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莎/西安培華學院
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2016 年 12 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針對如何有效的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要用好課堂教學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法學專業是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依法治國的需要,滿足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而設立的。國家的法治進程與國家的發展休息相關,法律為經濟社會的發展保駕護航,因此法學專業與國家的發展關系緊密。國際法作為法學專業的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是以國家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外交關系為調整對象的獨特法律部門,但同樣體現了法學教育的目標——培養適應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發展要求的職業法律人才并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平等、公正、的民主思想應當是法律人才職業道德品質的應有內容,法學教育作為現代普通大學教育的一部分,其所提供的應當是一種通識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憲法》第二十四條明確規定: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此可見法學學科與思政教育聯系緊密。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敬業是對公民職業行為準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于職守,克己奉公,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職業精神。法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法律工作,成為法官、檢察官、律師等,這些職業和工作崗位對于維護國家法律的尊嚴、推進法治進程至關重要。因此,法學專業的學生不只業務水平要求高,思想品德也要求高,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要有高度責任感,要有高尚的人格,道德、品質。在國際法授課過程中,向學生講述了中國籍國際法院大法官的事例,以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職業理念。
1984年11月,倪征燠以高票當選為國際法院大法官。這是新中國成立35年來,國際法院第一次有了一位中國籍的大法官。
倪征燠曾回憶,海牙審判與東京審判毫無共同之處。倪征日奧到任后處理的第一個案子就是“突尼斯和利比亞大陸架劃界案”。盡管是第一次辦案,倪征燠依然被推薦為該案的起草委員,可見國際法院法官們對他多年在國際法領域,尤其是在海洋法領域的成就的肯定。
倪征燠深深明白,自己的當選標志著中國重新回到了國際司法舞臺,他必須履行對維護世界和平、伸張國際正義的責任。
倪征燠在國際法院的九年,以其卓越的學術水平和審判技巧,被他的法官同事們稱作“國際法院工作中的支柱”。倪征燠曾說 :“我的一生,離不開一個‘法’字。”從東京審判到新中國成立,再到改革開放后蒞任國際法委員會委員和國際法院大法官,一個人的一個世紀,也映射出中國近代法制史的一個世紀。
史久鏞,是首位中國籍國際法院院長,在進入國際司法舞臺之前,史久鏞還有另一個身份——外交官。史久鏞于1980年調入外交部條法司擔任法律顧問,兼具法學家和外交官雙重身份,曾參與曠日持久和艱苦卓絕的談判。這場談判始于1982年,牽涉諸多法律難題,深諳國際法規則的史久鏞作為中方法律顧問直接參與了談判,他的博學和才識也贏得了國際對手的贊賞。
自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史久鏞還作為中國的法律顧問參加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及亞洲發展銀行的會議和談判,參加了日內瓦裁軍會議、中美投資保護協定的談判等重大外交事務,為中國外交做出了積極貢獻。
薛捍勤是中國資深高級外交官和知名國際法學者,不僅具有豐富的外交和國際法實踐經驗,而且在學術上造詣深厚。薛捍勤曾在北京大學學習國際法,后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獲法學碩士、博士學位,在外交部條約法律司的長期實際工作中,作為中國政府的代表,出席過許多重要的國際會議,主持過很多雙邊、多邊國際談判。
2010年9月13日上午在海牙和平宮正式宣誓就職,成為國際法院首位中國籍女法官。薛捍勤說:“這不僅僅是一份榮譽、光榮,更重要的是一份責任,對國際社會的責任。在我履行職責的過程中,我將秉承《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院規約》,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促進世界和平與安全做出自己的貢獻。”
通過在國際法授課過程中逐步滲透中國籍國際法院大法官的事跡以及他們的職業精神,使學生們對于法學專業更加熱愛,同時也能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和社會責任。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向學生講述國際法院中國籍大法官的事例,愛國敬業教育自然融入到國際法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國際法課程思政教改以來,在授課過程中,結合國際法課程的具體內容,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和時事新聞將愛國主義教育自然融入教學環節,特別是講述中國籍國際法院大法官的事跡時,學生們時刻都能感受到來自國家的力量和作為中國法律人的自豪感,自覺關心國家的發展。
法律知識本身枯燥,國際法知識更是脫離日常生活的實際,實務的可操作性可以說是幾乎沒有,許多學生對國際法并不感興趣。課程思政教改以來,在課堂上將具體的國際法內容與中國相關的各類事件結合在一起,使國際法知識頓時鮮活了起來,許多學生對國際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主動關注國際新聞,并能用國際法知識簡單分析和評論國際事件。
法學專業是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依法治國的需要,滿足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而設立的。國家的法治進程與國家的發展休息相關,法律為經濟社會的發展保駕護航,因此法學專業與國家的發展關系緊密。通過在國際法課程中強化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更加明確了個人與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的關系,法學專業更是肩負國家法制建設的歷史使命和維護安定秩序的社會責任,作為法學專業的學生更應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有更多的擔當和更大的作為。
綜上所述,利用國際法專業課堂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將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教育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有助于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之下引領法學專業的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愛國立場、維護國家主權及人民的利益,作為未來的法律人為國家的法制建設而奮斗。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今天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努力奮斗,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