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語課程是高校教育體系中最為重要的課程之一,對學生群體的職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大學階段,英語課程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學生群體能夠擁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激發學生群體對英語的興趣,并將英語知識和生活中的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有機的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從而促進學生群體的全面發展。
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這過程中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這是巨大的精神財富,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應該將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的滲透進英語教學過程中,既能提升學生群體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群體文化交際能力。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高校很多大學生群體受到西方文化的入侵,喜愛西方節日,對傳統節日漠不關心。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改變。因此,高校英語教育工作者在英語課程教學中,應該有機的滲透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幫助并引導學生群體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在進行跨文化交流中,能夠科學的處理好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矛盾。在當前階段,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也逐漸提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逐漸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譬如說我國的中醫理論和針灸技術,我國的書法和刺繡等作品已經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因此,高校中的大學生群體在學習西方文化過程中,應該建立起科學的價值觀念,主動承擔起傳統優秀文化的責任和義務,向世界各國人民介紹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升我國的文化影響力,繼承和發揚好優秀的傳統文化[2]。有大量研究數據表明,很多高校大學生群體既喜愛西方文化,同時也喜愛優秀傳統文化。也非常熱衷于通過英語知識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到全世界。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機的融合優秀傳統文化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能夠在高校的英語課堂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群體能夠系統全面的理解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從而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能夠提升學生群體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學生群體的全面發展。
大學英語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缺乏合理的設計,里面的教學內容幾乎全是展示西方文化的知識,很少有介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這樣的內容設計顯然是不合理的,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群體掌握西方文化知識,但卻忽略了優秀傳統文化培養,限制了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
對于高校的英語教學來說,很多教育工作者都采用傳統的教育模式對學生開展英語教育,通過英語文化氛圍輔助學生群體進行理解,這種教學方式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卻很難適應新時期的教學需求[3]。對于學生群體來說,在英語課程中學習到了很多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但是卻忽略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培養,學生群體一味追求西方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處于被動地位,對民族文化缺失信心,也缺乏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這種教育方式也很難促進學生群體的全面發展。
在當前階段,很多高校的英語教材幾乎所有內容都是介紹西方國家的文化,很少有介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從而導致很多高校大學生群體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不夠全面。因此,應該對高校的英語教材進行全新的設計,在英語教材中應該建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專版內容,通過這個專版內容向學生群體介紹我國的經濟文化以及歷史地理知識等,在英語范文中還可以添加一些介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英語文章,選取一些名人巨匠的文學作品,從他們的獨特視角來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從而使學生群體能夠更加全面的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高校的英語教育工作者來說,應該在課前準備階段加強對教材內容的研究,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對西方文化知識點進行提煉,并找出與之相對應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綜合利用比較教學法,在西方文化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對比中,使學生群體正確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并建立起科學的價值觀念。通過這種中西方文化對比的形式,學生能夠更好的利用英語知識去表達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交際能力[4]。譬如說,英語教育工作者在給學生群體講解到西方節日的時候,大學生們可能比較熟悉的節日有圣誕節和萬圣節等等,此時教育工作者就應該有機的融入中國傳統節日教學,讓學生通過英語來介紹和表達中國的春節、中秋節以及端午節等等,在英語介紹中學生群體能夠更加全面的掌握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且能夠通過這些節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給學生群體講解到圣誕節的文化背景時,英語教育工作者可以用春節的習俗和意義進行對比,使學生群體能夠意識到這兩個節日既有著相似點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性,這種文化對比教學能夠有效的提升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群體對英語知識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從而對英語知識有個更加深刻的記憶。這種對比教學可以在多個角度展開,譬如電影、藝術、音樂等等,能夠有效的豐富大學英語教學內容。
對于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來說,應該科學的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和大學英語教學融合的必要性。教育工作者應該要對英語教材有個全面的分析,掌握其特點,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將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有機的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去,從而培育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高校也應該重視對英語教育工作者的培訓,通過技能培訓的方式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質。在當前階段有的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了解程度不深,因此英語教育工作者應該加強學習,完善自己的文化綜合素養,主動肩負起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優化教學內容和理念,引導學生群體建立起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使他們具備跨文化交流的技能,將來更好的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跨文化交流能力是高校大學生群體必須要掌握的技能。要想有效提升這種能力,需要在了解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掌握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對于文化交流來說,其本質是一種雙向的交際行為。需要學生群體既能了解西方的文化,也要掌握我國的文化知識。在和他們交際過程中,我們會傾聽到他人的想法和觀點,與此同時,他人也會傾聽到我們的想法和觀點,此時雙方都在學習新知識。我們既需要將別人的知識融入進自己的知識框架中,也需要將文化知識更好的輸出給別人。這種文化交際才是高效的,溝通交流起來也會更加順暢。深深植根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之中,才能在新時期更好的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課堂學習是大學英語教學主要的教學形式。但是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并且很多英語活動在英語課堂中也很難開展。因此,高校的社團組織應該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活動。搜集學生群體的真實想法和有效建議,并根據大家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探討,學校應該在場地和經費上予以支持,并對活動流程進行審核和優化,確保活動能夠有效的開展,通過這些活動來提升學生群體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熱情和信心,完成預期教學目的[5]。譬如說可以開展一些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討論會,針對一些存在爭議的問題,根據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找出更加科學的翻譯方法。
在新的歷史時期,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義務和責任,大學生群體對我國的文化復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的英語教育工作者應該意識到優秀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滲透的重要性。提升學生群體的語言綜合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引導學生群體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為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和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