變學生對職業教育的認知,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新時代的高職生不再指“被淘汰”的學生,職業教育也不是“三流教育”,在教學活動中,培育學生正確向上地自信心態。以研究高職生教育自信的培育路徑為出發點,以國家的理論政策為依托,對教學模式和培養模式雙軌并行的探索。
制作相關的調查問卷,在各院系各年級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班級進行問卷調查,詳細了解現階段學生的思想現狀,對學院的滿意程度,對所處職業教育的理解程度,總結學生缺乏教育自信的原因。并結合分析學生的生源地分布、之前的學習情況、家庭組成背景、成長經歷等情況分析,歸納現階段缺乏教育自信的原因。
培育路徑主要包括教學模式和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包括人文素質課程的多元化設置,借助《中國傳統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養》等一系列課程,配合各學科關于職業教育理念和合理認知地滲透以及校園職業文化的建設,完成文化育人,心理育人,最終教育育人的目的。
培養模式包括院系心理中心、各二級學院學工辦和輔導員對學生測評結果進行跟蹤更新,了解學生缺乏對職業教育自信的深層次原因、找到其建立自信的有效銜接點等。通過課程的有機結合和優化設置,逐步幫助學生了解職業教育的文化,樹立學生的高職教育自信。
真正實現教育自信的道路是漫長的,現階段的高職教育仍然處在“學歷教育”和“能力教育”的摸索階段,如何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完善職業教育的標準是亟待解決的難題。在過程中應當思考符合新時代特征的職業教育是什么樣的?中國特色高職教育的文化根基來自哪里?這也是我國高職院校教育自信建設的根本所在。
在教育交流日益頻繁的全球化時代,我們需要“重拾中國教育的信心”,形成自信的教育心態,是每一個教育者和學生都應當培養的積極心理素質。新時代的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探索實現教育自信的策略,這是發展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的新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