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世英
河南省南樂縣谷金樓鄉初級中學
“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語文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美育培養非常重要,而語文中的古詩詞教學恰好可以承擔美育的重要任務。因為古詩詞語言精煉,含義深刻,雋永有趣,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一個時代或一個時期。通過古詩詞讓學生觸摸歷史,增長見識,體會生活內在,探索人生的意義,拓展視野高度,感受傳統文化帶來的沖擊。所以,在古詩詞的教學中需要精雕細琢,如同從“大寫意”到“工筆畫”,是從“完成了總體布局”到進一步“走深走實”,讓中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當中,體會中華文化的美,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傳統美德。當然,對于學生的古詩詞教學,領悟中國傳統文化,需要適應時代發展,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基礎,提高學生各項學習技能為關鍵,拓寬教學思路,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增強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主動性。
1.古詩詞教學之“工筆畫”教學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結合古詩詞“工筆畫”教學,充分運用形象而豐富的想象力,把古詩詞的知識、內涵與包含的傳統文化等抽象的內容“物化”為具體、形象可感的一幅作品,使學生通過在抽象與具體來回過渡變動中把握古詩詞,進而接受古詩詞所包含的思想與情感等內容。
2.古詩詞教學之“工筆畫”教學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結合古詩詞“工筆畫”教學,運用審美情感,通過激情、想象、聯想、共鳴和心靈模仿,可以將古詩詞所包含的思想和傳統文化深入到學生的心靈,觸動其靈魂,錘煉其意志,讓其轉化為自覺、堅定的先進行為,使古詩詞學習效果得到“深化”。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新穎的教學形式,通過栩栩如生的教學手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實現利用古詩詞強化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
3.古詩詞教學之“工筆畫”教學可以營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結合古詩詞“工筆畫”教學,借鑒、運用豐富的教育手段,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營造一個學生能從心理上接受的情境,進而消除學生的學習的不自覺心理,最終形成教師樂在教,學生樂在學的局面。由于初中生的自我意識在這一時期開始完善,因此就會產生愿意接受一些自己樂意接受的新知識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可以很快的在這種教育情景中找到自我,提高我意識和審美能力,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和高尚情操。
1.反復吟誦、吟唱古詩詞。吟誦、吟唱古詩詞是理解古詩詞最好的傳統方法,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當前有很多古詩詞被改編成歌曲,通過優美的旋律將古詩詞的語言精美,作者內在細膩的情感展露出來。所以學生需要對古詩詞反復吟誦甚至通過編曲吟唱出來,這樣不僅學生對古詩詞記憶深刻,也能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古詩詞內在的情感與文化傳頌。當然這個過程更多地應該是給學生更多的時間,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爭取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不僅可以培養他們對古詩詞的語感,而且更有可能把古詩詞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2.創設情景,利用多種學科手段啟發想象。古詩詞的極致就是一幅充滿情感的畫作。它的意境之美,韻律之美,結構之美不是僅僅靠反復吟誦、吟唱能全面理解的。在這種情況下,單純的想象已經不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古詩詞中內在含義,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抽象化的古詩詞通過畫筆或者其他工具具體化,用自己擅長的方式描繪古詩詞,把古詩詞沒有的聲音與畫面立體化的展示出來,學生對古詩詞的印象不僅能進一步加深,更能理解古詩詞內在含義。
當然,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考慮到初中生學習知識的碎片化、想表達思想但又不知從何著手、想要表現又不懂如何表現的心理特點,所以教師要帶領學生解讀古詩詞,把學生學習到的知識通過古詩詞的學習聯系起來,形成知識的有效整合。這樣,學生在根據古詩詞創作作品時候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參與度就會提高,古詩詞創作出來的藝術形式也就更加能接近作者的本意,也更能接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3.注重情感體驗,增強學生主體性。教育的作用,就是為學生提供各種以經驗為基礎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實際參與各種人際互動,嘗試去探究和識別自己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洞察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立場、觀點和內心感受,形成解決人際或社會問題的技能和態度。
情感是一個人內部的感覺基礎。教育的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情感的投入程度。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這時,就可以通過“一誦二品三總結”教學法來提升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
該教學方法使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品味,豐富學生情感的同時,也能增強其理解力和認知力。學生通過品味古詩詞,可以切身領會作者的內在感受和情感變化,進而可以分析古詩詞的內在涵義,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古詩詞,最終能正確的把握古詩詞。因此,學生只有真正在情感上接受,才能潛移默化、自然生成,通過自身的親身體驗和感悟認識到某一要求的重要性,從而自覺的接受和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