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嫚嫚 何貴林/玉溪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 :“ 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1]這鮮明的闡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三者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聯系,深刻闡明了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要求。
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它必然與客觀存在著的國家、人民以及與此相關的社會制度等相聯系。埃里·凱杜里指出愛國主義是個人對自己所屬國家或群體的愛、對其制度的忠誠,對其國防的熱情,是一種所有不同種類的人所公認的思想情感。[2]愛國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對祖國最深情的情感表達,也是對每一個中國人最起碼的要求。
愛國主義不僅體現為每個公民對自己國家的國土、國民以及文化的熱愛,也表現為公民對自己國家的國體和政體的認同。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把維護祖國領土的完整和統一作為自己神圣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責任,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愛自己的骨肉同胞和中國五千多年優秀燦爛的文化。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我們自己的骨肉同胞,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都是同我們的國家聯系在一起的,失去國家的庇佑,愛國便失去了最堅實的保障。“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歷史的落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身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建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國富民強,十八大大之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開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歷史和現實已經用無可爭辯的事實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締造者,社會主義是拯救中華民族的唯一正確出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發展繁榮中國的正確道路。所以,愛國就應該把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統一起來。我們弘揚愛國主義,就必須要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定不移地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840年鴉片戰爭伊始,古老而文明的中華民族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悲慘境地,中華民族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將要向何處去?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斗爭,歷史和人民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祖國的命運和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今天,中國用70年的時間在世界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向世人回答了 :“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三大基本問題。中國的成功與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優越性是密不可分的。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1840到1949年的百年歷史,伴隨著苦難、苦戰和屈辱,既是一部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壓迫、壓榨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反抗斗爭、探索正確發展道路的救國史。自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國人民經歷了戰亂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前仆后繼,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以黃秀全為代表的組織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結果只存在了14年就失敗了;以李鴻章、張之洞為代表的封建地主階級,標榜“自強”、“求富”的口號,進行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器物運動,最終在甲午海戰中灰飛煙滅了;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戊戌變法”維新運動經歷103天就宣告破產了;1911年,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先進分子進行了聲勢浩大的辛亥革命,最終推翻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但仍然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人民被壓迫、被奴馭的現狀依然沒有改變。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自此,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近代以來,清朝晚期封建專制政府腐敗無能,國家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機。各種救國方案相繼在中國歷史上進行了艱辛的探索,無論是舊式的太平天國“平均主義、天下大同”革命方案,還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地主階級方案;無論是新式的資產階級“戊戌變法”君主立憲改良方案,還是辛亥革命共和方案都不能讓中國走上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究竟哪種方案能能夠拯救中國?“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3]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讓危機四伏的中國人看到了革命的前途和勝利的曙光。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樹立了共產主義崇高的理想,找到了以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為主體的革命的力量,明確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任務,認清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中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引下找到了正確的救國方案。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馬克思主義指明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闡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但不可能也沒有為每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治國理政提供現成的方案。馬克思主義提供的是方法論,不能教條地照搬別國的發展經驗和發展模式,每個國家的發展必須以每個國家的歷史條件為主轉移,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成功的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由于沒有任何現成的經驗可借鑒,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基本上照搬蘇聯模式,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黨和人民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科學的把握世界發展的大勢,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啟了探索適合中國發展道路的新征程,成功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第二次結合。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韜光養晦、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繼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今天,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對亞洲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那些既想加快發展又想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選擇,拓寬了人類邁向現代化的途徑。
中國近代史以愛國主義為主要內容,探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最終各種方案、各股力量匯流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 :“ 我國的愛國主義始終圍繞著實現民族富強、人民幸福而發展,最終匯流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4]1840年鴉片戰爭伊始,中國人民始終圍繞著民族富強和人民幸福,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后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其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民族富強和人民幸福。從1840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109年波瀾壯闊的歷史來看,在各種救國方案的實踐中,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歷史已經作出的結論。縱觀建國以后我國的發展歷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已經形成了共識。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大力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年,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面對人民的溫飽問題,面對國家的發展問題,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并根據當時的國情和世情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可以用一句話簡單地說,近代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史。
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必須依靠中國共產黨繼續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必須繼續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把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起來,匯聚起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 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5]
愛國就要自覺接受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弘揚者和實踐者,在90多年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書寫了愛國主義可歌可泣的輝煌篇章。中國共產黨既是社會主義者,又是愛國主義者。毛澤東曾說過 :“ 國際主義者的共產黨員,是否可以同時又是一個愛國主義者呢?我們認為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應該的。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看在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之下來決定。”[6]中國共產黨成立98年、執政70年,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了讓世界驚嘆的“中國奇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正確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作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奮斗目標,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深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愛戴。“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歷史和現實充分的證明,中國共產黨有遠大理想追求,有科學理論引領,有選賢任能機制,有自我革命精神,有強大的領導能力。
愛國就要自覺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制度是新中國的社會存在不可分離的重要方面,社會主義與當代中國形成了一個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命運共同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保證。愛國就應該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做到“兩個維護”,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把自己的愛國心、報國行付諸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把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