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必須依靠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教育的引導,愛國主義教育從表層挖掘其深層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過程。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刻,無數愛國將領、愛國志士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復興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愛國教育,讓他們牢記我國受到屈辱的歷史,同時要通過這段歷史讓大學生更加了解國情,把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真正認識到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更加有利于使他們的愛國情感升華為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自覺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1]。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和深化,與各國之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國外各種思潮涌入,很多大學生正在被多元的文化以及高科技影響,長期吸收外來文化,一定程度上削減了本民族的認同,從而影響了本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提升。手機互聯網的普及造成新一輪“文化殖民”,也加劇了當代大學生民族文化自信缺失的危險。因此,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大學生建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樹立民族信心和自豪感,讓學生懷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情懷,主動將國家的興衰、民族的存亡與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結合起來。愛國主義教育對堅定大學生的民族自信有重要作用。
自我發展就是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認清自己,規劃未來的過程。怎樣正確的引導其自身發展,將其培養成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是高校怎樣培養人的關鍵。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大學生把個人的發展目標、價值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的連接起來,心存使命感,讓大學生有正確的定位,明白自己的職責,進而最大限度的實現自我發展發揮人生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軍事理論課屬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通過軍事技能訓練和軍事理論課程向大學生傳授軍事相關知識,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的國防意識,認識國防的重要意義,加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讓大學生依法履行兵役義務,肩負起我國國防后備力量的重任。
軍事理論課程教學的重點是國防教育,國防教育的核心又是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始終貫穿于大學生國防教育的整個過程,所以說愛國思想和愛國主義教育與軍事理論課程教學是辯證統一的整體,兩者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缺一不可[2]。
首先,國防意識作為一種社會社會意識,是一種高度重視國家利益的精神力量,是愛國主義的集中體現。軍事理論課通過對中國國防、軍事思想、軍事高科技、現代戰爭等幾個方面的介紹,讓大學生了解當今時代格局,意識到國際環境的不穩定,從而激發愛國熱情。當今大學生是在和平年代成長的一代,沒有經歷過炮火連天的戰爭和艱苦奮斗的創業,憂患意識嚴重缺乏;再加上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百般受寵,自私自利、怕苦怕累等問題普遍存在。因此,在軍事理論課程中融入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每個軍事理論課教師的義務。
其次,軍事理論課能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熱情,是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陣地,同時,將愛國思想和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軍事理論課中,又能提升軍事理論課的實效性和時效性。通過軍事理論課這個培養愛國精神的陣地,讓學生了解國際形勢、戰略環境以及信息時代沒有硝煙的戰爭,讓學生銘記戰爭給我們這個民族帶來的傷痛,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主動關心國家國防建設,積極投身到保衛國家安全、維護民族利益、防止外來侵略的國防建設中,成為祖國名副其實的后備力量。在教學過程,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為主線,將學生關心的中國周邊安全局勢變化、國內國際熱點問題引入課堂,融入教師的真情實感,讓學生在歷史和現實中感受真實,將國家、民族和個人關聯起來,這樣的軍事理論課更富有活力、實效性和時效性。
新生軍訓是高校新生入學后第一課,是高校國防教育第一課,也是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環節。大學生是現代化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的首選對象,剛剛升入大學,大學生對大學充滿著好奇,也是可塑性最高的時候,軍訓不僅僅是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毅力,要將學生對軍訓的認識提高到國家安全與國防建設全局意識上,安排一些革命歷史教育,可以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操和浩然正氣,樹立愛國報國的遠大志向。要把學習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強大的精神動力,樹立參訓大學生祖國至上、奉獻為榮的寬闊胸懷,威武不屈和百折不撓的英雄氣節,這就要求將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貫穿于軍訓整個過程中,將軍訓作為提升學生愛國情操的 必要途徑。
軍事理論課授課的對象是在校大學生,是我國最主要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也是最具有生機活力的年輕一代,且授課對象都來自不同專業,各專業大學生發展存在差異性,單純在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價值引領的效果遠遠不夠。隨著新媒體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除了在軍事理論課堂上要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加強外,還要將網絡教育與傳統教學方式結合起來。比如,在互聯網技術支撐下的慕課,國內外高校在慕課上分享關于軍事理論的視頻資料、專家對于國內外熱點事件的評論,在專門的討論模塊,學生將疑惑或是時事熱點提出來共同探討,教師通過討論模塊與學生平等的討論和分享,大家可以同一個聊天室暢所欲言,線上線下交流,能讓教師更大程度上的了解學生的思想,再進行思想引領,提高教育效果。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微平臺進行軍事理論課、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教育活動直播等,這樣教師就可以脫離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將愛國主義教育帶進學生的生活中。
愛國主義教育除了軍事理論課堂傳授這個主陣地,網絡新媒體平臺這個新陣地外,不可忽視實踐課程的重要作用。軍事理論課應及時開展課外實踐,充分利用紅色革命教育資源這個載體,參觀歷史革命遺址,這里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場所,讓大學生聆聽到革命先烈的心聲,觸摸近代歷史的脈搏,凈化心靈,精神得以升華。同時,要充分利用重大紀念日這個契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全民國防教育日、重大節慶日舉辦主題活動深入實施國防教育,邀請英雄人物、軍事專家舉辦專題講座,增強大學生對祖國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以活動為引領提升大學生愛國思想。
利用軍事理論課推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堅定民族自信,也有利于大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因此學校要更新軍訓的認知與理念,拓展軍事理論課的教學平臺,注重軍事理論課教學實踐的力量,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從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腦”、“入心”“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