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百匯 白瑪貴吉 米瑪潘多 曲貢拉姆/江南大學
卡麥鄉是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江孜縣下轄的鄉,位于江孜縣縣城西北部,距縣城 35 公里,面積 235 平方公里。嘎益村是卡麥鄉下轄的 11 個村之一,地處江孜縣西北部,東部與那吾村交界,西部與郎卡村相鄰,總面積為 5582.4 畝。該地區的氣候為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受太陽輻射的影響,日溫差大而年溫差小,無霜期短。主要的自然災害有干旱、山洪、風、霜、冰雹等。
嘎益村的農業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種植業主要是種植青稞、油菜和少量的蔬菜,畜牧業則以畜養牦牛、羊為主,天氣、氣候條件對嘎益村農業的影響比較大,該村落農業屬于靠天吃飯。手工業以農畜產品加工、陶器制作、奶渣為主,其中陶器制造業是該村的支柱產業,有著較高的知名度。
陶器在該村落已有300 余年的制作歷史,很多家庭已是三代制陶,早年嘎益村以農業和制陶業為主,但由于水資源匱乏,屬于靠天吃飯,漸漸地村民都以制作陶器為生。在嘎益村,中小陶器生產量為每天12—14 個,陶器主要以在拉薩和山南擺地攤售賣為主,小型陶器的價格約為50—60 元一個。
嘎益村的陶器生產主要以小家庭為單位,制陶者在各個生產環節都需要親力親為,產品制作時間比較長,中小陶器的生產量為每天 12-14 個,生產效率低,生產規模無法擴大。雖然該村落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建立了江孜縣卡麥鄉嘎朗陶器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朗嘎村合作),但也因缺少資金持續注入,制約了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
該村落的陶器生產主要是依靠傳統的手工制陶工藝,生產方式比較落后。再加上制陶者所制作的陶器主要以實用的生活用品、餐具為主,產品的外觀和功能也比較單一,在款式、外觀、功能等方面缺乏一定的創新。
由于嘎益村的制陶業以家庭小作坊為主,產量較低。陶器銷售主要以家庭銷售為主,通過家庭成員以在拉薩和山南等地區擺地攤的方式進行售賣,銷售渠道單一,每日銷量也較低。
雖然卡麥鄉嘎益村地處偏遠,物資較為匱乏,但是它所擁有的傳統手工業——制陶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以及豐富的藏族文化氣息能給這個偏僻的小村莊帶來曙光。可以利用互聯網、網絡營銷等方法,最終形成一個“互聯網+傳統手工業+鄉村振興+農民脫貧”的方案,在對傳統村落進行有效保護的同時,全方面推動村落經濟的增長,從而幫助村民脫貧致富。
政策是基本發展的基本保障;因此當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改進:
(1)申請市級乃至自治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而使該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更多的資源。
(2)相關部門應該主動承擔責任,加大該村陶器業的投入與研發,鼓勵村里的制陶者進行創新。
在信息化的教學環境中,創設問題情境,進一步將數學問題生活化,有利于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強學習信心,最終實現數學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學習完“認識人民幣”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小小商店”教學情境,由幾名學生擔任收銀員、售貨員和柜臺經理,其他學生扮演顧客,分別用事前準備好的“紙幣”去學習購物。在購物的過程中,學生便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數學問題,需要他們進行數學運算,解決購物中的付款問題。如此一來,學生便能感受到數學在金融、商業、科技等行業的應用價值,感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時在實際應用中學會了數學運算的方法,提高了計算能力。
(3)出臺一系列對該村落的保護與發展規劃,把該村落建設成具有特色陶文化的村落。
(4)為該村的“陶器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爭取各級財政,民政部門的資金支持,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
(5)根據該村陶器產業的發展要求,相關部門給予土地成本、財政投入、人才獎勵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1、建立陶器制造站,統一制作陶器
因為相關部門已經在改村建立了“陶器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所以這點需要村長以及村支書等駐村干部的協同努力,制定方案。由村長帶領村里的能工巧匠以及制陶手工藝者在規定的時間地點,制作產品,解決生產的需要。村民集資入股,年底拿分紅,陶器制作者可以有額外的補貼。每設計出一款新的產品,在產品售賣過后,可以拿到一定的分成,以此來鼓勵手藝人對陶器產品的開發與創新。
2、開設淘寶店鋪
呼吁有一定知識的村民,推選出幾名適合的人員,開設淘寶店鋪,打造“互聯網銷售+少數民族工藝品”的一個藏族品牌。店鋪開設好以后,可在后期進行網絡的宣傳與營銷。
西藏制陶技術雖然歷史悠久,但總體上工藝技術發展比較緩慢,制陶工藝較為傳統,不能與日益發展的社會及廣大消費者的需求相結合。在這一方面,我們在弘揚傳統 ,保留傳統工藝的同時,也要超越傳統進行藝術創新。
4、“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
引進來,需要接納八方來客,將先進的科技人才和領先的管理理念引進來,給嘎益村現代制陶工藝的發展注入新的生命。通過這樣方式將嘎益村優秀的陶器文化藝術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也能增加嘎益村陶器藝術的多樣性。走出去,借助互聯網平臺,將互聯網與村落傳統的陶器工藝進行結合,并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利和效率的優勢,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最終把西藏精美的陶器藝術帶到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
(1)品牌創造價值,建立藏族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價值不僅體現商品本身的價值,且能夠滿足人們精神的附加值。品牌不僅是企業形象的無形資產,且能給企業帶來直接和長遠的經濟利益。因此該村想要進一步發展陶器業,創立品牌則是必經之路。嘎益村擁有三百余年的制陶歷史,制陶器傳統歷史悠久,陶器文化底蘊較為深厚。其次,西藏自古以來作為一個神秘而又神奇的地方,我們可以給嘎益村的陶器賦予這種神秘的品牌文化,打造出屬于藏族自己的品牌。
(2)互聯網工具的營銷。利用抖音、微博、微信、江孜縣的微信公眾號開展網絡宣傳,宣傳的重點在于:“扶貧、西藏藏族工藝品、少數民族文化、純手工制作、來自天堂的凈土”等關鍵詞上。
(3)開設實體店鋪進行展覽。待產品有一定影響力之后,可在在區、市相關功能區設實體店面,前期以陳設質量上乘,精美的陶器工藝以展示,以展促銷,積極培育市場。在有條件的基礎上,提供陶器體驗平臺。讓人們體驗到觀陶、玩陶、制陶的樂趣,接受陶文化的熏陶。
(4)參加西藏旅游文化國際博覽會。由村民選擇出具有藏族文化含義的、精美的、有代表性的陶器產品去參加參加西藏旅游文化國際博覽會,增加曝光率。
在城鎮化的影響下,對嘎益村的傳統制陶業進行保護和發展的關鍵應該是正視城鎮化,不再將城鎮化看做傳統制陶業保護和發展的對立面。我們要正視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城鎮化和工業化高度發展的今天,部分鄉村的消亡在所難免,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正確看待城鎮化和鄉村發展的。我們可以結合實際環境和國家相關政策,與當地攜手同行,能夠在傳統村落進行有效保護的同時,拉動地區經濟發展,來幫助村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