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娜瓦爾·胡吉 吾布里艾山/.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科技大學
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自小接受的本民族語言教育,甚至一些學生自小學至高中教師都是使用本民族語言教授知識,普通話僅作為后續(xù)輔助性課程,這就造成這部分學生凈入大學后難以較好融入普通話教學課堂,在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時也存在較大阻礙,進而導致表達能力弱、課堂學習效率不高,學生易產生焦慮、自卑等情緒[1]。
我國各少數民族文化特色明顯,與漢族生活習慣、語言習慣均有較大差異,于民族區(qū)長大的學生自小接受濃厚的本民族文化熏陶,鄉(xiāng)土意識濃厚,對于本民族文化有強烈自豪感,但是在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時也因融入較為困難易產生自卑心理,兩種情緒相互沖突,給學生造成較大心理負擔[2]。
思想文化上面的改變不是一蹴而成的,這就需要我們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改變思想意識。少數民族學生從家鄉(xiāng)來到內地高校學習、生活,不同的生活風俗習慣在給他們造成不適應的同時,難免會對自己的本民族文化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因此,我們在給學生做日常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關懷理念[3]。實際滲入到少數民族學生中,了解他們在經濟上的困難幫助其解決,對于不同的民族文化習俗我們也要做到充分的了解和尊重,并利用重要民族節(jié)日和重要節(jié)點,適當組織一些有意義的主題引領活動,跟學生一起參與活動中,活動中送溫暖,送關懷,讓學生實實在在的感受到被認可被接納的氛圍。促進少數民族學生通過活動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融入校園生活。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特征是很注重長輩意識,所以,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一個好的引導者是不可避免的,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校可以針對不同的少數民族學生情況,注重朋輩教育的灌輸,組織安排素質高的學生黨員與少數民族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幫扶,過程中幫助他們融入日常生活,和漢族學生交朋友,還可以引導他們的學習[4]。我校一2013級維吾爾族學生高中于內地學習,以此與他人溝通方面障礙較少,在我校學習期間也會主動與輔導員進行交流溝通,匯報思想動態(tài),學習成績較為優(yōu)異,同時自學俄語,成功申請國家公派留學機會。但是,父母思想較為守舊,不同意其出國留學,致使該生常產生焦慮、郁悶等負面情緒。本校在了解這一情況后積極采取家訪等途徑與其家長進行交流溝通,最終做通家長思想工作。該生大四階段成功獲得國家公派留學資格,于俄羅斯獲得學士學位以及碩士學位,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工作。
不同的文化融合才能促進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學校是個大舞臺,少數民族學生的到內地高校來不是突顯差異,而應是促進融合。加強各民族學生之間的交流在增進各民族學生的認同與友誼下,也能加快促進少數民族學生更好的適應校園生活。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賦予了少數民族學生獨特的文藝和體育特長[5]。充分利用高校第二課堂活動,舉辦特色文藝晚會、傳統(tǒng)體育運動、足球比賽等各種包含民族特色的活動,以學院班級為單位參與活動中,從活動中提高各民族學生的融合意識,在活動中培養(yǎng)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同學之間的信任感,同時也能增進民族之間的文化背景理解[6]。不僅如此,在高校的科研活動中,我們也鼓勵和支持各民族同學之間混合組隊,共同參與,例如在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計算機應用能力大賽、大創(chuàng)等各種重要賽事中,引導各民族學生培養(yǎng)團隊精神和相互尊重的意識,在促進他們融入集體和校園文化的同時加強各民族之間的學術交流。我校一2017級維吾爾族學生家庭較為困難,父親因病去世,母親無工作,只有一個哥哥偶爾外出打零工,通過我校貧困生認定。該生在校經常曠課,沉迷網游,且極少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學習成績并不理想,存在欠學分現象,但是寒暑假會主動打工掙錢獲得學費以及補貼家用。本院遵循“以人為本”理念,鼓勵該生積極參與各項校園活動以加強其與其他學生的交流,同時進行思想教育。經過努力,該生性格逐漸開朗,同時主動表示認真學習,只于周末與高中同學約打網游,還自發(fā)參與學校主題演講比賽,與其他學生間的關系也愈發(fā)融洽。
高校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yǎng)成的搖籃,在思想道德教育上有著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要做好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是首先要做到的思想教育。我國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形成的基礎就是依靠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去解決民族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不僅僅局限于對少數民族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還要把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更廣大的漢族學生中傳播開[7]。在具體的實施方面,我們可以就民族分裂問題邀請民族問題專家進行分析講座,這不僅可以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方面的教育,還可以讓各民族學生之間的了解加深,促進少數民族學生在日常校園生活中的和睦相處,把同學之間有可能產生的糾紛問題進一步弱化和減少。同時學校在給少數民族學生開展入黨的啟蒙教育時要避免單調的知識灌輸,情感的培養(yǎng)才是教育的重點,在師資建設上,中華文化和少數民族的文化要做到和諧的結合,能弘揚中華文化。
少數民族學生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加班人,我們更需要從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根據黨的民族政策要求,做好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幫助他們更好的融入高校生活中,促進各個民族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在和周圍同學的相處中,不僅能做到和睦相處,也能間接推動整個和諧校園的構建,中國夢的實現不僅需要我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思想,也需要我們把理論運用到實際中,從探索中獲取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