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欣/哈爾濱商業大學
在內地高校開展少數民族學生教育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民族地區實際情況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保證民族地區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有效措施,是促進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更是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具體措施。2005年起,內地高等學校招收新疆少數民族學生來內地就讀大學。[1]
部分內地大學作為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人才培養的協作高校,主要招收包括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斯族。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通過協作計劃、直招生、內地新疆高中班三種形式升學。由于地域差異所帶來的生活習慣、民族文化、經濟基礎都與內地學生具有較大不同,因此就要結合其自身特點,建立具有針對性管理體系。
由于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與內地同學在飲食、著裝、生活、語言方面都有較大不同,這就為他們的大學生活帶來一定苦難。溝通交流變為首要難題,“聽不懂”變為常態化,導致少數民族學生抱團形成小圈子主義。這就會逐漸削弱少數民族學生與人交往的積極性,同時還會出現對社交活動持消極逃避現象。這就不僅僅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帶來影響,還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響。
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都有不同的,像回族、哈薩克族等部分少數民族,都有屬于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道德、風俗。民族文化根植于他們的血液中,就使其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
新疆地區由于教育資源、師資力量、教育水平均有限制,造成學生學習基礎薄弱,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相對欠缺。特別是大學英語、高等數學兩門學科,部分新疆地區未開英語課程,學生零基礎無法聽懂授課內容。同時漢語言授課環境使得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沒有辦法聽懂課程內容,無形中拉大了與內地學生的差距。許多學生即便享受學校一對一幫扶、考試成績加權計算等特殊政策后,仍然無法順利完成學業。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水平相對落后,學生家庭收入偏低,從新疆來到內地讀大學后,衣食住行的消費水平均較以往有所增長,消費心理波動直接導致學生難以安心學習生活。[2]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來到內地就讀,距離家鄉較遠、溝通障礙、環境不適應都為他們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壓力。
2007年開始施行內派教師制度,根據文件關于切實加強有關內地民族學生班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民[2014]3 號),要求在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較多的高校,按 50 :1 配備少數民族專職輔導員,不足50人的配備1名。[3]隨著少數民族學生數量不斷增長,部分高校在招聘輔導員環節時專門設置少數民族輔導員崗位,但仍然無法滿足現實需求狀況。
首先引進難成為少數民族輔導員團隊建設的首要難題。大部分的少數民族畢業生無法滿足招聘條件,這就會出現報名人數較少沒有充足的后備人選,被迫降低招聘標準。其次培養周期過長,許多高校為了彌補這一缺口,對自己本校少數民族學生進行培養。但是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數量有限,綜合素質相對內地學生有一定差距,就無法達到培養標準。再次即便部分高校有內派教師,但是在選聘標準與考核要求中都沒有進行細化與規范化,這就大大弱化了內派教師的作用。
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的風俗習慣、民族文化都與內地有著較大不同,這就要求在對學生管理過程中具備統一的管理理念。做到有章可循、入腦入心,杜絕不了解、不懂的情況。管理措施缺乏針對性、長效性、有效性,許多高校都會通過傾斜政策降低學科通過標準,這就使學生養成“靠、等、要”的心態。由于該群體的狀態與安全穩定、民族團建關系密切,很多高校存在不敢管、不想管的思想誤區,管理手段匱乏、制度執行不夠到位。
當下在針對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開展工作時本著“多照顧”原則,這就缺少了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引領,使他們過度依賴照顧政策。缺乏精細化的個性指導,特備是學生學業落后、就業難、紀律性差等問題,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首先建立完善的選拔機制,鼓勵新疆學工系統內教師來內地工作。其次高校應該加快設立“研究生少數民族輔導員專項計劃”,大力培育少數民族研究生兼職輔導員,讓他們盡早適應輔導員工作崗位,提升少數民族研究生對于輔導員隊伍的歸屬感。此外,高校應該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引導,鼓勵他們將個人發展融入到國家需要中來,增強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再次可以選派內地教師定期去新疆高校學習交流,考察當地學生的生活環境與習俗,進而提升內地少數民族學生的歸屬感
堅持“嚴、愛、細”原則,嚴格教育教學,關心關愛學生,細致管理服務,確保學生適應學校人才培養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認真梳理各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積極創新教育形式和載體,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牢固樹立“五個認同”“三個離不開”思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出臺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細則,通過多樣化的學生活動加快適應大學生活速度。開展第二課堂,設置適合他們的公共課程,難度低于內地學生所學課程。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避免學生總是依賴特殊政策。著重培養少數民族學生成為學生干部,幫助他們提高在同學中的威信等等。
首先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雖然是一個特殊群體,這就要求在工作中必須明確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與內地學生存在的差異,正確對待群體差異性,管理模式不能停留在“一刀切”的層面上,要探索個性化的管理教育模式。作為老師更應該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去感化學生,為他們樹立一個榜樣作用。
其次建立“一對一”工作模式,時刻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學生解決語言不通、學業落后、就業困難等現實問題,要引導學生建立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與通過自己努力克服現實困難的決心。再次鼓勵學生多多參加校園活動,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認同感,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融入感,進而做到共同發展。
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工作已經成為日常學生工作的重頭戲,所以就要全方位多方面的去完善師資力量、管理體系。只有堅持立德樹人、以人為本的思想出發。才能制定出適合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的管理方案。我們需要從民族教育的本身出發,透過現象看本質,幫助學生能夠更快、更好的融入大學生活。