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是我園“十三五”課題研究的一個方向。初涉這個課題,對其所概況的內容覺得更符合中小學生,這也讓我一度困惑。但是經過一系列的學習與尋思,我認識到:核心素養在幼兒層面也是迫切需要的,因為幼兒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勢必也需要促進幼兒核心素養的發展而努力。于是我不再糾結核心素養與幼兒遙不可及,而是讓我對核心素養與《指南》的關系、與幼兒教育的關系進行了梳理,深思:在學前期幼兒核心素養的基礎與根本是什么?應該如何提高幼兒能力水平呢?認識到“心理社會能力”是幼兒發展核心素養的基礎,知道了幼兒核心素養的發展是幼兒發展的重要基石。
于是立足幼兒園“區域活動”這一基點,依托核心素養基礎與根本,如何構建以支持性為特征,參與、互動、導向為要素的區域活動,對幼兒園區域環境的創設、活動內容的選擇、操作材料的投放等方面進行了實踐與探索,讓幼兒的自我認知、人際溝通、社會適應等核心素養的得到有效發展。
為了讓班級區域環境能發揮更好的功能,我們在構建區域環境時候,根據《綱要》中強調的“要通過空間、設施、材料引發和支持幼兒的活動與探索。”努力為幼兒提供一個有利于他們自主活動的學習空間,從而使孩子們在“剛柔兼容”開放性、多功能的區域中獲得全面的發展,促進幼兒核心素養的提升。
在課程游戲化不斷推進的當下,我們的幼兒教育已經逐步向深層發展著,開放性的區域活動與新課程理念是相輔相成的。
因此,我們依托“課程游戲化”理念,對班級原有的設置結構在布局上進行了整體的調整,根據區域內容的需要進行細化,將區域充分地開放,又將大區域進行“區中區”小塊的分割,為區域內容多元奠定了創設的基礎。
我們立足桌面、地面、墻面的相互兼容的原則,把區域的造型設計成不同的形狀,利用桌子、矮柜、材料箱等進行不同的組合分割,有“方型”、“L型”、“十字型”等,或靠墻擺放,又或居中設置,自然流暢、大小兼容,挖掘著能設置活動區的角角落落;同時還努力拓展區域空間,讓創設的區域環境立體化的呈現,使活動區域充分呈現出開放的狀態,大大豐富了活動內容,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自主選擇、自主活動的機會,同時還激起他們活動興趣,為幼兒核心素養的培養搭建有效平臺。
區域活動以其獨特的“自由、自主、寬松、愉快”的活動形式深受幼兒的歡迎。根據我園活動室空間有限的現狀,我們進行了多功能創設的方法,擴展和延伸區域空間,讓班級空間最大限度地被利用。
在區域格局設置時,我們立足“獨立和組合相結合”的原則進行設置,如“寶寶讀書吧”抽去一個柜子,移近一個桌子,擺上一些修補圖書的材料,添上一個移動書架,貼上一些分類標記,原有的區域就有了新的活動傾向;與此同時還用PVC管搭建故事表演臺,輔助幼兒根據需要進行故事表演。
由此可見,我們嘗試在區域空間的功能多維度地設置,有效彌補了活動室空間的不足,有效拓展了區域空間,使空間自然、溫馨,滿足了孩子們自主學習、勇于探索、積極參與的素養需要。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這是陳鶴琴先生的教育理念。作為幼教人都周知:大自然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財富。隨著區域活動不斷深入開展,我們努力挖掘著游戲化背景下的區域活動資源,尋找活動內容與生活的契合點,巧妙運用幼兒園所在的地區和臨近地區中可以被幼兒園區域活動所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環境,有效提升幼兒對大自然、大社會的自我認知,實現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
幼兒的周圍生活既是區域活動內容的來源,也是促進核心素養提升的資源。因此,根據我園地處江南,周邊有小公園、住宅小區、還有菜場等,帶領孩子一起繪制“從家到園”的上學線路圖,以找一找、畫一畫的形式,一起發現沿途中有些什么?并將感興趣的地方做上標記。如:秋天里的小公園,我們一起撿樹葉,生成了美工區“樹葉黏貼”的活動內容。又如:當孩子們發現小區的居民有“垃圾沒有進垃圾箱”的現象,于是生成了“垃圾分類”活動內容等,讓大社會助力幼兒園區域活動,有效地將這些資源充實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內容。
我們立足幼兒生活資源,以及其發展水平和認知方式,確立適宜的區域活動的內容,為幼兒核心素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為了使區域活動內容能有效支持主題活動的深入開展,我們根據主題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如《冬天里》主題活動,我們討論的話題有:冬天里有什么?冬天里人們在干什么?動物在干什么?….為區域活動內容的設置做好準備。于是在美工區有了“雪后的幼兒園”、“雪后的城市”等內容;閱讀區有了自制“雪娃娃”、“蘿卜回來了”圖書的內容;科學區有了“冰哪里來”、“冰融化”等有趣的探索內容等……
在討論中,放手讓孩子思考,每個區域內容的產生,是每個孩子“獨特”表達帶給大家的思路,都充滿著濃濃冬韻的誘惑,孩子們玩的興趣很濃,探索的欲望很強烈。
皮亞杰曾說: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
材料是孩子進行活動的物質支柱,不同的材料其賦予孩子們的教育價值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幼兒園區域活動教育功能的實現離不開材料的投放。這就需我們幼教人要有一雙善于發現教育價值的眼睛,有一個勤于挖掘教育資源的頭腦,帶領孩子、家長共同參與,一起收集自然資源中的“低結構材料”,讓其充實到幼兒園區域活動中來。在這個收集材料的過程中,嘗試有效促進幼兒人際溝通、社會適應等核心素養的提升。
在實踐中,我們收獲了這樣一個道理:凡是深受幼兒喜歡的活動,其材料都帶有“玩”的味道。這些材料都具有這樣一個特性——開放性。是的,就是這些孩子們周圍生活、身邊物品、自然材料等低結構的材料能讓他們進行自由創造,如:“美工區”小朋友用干花、干草制作了新年賀卡,用“紐扣、布片”制作相框等;“益智區”中孩子們用貝殼、瓶蓋進行數概念的分類、集合等;“建構區”中,一個個紙盒被搭成了城堡等。在此同時,還有那些水、泥、沙、石、木等原始材料,也給孩子們創造了“隨心所欲”自由想象的空間,讓活動材料回歸自然,還生活以本來面目。
在這樣一個多材料、多內容的活動區域中,滲透著對幼兒核心素養的培養,孩子們在與材料的互動下,多種活動、多種知識和多種能力的共同作用下,自然而然得到了健康發展。
在投放材料的時候,我們要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從感到好玩、熟悉的材料入手,在“趣”上著落,因為只有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才能引發他們操作的愿望。對于每個幼兒來說,基于“水桶”理論,他們的發展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們還要從操作材料由易到難、分層次投放方面考慮。如:“益智區”中,我們以材料本身的難易為依據,將材料標注1、2、3級,數值越大挑戰的難度就越大;“科探區”中以操作方法上的難易為依據,對材料進行分層投放,如《倒立小人》第一層提供的小人的手上畫出貼硬幣的區域;第二層提供的小人沒有畫出黏貼硬幣的區域,同時還投放了“√”和“×”的標志,讓幼兒劃出小人倒立成功和失敗的區域。
活動中充分體現“我的游戲我做主”,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認知能力、操作能力來選擇活動內容進行活動,他們在取材、操作時能更加有目的地進行思考與探索,問題解決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得到了發展。
總之,幼兒園區域動的有效構建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幼兒核心素養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的事。作為教師的我們要齊心協力、共同合作,合理利用各種有效資源,搭建有效平臺,給予幼兒運用已有經驗來應對挑戰的機會,以此有獲得直接、完整的認識和情感體驗,增進幼兒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