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遠/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
與其他學校其他專業以此門課程為公選課相比,《中國文化概論》作為本專業學生的專業課,學生會更加重視,但也仍然存在著這門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比較薄弱的問題。本文將對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的多模態教學模式進行探究。
為響應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通知》的號召,各地高校增開了關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課程,無論是作為專業課還是選修課,課程的教學情況都不是十分樂觀。其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大綱標準不一致。在有限的課堂上,很難詳盡的闡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第二,教師儲備不全,教師專攻幾個方面,自身專業局限性強,如中文化概述需要對中國文化各方準確把握。第三,教材編寫也存在問題,質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第四,教學方法缺乏創新不能夠引人入勝。那么如何讓當代大學生在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中學精學準學的快樂,是這門課程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
所謂模態是物質媒體經過社會長時間塑造而形成的意義潛勢,是用于表征和交流意義的社會文化資源,也有人認為模態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語言、技術、圖像、顏色、音樂等符號系統。多模態,顧名思義,就是人類生命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交流渠道或媒介與外部世界進行信息交換的一種復合形態。
多模態信息傳遞良好的物質基礎和條件是當今信息技術、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迅速發展和普及。現實中,事物越來越多的出現了多模態發展的趨勢。多模態已經成為當代社會文化體系的一種新發展方向,傳統意義上通過語言單一表達信息傳遞正被與多媒體共存的復合話語所取代。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外許多學者已經意識到多模態給人類社會意義傳遞帶來的巨大影響。他們運用多模態理論,對各自領域的繪畫、建筑、雕塑、科技話語、數學話語、第二課堂等方面開展了了多模態理論與實踐研究,取得了較大的研究成果。中國也有許多學者,如胡壯林,認為社會實踐的多模態應與人文教育緊密結合。當代多元文化下的人可以通過都模態教學識讀和判斷文化。多模態教學法是由Stein基于多模態理論首先提出,此后,多模態教學越來越受到關注,在現代,大多數課堂都采用“課堂教學+計算機+網絡”為教學標準的情況下,對中國文化概論的多模式教學方法的研究既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又具有良好的實踐條件,在這門課程中多模式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話語多模態化是指在口頭或書面交際中交際符號的多樣化。《中國文化概論》課程需要在有限的課程時間內對整個中國文化進行講解。只能是蜻蜓點水。它不能是太全面的,但不能是太膚淺的。有的內容比較嚴肅或輕松;有的內容廣為人知或晦澀難懂。為了使課程既有趣又深刻,我們改變了傳統的說教方式和單一的話語模式,根據內容靈活地采用了“組織者話語模式+幫助者話語模式+同伴話語模式+評價者話語模式”多種話語形式。在每一種模式下,視覺圖像、手勢、聲音和文本共同完成意義的動態建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扮演動態的角色,一會兒作為活動的組織者,一會兒又變成幫助者,一會又可能是合作伙伴或者評判者,扮演的角色不同,話語導向和模態也不同。而單一的話語模式只會讓《中國文化概論》的課堂變得枯燥,而教師動態的變化語言模式只會讓課程更加受歡迎。
教學手段多模態化就是教學手段多樣化。也就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特點,教師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包括視聽資料、圖片資料、閱讀資料和翻譯資料,并能比較中西文化的具體現象等方法。比如,在中國文化概論課堂上,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展示學生的古典歌曲、精彩古風視頻、文化古書書評,會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刺激,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活潑中進行中國文化學習。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連一套百科全書都很難詳解,教學內容也很豐富,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很難解釋一本教科書。通過這種方式,多模式教學模式將教與學融為一體,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大學生三位一體,肩負三重角色,不僅僅是文化傳承肩負者,更是文化傳承接力者與創新者。
在教學內容傳播中運用多模態。教師要從教科書上升一定的程度,關注科學性,權威性,學術性,高雅性更強的知識,同時還可以通過舉行某一個專題的講座。講一些家喻戶曉的故事作為一些游戲來延伸學生的知識面。在高雅科學性的同時,要兼顧課程,通俗易懂有趣。教師在講授中國唐朝傳統文化這一章節時,一方面圍繞教材談到了唐朝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影響,一方面通過游戲設計要求每個學生背誦至少6首唐詩,然后在背誦的基礎上理解分析;去自己動手繪畫仿制唐朝服飾。經過幾個課時的學習,學生非但沒有對唐朝文化這種純講授上的知識索然無味,相反產生極大的興趣。這樣的多模態教學內容能夠中國文化概論教學目標達成,又調動了學生的了解文化的積極性。
中國文化課程內容復雜,涉及純理論體系、學術文化、思想文化、科學等多個方面。它還包括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節日文化、醫藥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和旅游文化。其內容之廣無疑增加了考試的難度,所以實行單一的考試方法是不科學的。由幾個填空題、多項選擇題或問答題組成的試卷,不能全面、科學地考查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評價方法應多模式,全面考察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掌握程度和思想深度。運用多模態的教學內容和手段。學生在《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中,可以采取平時成績+期末成績相結合的方法。平時成績可以留多個方面的任務,出勤率,書面作業,上課狀態為一個方面。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名勝古跡,文化館,博物館等去拓展自己的文化視野并在課上交流討論為另一個方面。期末成績可以做一些題目,寫一些有關文化探究的論文。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考核方法,更能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的掌握,有利于學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我認為多模態的教學模式是對以往傳統教學方式不足的彌補。對《中國文化概論》這一課程實行多模態教學模式是對這門課程改革的一次嘗試。會對中國文化有關課程的改革起到經驗性的作用。在互聯網大發展的今天,在課程中運用多模態語言、多模態教學手段、多模態教學內容、多模態考核方式能夠取得更加顯著的教學成果,有利于中國文化深深扎根于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實踐中,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